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在两个字――闲和停

01-25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阅读:127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1)闲

闲,繁体字为“”,是一个很美好的词语,古意中,就是依在门上看月亮,不用想就是一种悠闲、休闲的心境。人的发展之美妙也在于修炼一种闲的内心境界,内心境界闲静,大脑方可清晰、积极、上进。否则人内心一忙乱,教育就失去了。

再来看简化字“闲”,也有深刻道理的。比如,近年来,我开始研究古典木器和木材。每天和家里的实在木器对话和呼吸(闲),从那些生命纹路中,感受经年,感受生命的过程。不谈紫檀和黄花梨,即使是已经稳定了气性的百年老红木和泛出金色纹路的金丝楠,以及上百年以上的鸡翅木、榉木、榆木,他们的气息足以安抚内心的焦虑和狂躁,因为他们比我们的生命还长,他们在流露一种价值观。

木器是大树生命的延续,因此,实际上,闲,还是树的精神,树的文化。作家周涛先生这样写道:真正有生命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要说什么“天人合一”,人类不过从树那儿学了一点皮毛……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

走过、经历了很多学校,我到校的第一个敏感就是这所学校的树木。我渴望每所学校都有大树,因为大树就是气象,就是风水,就是教育的生命意征,所谓“百年树人”,但前提是“百年树木”。很多著名校长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体悟和深度的理解,比如北京十一学校李金初老校长、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张景彪校长、昆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何小杰校长、普宁华侨中学李悦双校长等等,我和他们都有一种深刻的默契——舍得花功夫种大树、种好树、种香树。在学校倡导种好树,这几乎成为了我教育生涯中的一种“文化癖好”,在我看来,校园里是应当有好树、有大树的,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本质,这样才能养人养心,才符合文化育人的根本宗旨。

(2)停

停,人亭也。在古道之中,我们经常还能看到亭子,古代的行人累了后,就停下来歇脚。停是行止,懂得行止,才能进步。美国也有俚语“Stop and smell the roses”,意思是你必须停下脚步,才能闻见生命的玫瑰香味,发现周遭的美好。这里流露着教育的真谛:偶尔停下脚步来。

哲人说,时间是用来浪费的。这句话不能片面理解,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人一生可能有95%以上的时间都处于待机状态的,巴尔扎克在《葛朗台》中说,所谓强者,是既有意志,又能等待时机。亦如易经中“需卦”所启迪——等待是教育最重要的智慧,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缓说破,擅留白,尝试学习闭着嘴说话(沉默是金),在教育意蕴上都是充满美感的。

在学校文化中,构建“亭”的文化,是深谋远虑的。鄂尔多斯东胜一中徐斌校长是我的好朋友,他对教育的把握与理解是——自主、平和、扎实、创新,我们一起探讨、提炼学校的自我教育办学理念实践体系,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亭”的安排,我建议了两个小亭的命名:一曰“花间亭”,取于李白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休憩之意境;二曰“天全亭”,取于苏东坡《涵虚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阔大心扉之意境。无疑,尽管是小处,但却为学生和教师的精神创建了无限的空间和想象。

在家庭文化中,“家”应当类似人的信仰,人累了,倦了,就要回到那个地方去;家,是心灵停靠的地方,是精神修养的空间。既然如此,就应当设法减去一切功利元素,更不要把家当做教育孩子的“教室”、“兵营”,甚至应当远离“教育”、“训练”,有的只是大家的休息、放松、静心的文化,顶多把麻将桌去掉,改为到处可顺手拿到的书本,就足够了。在我看来,没有教育的家庭才是最有教育价值的,最好的教育是孩子没有感受到在接受教育。如果我们的孩子一想到家,就想到“教育”,渐渐地,孩子的心就离开了家,去寻找属于他自己的空间了,比如网吧,呵呵,这样的家庭文化一定是很低级的。

收起全文   
热门专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延伸阅读

最近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