高考励志标语背后的思考

03-07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阅读:6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高考励志标语时每年六月大家都司空见惯的了,但是这高考励志标语背后的思考着实让人沉默,那么高考励志标语背后的思考是怎么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励志标语背后的思考1:

近日,在广西桂北一所中学的高三教室里,一条条高悬着的“励志”高考标语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进清华,与主席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等标语提醒着毕业生,高考就要到了。

高考前夕的高中校园,到处弥漫着类似标语所营造出的励志氛围。去年的一项民调显示:38.2%的受访者还记得自己的高考标语,58.0%的受访者认为高考标语对自己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类似“人丑就要多读书”、“要想成功,必先发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标语,或令人莞尔、或歇斯底里,却也别有一种励志的能量,叫人不敢懈怠,叫人莫负青春

不论是“不努力就当丝”,还是“人丑就该多读书”,作为社会心态的一面镜子,高考疯狂标语折射出当下的坚硬现实:不同社会阶层在生存生态上存在着鲜明反差,让许多人渴望“争上游”;而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渠道狭小逼仄,高考依然是许多人难以绕行的独木桥。

阶层固化、社会流动的藩篱越树越高,通过高考实现人生突破,便成为许多人改变命运的唯一路径。然而,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所言,激烈的竞争、匮乏的资源,会从根本上扭曲人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为了在未来拥有更加光明的人生大道,学生们不惜通过自我矮化、自我鞭笞的方式来逼迫自己“往死里学”;这样的高考标语尽管也具有励志意义,却也残酷、悲壮得让人心酸。

作为一种社会分层手段,高考的生命力在于机会公平。在如“拼爹”等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为了追求“有限公平”,学子们不得不以一种疯狂、极端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施压和自我激励。一个理想的高考励志标语,应该是自信而豪迈的,充满着对教育公平的信任。与早年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类似,“进清华,与主席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看似“书生意气”,实质上透视出学子们对教育改变命运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教育部门和高校在招录过程中,加大对偏远落后及农村地区学子的“弱势补偿”,让寒门子弟有更多人生突破的机会。正是因为高考的公平性得到了保障和提升,学生们才有了“进北大清华”的筑梦和追梦。

看似疯狂的高考标语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现实和社会心态的变化,显示了年轻人的“壮怀激烈”,以及他们对于这个时代与社会的认知和评判。多一些理解和宽容,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去提升参与平等竞争的能力,让他们在自己奋斗的青春里无悔

高考励志标语背后的思考2:读懂高考励志标语背后的社会情绪

王聃

高考季临近,各种高考冲刺标语开始盛行于校园。

“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前段时间,这个由四川一高中生创作的高考标语在网上疯传。如今,它出现在一些高中的高三教室里。

“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高考标语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20xx年前后的标语多是“努力拼搏”、“高考必胜”、“永不言败”等,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标语多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传统而含蓄。不过短短十余年,高考标语愈发展现出白热化的意味。

这是不能不察觉的变化,变化里蕴藏着某种社会情绪。

“发狠”与“拼命”型的高考标语虽然还是在励志,不过显然,它表达出的更是一种围观者正在洞见的现实:“拼爹”横行、社会板结程度加剧的当下,尽管教育成本在逐年攀升,大学生的就业处境也越来越艰难,但高考仍然是“最不坏的选择”。因为它遵循的是一整套相对公平的选择机制,整体上是“分数前人人平等”。正因为如此,高考愈加成为下层青年改变命运的不二选择。他们不能不“发狠”,不能不“拼命”。

然而,即便高考为“最不坏的选择”,它改变命运的功能也正在弱化。换言之,就算有高考,普通学生也可能越来越拼不过“高帅富”。这一方面,早已被关注。譬如,重点大学中的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其所占比例的下降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再譬如,不同类型中学的教育差距在变大,城市与农村的教育裂痕在日益扩大。一些身处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学生,他们其实早就注定了要被别人在高考中远远地抛下。

如果连上大学都在变得机会不均等,又如何能在社会竞争中“胜出”?以上的种种事实,让激昂的高考标语略显苍白。

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它指向的,无疑还是高考本身的话题。

时至今日,高考虽然整体上的公平性依然留存,但其自身的弊端也开始遮不住。形形色色的高考加分,防不胜防的高考移民,高考舞弊,乱象频出。

尤为重要的是,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差距巨大,且在不断拉大。而在逐年加码的高考改革,更呈现出一种“重城市轻农村”的取向。当种种蚕食高考公信力的举措纠葛在一起,高考也就不那么公平,高考标语也只能催人黯然。

作为暂时没有替代品的向上流动渠道,读书还是有用的,高考仍未整体偏离其公平性的旨归,这是“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标语出现的深层情绪基础。但如何让高考可以持续实现社会的流动,不至于窒息社会发展的活力呢?在高考标语激起的舆论涟漪后,我们不能不省思这一点。无论如何,高考标语依旧是板结年代最后的励志想象,请以纠偏来呵护年轻人的想象。

高考励志标语背后的思考3:

高考第一天,一个画面在微博上被广泛转发:福建某重点高中在校门口用一幅标语为行将迈进考场的学子壮行考过高富帅。初读,让人哑然失笑,潮与诙谐赋予它喜感;再品,犀利、深刻、一箭穿心其中蕴含的对社会公平、公正的期望,给人带来隐隐的痛感。

尽管一考定终身屡遭诟病,尽管现代社会的多元发展为人才选拔提供了多种可能,高考仍然毋庸置疑地、不可替代地成为学子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基石。幸运的是,这一学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在潜规则防不胜防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相对的单纯与洁净。恢复高考后的30多年里,高考制度日臻科学、完善,体现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无论是命题、考试,还是阅卷、评分,抑或是高校录取,所有环节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公开透明。某些公共考试中存在的潜规则以及其他人为可操纵的因素,在高考面前难以遁形。高考,堪称当前最公平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之一。

高富帅是近期网络高频出现的流行词,用以形容外貌和财富上的先天优势,带有调侃意味,属某二代的范畴。

二代一词一次次地成为众矢之的,源于近年来屡见不鲜的不良社会事件:开豪车横冲直撞,尚未毕业就吃上皇粮,轻易牟取社会优质资源和地位虽然这样的二代是少数,但是扰乱了整个社会的竞争秩序,动摇了民众对社会公平、公正的信心。

由此,考过高富帅,与其说是对广大高考考生的励志,还不如说是普通民众的呐喊,是对公平、公正的呼唤。没有优势资源的青睐,普通学子能做的只有把握住自身可控因素,凭借高考成绩成就自我,从而迈出改变命运的关键一步。

公正是社会恒久的期待

不患寡而患不均古已有之,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公正与公平不断提出新标准。当下,我国各项事业正处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较之以往更加复杂、突出,与社会和谐息息相关的公正问题,也就更加现实且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谋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承担主要责任,社会发挥协同作用,承受体制改革的阵痛。无论是对政府、社会,还是对个人而言,草根的励志标语无疑是一次黑色幽默式的敦促与提醒:但愿高考不是唯一一道能够守住社会公正的防线,也希望这则标语终究能被湮没在社会前进的洪流中。

收起全文   
热门专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延伸阅读

最近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