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孤独―植根于最深的爱中

11-23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阅读:7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孤独让人恐惧,并不在于孤独本身,而在于导致孤独的条件。正如死使人恐惧,并不在于死本身,而在于导致死亡的条件。然而,摆脱导致孤独的条件,孤独是否存在?摆脱导致死亡的条件,死本身是否存在?脱离条件,捕捉事物的实体,是不可能的。——我想无论是死,或是孤独,都是如此。可是,是否可以认为没有实体性的事物,同样也没有实在性,又或是答案是必然的吗?

古代哲学无法脱离实体性思考实在性。因此,在这里,无论是死还是孤独,只可以像将黑暗思考为光的缺乏一样,只以为这某种缺乏。近代科学教导我们依据条件进行思考。因此,近代科学并不致力于揭示死的恐怖与孤独的虚妄,而致力于证明其实在性。

孤独并不仅以为着独处。独处仅是孤独的一个条件,并且仅是外部条件。人为了逃避孤独,甚至会特意独处。隐者往往就是这样的人。

孤独不在山中,而在于市井。不在于个人,而在于众人之中。孤独存在于人之间,仿佛一种空间。“真空的恐怖”—并不是一种物质的东西,而是一种人的内心感受。

孤独并不是拒绝与外界接触。感到孤独时,可以尝试着伸出自己的手,认真注视,是否会有一种孤独的感觉突然袭来。

为了体味孤独,西方人也许会走出街头。然而东方人会走入自然之中。对东方人来说,自然就如同社会一样。之所以说东方人缺乏社会意识,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将人与自然作为对立的事物来思考。

东方人的世界充满了晨昏暮影,而西方人的世界昼夜分明。昼与夜不存在对立的地方就是晨昏暮影的境界。晨昏暮影的寂寞与昼夜的寂寞存在性质的差别。

孤独带来一种美的诱惑。孤独有独特的味道。偏爱孤独的人,就是钟情于这种味道。孤独带来的美的诱惑,女孩子也知道,如何达到高于孤独的伦理意义,这是一个问题。

普通见解认为感情是主观的,知性是客观的,这是不准确的。不如倒过来说更接近真理。感情在很多场合是客观的,社会化的东西,只有知性是主观的人格的东西。真正主观的感情是知性的。因此孤独,不属于感情,而属于知性。

将真理与客观性,进而与非人格性等同的哲学见解存在很大的偏差。这样的见解,不仅忽视了真理的内面性,也忽视了其表现性。

任何对象都无法在拥有自我的同时超越孤独。而只能保持孤独的自我,与作为整体的世界保持分离的状态。孤独的同时,我们才可以保持自己物质的存在,失去孤独时,我们就会毁灭。

只有在孤独存在的前提下,事物才可以确实的通过表现性的东西与我们沟通。而我们之所以可以摆脱孤独,是因为可以对这些事物做出应对。奥古斯丁认为,植物谋求人类的观赏,被观赏对植物而言,意味着得救。表达意味着拯救,拯救其他事物的同时,自己也得到救赎。这样看来,孤独植根与最深的爱中,其中存在着孤独的实在性。

收起全文   
所属专题:热门专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延伸阅读

最近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