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层次的修养,是学会尊重不同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在网上看到一个吐槽帖子,内容大致如下:
发帖者就职于一个3线城市的稳定单位,有个关系好的同事C。
有一天,发帖者劝C接受别人的介绍,抓紧完成自己的终身大事。结果C很认真地回复说:我不想找男友,你得接受生活的多样性,谁规定一定要找男友才是正确的道路?
虽然发帖者当时打个哈哈滑过了这个话题,但内心是非常不以为然的,所以忍不住发帖吐槽同事C的各种“不切实际”。
比如,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谈梦想;年近30不想找男友,还想出国深造;学一些跟工作不相干的事,想去一线城市打拼等等。
发帖者似乎想要在网上寻找到联盟,共同声讨这个“不正常”的同事。
让我意外的是,底下的留言居然大部分都在支持发帖者,甚至发言嘲笑C。
我深感震惊,这个世界真的太喜欢以己度人。
母亲曾遭受贫穷,就要逼女儿和感情深厚的男友分手,找个有钱的;
父亲曾居无定所,就要让孩子背负重重的贷款买房子;
长辈逼孩子赶紧结婚;社会歧视同性恋……
而这些所有的问题,原本都不该是问题,只是人缺乏了最起码的包容心。仗着自己处在大众立场,就肆意评判他人,试图强迫他人按照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去生活。
但是,世界这么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本没有哪一种是绝对正确的。有人喜欢吃豪华料理,就有人喜欢吃街边小吃。
如果对他人的“不同”,做不到认可,为什么连最起码的包容和尊重也做不到?
我有一个长辈,自从加了他的微信后,深受其扰。
退休了的他,没事就喜欢刷朋友圈。尤其喜欢盯着家庭小辈的动态。但凡有人发了他觉得不合适的内容,他就会直接回复叫你删掉,甚至直接私聊开始教育你。
大段大段的文字发来,字里行间都带有一种不容反驳的优越感。非得你承认自己错了,他才会满意地停止对话。
最后,几乎所有的小辈都对他屏蔽了朋友圈。可见,强行灌输自己的价值观有多令人讨厌。
生活中,强行输入价值观最常见的现象,恐怕就是过年时,七大姑八大姨对你个人生活的质询。仿佛,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孩子的人,无论其他方面发展得如何,都是罪人。
崔永元在华盛顿大学的演讲里曾说过一句话:真正的教养,是懂得包容别人的不同。
一个人是否真正有修养,得看他如何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人与事。我想,这也是我后期越来越不喜欢《欢乐颂》中曲筱绡的原因。
剧中,她从刚开始私下联系邱莹莹男友,揭露对方的渣男本性;到自作主张地去查王柏川;再到当众揭穿樊胜美与人合租的事实……
种种行为,都被曲筱绡理直气壮地解释为“为她们好”,但我从中却只看到了她的自我中心和优越感。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一遇到意见不同的时候,变得急躁、有攻击性。这一切,都暴露出了她的修养不足。
生活中的“曲筱绡”其实并不少见,她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以自己为尺度衡量别人。
但是,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应该是会包容他人的不同,而不是不顾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以“为你好”为名,强行灌输自己的价值观。
实际上,世界太大,各人不同,连我们自己都有无数矛盾的时候,你又为什么不能接受别人和你的不同呢?
提起综艺节目《奇葩说》,大家想到的通常都是奇葩们各显身手,进行激烈的辩论,导师们各种金句的频出。
节目形式的确创新,但我想,这个节目之所以火起来,最主要原因的恐怕就是它的“百花齐放”。
在《奇葩说》里,“不同”才是最美的,没有人会因为你大龄未婚说闲话,没有人因为你“不务正业”看不起你。
连蔡康永都说:“我到了《奇葩说》才1年,却有机会讲出了很多在《康熙来了》12年都没有说出过的我想的事情。在这里,我找到了一个理想社会。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这里,不用害怕跟别人不同。”
也行,正如马东所说,这个节目的真正的意义,不是辩出哪个答案是真理,或者哪个答案支持人数会多,或者哪位选手的辩论技巧更好。而是让更多不同的声音能够有一方舞台。
学会接受别人的“不同”,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上的一门课。要知道,你可以对某些事物报以理解和宽容,但别人没有义务跟你一样。
当你能用包容的态度去接纳差异,也许你会发现,正是这些不同造就了如此美好的世界。
台湾作家白先勇和主持人陈文茜是好朋友。
当年,白先勇曾凭借《牡丹亭》轰动两岸三地。按说朋友发生这么大的事情,陈文茜应该多加关注,但实际上,她却丝毫不感兴趣。
白先勇发现以后,非但没有不高兴,反而很少在陈文茜面前提《牡丹亭》的演出情况,更不会请她发表意见。但这完全不妨碍两人继续做朋友。
陈文茜后来表示:“对此,我非常感谢。他可以创新,我可以顽固,谁也不去说服谁。”
也许,这就是最高级的修养,接受别人的“不喜欢”,也尊重别人的“不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三观和感受,如果你不能完全理解,请试着学会尊重,学会包容,学会去理解你不理解和不理解你的人。
正如德国古典哲人康德所说: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的去理解。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