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贵在装傻而且装得像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人有聪明人和糊涂人之分;同是聪明人,又有大聪明和小聪明之分;同是糊涂人,则又有真糊涂和假装糊涂之分。
智和愚对人一生命运的影响极大。“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就是说聪明人有时也会办蠢事;“大智若愚”、“难得糊涂”就是说确实聪明的人往往表面上愚拙,这是一种智慧人生,真人不露相;而“聪明反被聪明误”揭示了耍小聪明者的报应。
“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这是苏轼的观点。他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说:“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那些不情愿去做的事,可以以智回避之,本来有大勇,却装出怯懦的样子,本来很聪敏,硬装出很傻的样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时也不做随波逐流之事。真正的大智大勇者未必要大肆张扬,徒有其表,而要看其实力。李贽也有类似的观点:“盖众川合流,务俗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以实其坚。是故大智若愚焉耳。”百川合流,而成其大,土石并砌,以实其坚,这才是大智若愚。
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论语.为政》中讲孔子的弟子颜回会“守愚”,深得其师的喜爱。他表面上唯唯喏喏、迷迷糊糊、装傻充楞,其实他在用心劲,所以课后他总能把先生的教导清楚而有条理的讲出来。可见装傻并非真傻,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
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刻有一图章,上面刻的是四个篆字:“难得糊涂”。所谓“难得糊涂”实际上是最清楚不过了。正因为他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却又对个中缘由无法解释,倘若解释了,更生烦恼,于是便装起糊涂,或说寻求逃遁之术。
现实人生确实有许多事不能太认真,太较劲。特别涉及到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太认真,不是扯着胳臂,就是动了筋骨,越搞越复杂,越搅越乱。顺其自然,装一次傻,不丧失原则和人格;或为了公众为了长远,哪怕暂时忍一忍,受点委屈,也值得。有时候,事情逼到了那个份上,就玩一次智慧,表面上给他个“模糊数学”,让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是“难得糊涂”。评职、晋级时,某候选人向你面授机宜,讨你个“民意”,你明知道他不够格儿,可又不好当面扫他的兴,这时候你该怎么办?不哼不哈,或嘻嘻哈哈,正式场合时再较真,不失原则。人格似乎也不失,当事人问到了,坦诚指出他不够格儿的地方;不问,顺其便。装傻充楞是既可免去不必要的人事纠纷又能保持人格纯净的妙方。
“难得糊涂”作为“牢骚气”,原本是缘由“不公平”而发的。世道不公,人事不公,待遇不公,要想铲除种种不公又不可能,或自己无能,那就只好举起这面“糊涂主义”的旗帜,为自己遮盖起心中的不平。
假如能像济公那样任人说他疯,笑他癫,而他本人则毫不介意,照样酒肉穿肠过,“那里有不平哪有我”,专捡达官显贵“开涮”,专替穷人、弱者寻公道,我行我素,自得其乐。这种癫狂,半醒半醉,亦醉亦醒,也不失为一种“糊涂”。这种糊涂真正是“参”透、“悟”透了。所以当你直面现实,要学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那就会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
感悟:装傻是一门学问,是大智若愚。装傻,强调的关键是“装”字,而不是“呆痴、愚昧、傻里傻气”。当一个人张扬自己的智商,炫耀自己的见识时,危机往往就潜伏在不远处。因此,很多叱诧风云的人物,往往都只是昙花一现,而那些我们并不看好的傻瓜,却一步一步慢慢走来,在众人惊异的目光中,赢得龟兔赛跑的胜利,将幸福和成功抱在怀中。聪明和傻是人际关系范畴内不可缺少的技巧与艺术,装傻本身也没有优劣之分。聪明的人,学点儿“装傻”的妙处,于己大有益处。“心底无私天地宽”,就会对一些琐碎小事太计较,就不会较真,苦恼也不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