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有钱了,就一定有生活吗?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最近在准备装修杭州的新家,我也研究了各种家居杂志、装修公众号,最后放弃了种种看起来很上镜的装修风格,而选择了可能最舒服也最实用的一种方案。
墙面用最简单的白色或米色,地板用最实用的实木复合地板。因为有孩子和老人,买家具首先考虑收纳空间,满足我的收纳控,让空间看起来整洁。
不准备买华丽的吊灯,也不准备买看起来更有调性更复杂的美式家具、欧式家具,但一定要买一个好的中央空调,配上地暖,老人孩子都可以舒服度过杭州阴冷的冬天、以及炎热的夏天。
偶尔路过一些家具店,样式和价格都很美好,但那感觉就像一件缀满了钻石的礼服,只合适偶尔穿出来秀秀走红毯,真的不是一个日常的家应该有的样子。
这样和先生达成共识以后,突然感觉心情就放松了,压力小了,也没有那么焦虑了。管它什么风格不风格,温暖舒服简单好看,就是我家的风格。
-
台湾著名作家蒋勋去到一位亿万富翁的朋友家作客,那个豪宅找了日本最著名的设计师来装潢。他一进去,主人就一个劲的殷勤介绍:这是明式家具,这是意大利最贵的床。这是全进口的厨具。
客人参观了一圈,发现有些厨具上的胶膜都没撕。整个屋子里没有一点烟火气。蒋勋在心里感叹:难道家是装给别人欣赏的吗?
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主讲人,沙哈尔教授说:人们越来越有钱,却越来越不快乐。我想,那是因为,太多人为了更有钱,其实逐渐远离了生活。
《相约星期二》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米奇是一个陷入成功焦虑症的人,偶尔知道他曾经的大学老师莫里已经病入膏肓,老人说愿意把这一生的智慧传授给他。
于是,他每星期二都飞越七百英里去老人家里上课,而最后一堂课是莫里老人的葬礼。
在某次课中,莫里对米奇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的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忌妒你。
当时这段话,让我内心感受到震撼。
年轻的时候,我想,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念头。倾尽薪水去买一个名牌包,以为这样就能被人高看一眼,却并没有买到真正的自信。以致于有一个笑话说,下雨的时候,看看把名牌包小心护在怀里,还是顶在头顶上,就知道这个包是不是真的名牌。
到后来就知道,真正的自信,来自于你的才华,来自于你见的世面,而不是来自于你背什么包。
每次到国外旅行的时候,你会很少看到像国内这样满目名牌logo标志的衣服或者包包,但路过一间屋,能看到里面花草茂盛,庭院干净整洁。
比起把全副身家都穿在外面,他们更愿意把钱和时间花在家里,花在陪伴家人上面。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一定会引领人走入不同的生活方式。
-
我身边一个中产妈妈,周末根本没有时间做别的,跟着孩子轮轴转,送他去各种兴趣班。孩子除了正常课程之外,要上六七个兴趣班,每个学期花费十几万。孩子说:妈妈,我真的心好累。
我跟她说:孩子还小,需要一点玩的空间。她很不屑的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英语都能说的很流利了,钢琴都考级了,作为父母,我必须要对她的人生负责。现在不努力,以后她没钱了只能哭。
我很想问她:你有负责她的快乐吗?以后她有钱了,也未必会懂得笑吧。但最终还是没有问出口。
一种是“生活给别人看”。
有钱了,也不会有品质更好的生活。
一种是“生活给自己看”。
不用很有钱,也可以过上有品质的生活。
一种是不断给自己的生活做加法,还可以更忙、更有钱。
一种是开始给自己的生活做减法,专注一两件事,把更多时间留给生活。
我常常也会反思自己,还不够努力,还不够勤奋,也有读者抱怨我不似其它公号更新的那么勤快。
但我后来,总是会原谅自己——我的人生很贵,并不想全部出卖给虚荣和欲望。我可以少买一个包,少买一双鞋,但不想错过生活中那些点滴的小确幸。(其实做了自媒体以后,我已经少了很多很多陪伴先生和孩子的时间。所以,我不想更少了。)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她说:我们这样的人注定做不了太有钱的人吧,因为太贪图享受生活,会因为一杯好茶、一站风景停下来,春天来了想去探春,秋天来了想去踏秋,不舍得把时间都拿来赚钱。
我跟她说:但至少,我们闲下来的时候,不会焦虑的问自己——
我这样努力,也并没有更享受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
钱,的确可以买到很多。
但好的生活方式,不是只靠钱就可以买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