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中最富哲理的诗句

01-10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阅读:19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饮酒·其五》是陶渊明创作《饮酒十二首》诗中的第五首诗。这首诗是陶渊明在隐居田园生活之后著作的,主要体现隐居田园生活的乐趣,表达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欢喜及对大自然的赞叹。

“结庐在人境……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这首诗的宗旨是回归自然,在意境方面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是前四句:“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此四句描写陶渊明终于摆脱黑暗的官场生涯,摆脱了令人厌恶的尘俗纷扰的感受,突显诗人鄙视仕途之路、不与朝臣统治者等同流合污的情感。看似简单的四句话,其中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告诫我们,人是可以自我陶冶的,只要心中有理想追求,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情趣。

第二层是后面六句:“采菊东篱下……欲辨已忘言”。后六句描绘了夕阳下照映下的南山美景,诗人从中体会到了无限的生活情趣,也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隐居生活的炽爱和纯洁的品德操行。“采菊”的悠然与“南山”的美景、落山的夕阳与归巢的飞鸟相互映衬,让诗人体会到别样的深意,想要说出什么,却陶醉在此山此景中不能自拔,给读者留下一丝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

这首诗诗句描写简单明了,富有理趣,但又不枯燥乏味。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结合达到高度的统一,短短的几句词不仅写出了悠然自在的心情,还描绘了幽静淡美的景,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又包含了自然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意味深长。

田园诗人陶渊明的高尚品格

陶渊明有着很多文人士大夫向往的高尚品质,他拥有淡泊名利,坚持本心,不愿与世俗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他还相当自尊自爱,安贫乐道,拥有常人难有的平静自然的心境。

由于年少时期受到家庭和儒家教育的影响和熏陶,陶渊明很早就拥有济世之志,期望建功立业,在仕途上有所大作为,能够为国家为百姓干出一番实事。然而在他们那个时代,政治官场相当黑暗,官场上的要职都被贵族所垄断,背景不够雄厚的寒门之人只会遭到贵族们的压迫,因此陶渊明即使身负济世的远大志向,但是却无法得以施展。不仅如此,陶渊明身在官场就避免不了与那些官场上的人物应酬,这些使本性正直、向往自然闲适生活的陶渊明非常难以忍受,因此,最终他作出了辞官回归田园的选择。从中就能看出陶渊明身上不慕功名利禄,坚持本心,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质。

辞官归隐田园后,陶渊明在诗文方面大放光彩,他借助诗歌抒发自己胸中的情感,倾诉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所著诗歌无一不是佳作。而从他的那些诗作中,不论是饮酒诗,还是咏怀诗,亦或是田园诗,都可以看出陶渊明对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喜好,以及他淡泊旷达、安贫乐道的高尚人格。

总的来说,陶渊明身上有着许多值得世人学习的高尚品格,不仅是后世文人学者学习的目标,也是平凡人学习的榜样。

菊花在陶渊明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咏菊自然成了诗歌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可以说菊花是陶渊明隐居生活的象征,特别是他归隐田园生活后,还在院旁种下了大片大片的菊花。农作归来,倚菊而坐,对酒当歌,好不快活。

陶渊明爱菊成迷,对菊花情有独钟。据陶渊明诗歌中的描述和周瘦鹃的考察,陶渊明最喜爱的菊花是“九华菊”。此花香气清新、枝叶疏散、根茎挺直,每年的九月份中旬才会绽放。菊花气韵高洁,与世无争,开不骄败不馁。自从“一从陶令……说到今”,陶渊明表达了对菊花的喜爱,“怀此贞……霜下杰”的菊花便成了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象征。有志之文人雅士纷纷吟诗作画,赞其色描其美,咏颂菊花孑然挺立、高霜傲骨的高尚品格。

陶渊明与“菊”是趣味相投。“菊”在古义中的意思是:从鞠,穷尽的含义;“菊花”是指一年的花期到此结束。菊花是在阳历的九月份盛开,到了深秋就逐渐凋谢。菊花绝世而独立,即便是开不完美的的花,也高高悬挂在枝头,不害羞不败落,照常倾吐芬芳。菊花独特的品格吸引力人们的关注,此后便有借花喻人。人们常用菊花(志士气节、君子品德和隐士风范)赞美他人或自喻来表达精神追求。

陶渊明逃离官场,远离纷扰,隐居在田园之中自得其乐,就跟菊花一样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花开花,是因为花儿高兴,追求心中所想,才是最重要的。

名句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虽然把草房子盖在尘俗世间,却照样能够远离世俗的纷扰。

古代隐居山林之人,简单地用树木搭一座屋庐,盖上茅草,称之为“结庐”。“结庐”实指隐居。一般隐士都居住在深山无人之处,可陶渊明“结庐”在人间,却照样感觉不到世俗的喧嚣。“而无车马喧”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在现实之中,他的门前真的没有车马喧哗;另一层是说,他已经脱离了官场的竞逐,跟那些人已没有什么往来了。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请问你是如何做到结庐在人境,而没有世俗烦扰的呢?因为自己的心离名利场上的竞逐遥远了、淡漠了,所以哪怕住在车马喧嚣的大路旁,也一定会像身处偏地深山一样清静。

这几句其实可以视为诗人人生哲学的概括。“心远地自偏”的实质,在于人的心灵对外物的一种过滤,对烦嚣氛围的一种阻隔,对生活环境中丑恶部分的一种鄙弃。这又是两句惊人的妙语,是极其精彩的自问自答。王安石十分赞赏这四句诗,誉为“奇绝不可及”,认为“有诗人以来,无此句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草庐的东篱下随意地采撷菊花,偶一举首,忽见南山浮现在眼前。这“悠然”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心与山悠然相会,诗人自身仿佛已与南山融为一体。

在中国文化中,菊花是有象征传统的。“采菊东篱下”不仅是写采菊这样一个行动,同样带着一种象征、隐喻的含义。清人龚自珍有诗赞陶渊明:“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意思是说,陶渊明所写的松、菊,就像他本人一样品格崇高。东篱虽然悠闲,菊花虽然高雅,但诗人并没有被东篱和菊花所拘限,而是忽然之间就跳出去了。“采菊东篱下”象征着品格的持守,“悠然见南山”则是一种超越,一种精神上的飞跃。所谓“悠然”,有一种从容自得、不受限制的感觉。

“见南山”的“见”字,《文选》作“望”。对此苏东坡已批评过: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神气索然了。为什么不能作“望”?“望”是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而且,在陶渊明的哲学观中,自然是自在自足的存在,人生之所以有缺损,在于人有各种外在追求。在这表现人与自然一体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无所属的“见”,而不能用目有定视的“望”。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人所见的南山有何物?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在斜晖的映照下分分秒秒都在变化着,真是极尽黄昏美丽。而在这美丽的黄昏景色中,三三两两的飞鸟,相互作伴都飞回来了。

鸟回到林中,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归宿,宁静、充实而完美。那人呢?不期然中,心灵与自然冥会,若有所感。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这片美丽的黄昏景色之中,在这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忽然感悟到某种“理”,不觉沉浸在忘机的天真之中,觉得自然的真谛、人生的真谛活泼泼地呈现于眼前。他很想把这份体会弄清楚、说明白,但那实在不是语言所能够传达的。

收起全文   
热门专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延伸阅读

最近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