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会放弃的人,很难过好这一生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1
16岁那年,在温哥华读书的郑欣宜决定减肥,她打电话给母亲:“我和同学玩弹跳床游戏,我一站上去,其他人就都上不来了!”
郑欣宜是谁?——知名笑星沈殿霞和老牌帅哥郑少秋的女儿。
可她继承了母亲的身材,从小到大,“胖的标签如影随形。
玩过山车,人家会问“你坐得进去吗?安全带扣得到吗?”;
参加毕业典礼就会被问“毕业服有你的尺寸吗?”,根本没人在乎她的毕业成绩。
她的体重曾高达209斤,买不到合身的衣服,需要用两件一模一样的加大码衣服拼成一件来穿。
魔鬼训练一年后,郑欣宜终于暴瘦72斤,成为励志偶像进军娱乐圈。
那几年,郑欣宜收工回家便躲进卫生间,把手指放进嘴巴,拼命去抠喉咙,强迫自己把吃下去的东西吐出来。胃在隐隐作痛,身体在提醒她:我不够饱、吃得不够。
可几乎全香港都在盯着她起起落落的体重,减肥不再是她一个人的事儿。无数个失眠的夜晚,郑欣宜都在问自己:”我就是这样过日子的吗?”
2008年,沈殿霞去世,备受打击的郑欣宜体重渐涨。一次次的减肥、复胖、再减、再胖,她厌倦了这样的反反复复,最终决定放弃减肥,“瘦不代表靓,不代表开心,不代表健康。”
坚持减肥,能成为世俗眼光里的美人。放弃瘦身,则可以做回开心快乐的自己。郑欣宜选择了后者,不再节食,但依旧健身,依旧努力演戏唱歌。
坚持是个好词儿,它意味着自律、毅力和勤勤勉勉。可当坚持成为压力和负担,等在未来的,就不一定是诗歌和远方。
坚持有一个前提,叫作值得。放弃有一个原则,也叫作值得。
2
同样是16岁那年,我的闺蜜李妮妮喜欢上了后桌的男生。
她给他买早餐抄笔记送礼物,使尽浑身解数,可男孩不为所动。
大学时,两人不在一个城市。李妮妮用了大半个学期勤工俭学,好不容易攒够旅费,兴冲冲买了车票去看他。
见面那一刻,男孩脸上现出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吓:“你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地就来了?”
他皱着眉头转身,李妮妮期期艾艾地跟上去,一路小跑着,试图找几句话来说,男孩却只是嗯哦啊地应着。
第二天,男生买了一张卧铺票找到李妮妮住的小宾馆:“看也看过了,我送你回去吧。这儿真没什么意思。”
李妮妮愕然,恳求他带自己逛逛他的校园,他却一脸不耐烦,催促她收拾行李准备出发。她流着泪暗暗问自己:“我做错了什么?”
亦舒说了:当一个人不爱你的时候,你说话是错,不说话是错,连呼吸都是错。
可李妮妮不信邪,她坚信女追男隔层纱,依旧坚持着打电话发短信,每日嘘寒问暖关怀备至。直到半年后,男生的号码变成了空号……
世上最不值得坚持的东西里,头一件就是那个不爱你的人。因为最勉强不得的是感情,最神秘莫测的是人心。
放弃一个不爱你的人,才是对自己最大的成全。
3
你大概不知道,以百米跨栏跨栏著称的刘翔,小时候练的是跳高。
刘翔的妈妈说,还在摇篮里时,“两条小腿就像小榔头一样,拼命地蹬。”
两条大长腿加上天生好动,刘翔顺理成章地开始了跳高学习。所以人都觉得,这孩子资质不凡,努把力,应该能拿个全国甚至全亚洲冠军。
但在某次比赛中,刘翔的跳高成绩仅为第三名。反而是他的100米短跑惊艳众人,不仅速度快,节奏控制得也好。
教练评价他“速度快、爆发力好、脚踝力量强,是块练田径的料,但是他的腰太长、韧带紧,这不利于他在跳高上的发展,而这正好符合跨栏的要求”。
于是,刘翔在教练改练跨栏。后来的故事,我们就都知道了。
功成名就之后,刘翔的跳高教练顾宝刚开玩笑说,“如果一直练跳高,刘翔最多也就一个亚洲跳高冠军,而不像今天,成为 110米栏项目的世界级明星。”
这不是危言耸听。
其实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没找到自己真正的天赋所在。而我们常常被“坚持就是胜利”的信条绑架,以为死磕到底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殊不知,方向有错的话,放弃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4
2003年7月,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遍了毕淑敏的朋友圈,她打算放弃心理学博士学位!
要知道,她已经学习了5年,将近2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寒窗苦读,只等着一篇毕业论文来顺利收尾,给学业划上一个圆满句号。
朋友们以为她有什么难言之隐,纷纷跑去询问原因。不料毕淑敏爽快地告诉大家:“因为我不能去考外语,也不能写论文。”
那时,毕淑敏已经过了50岁生日。外语基础薄弱的她,至少需要花半年时间,才能勉强把考试应付过去。
她不打算花这个时间:“生命对我这个年过五十的人来说是那么宝贵,不值得拿出半年时间专门去念外语。”
至于论文呢,恐怕会跟她的小说创作冲突。毕竟那是几十万字的长篇大论,一字字写下来,耗费的不仅仅是时间精力,还是思维模式与写作风格的大幅度跨越、转换。
她担心:“一个几十万字的博士论文写下来,我可能就不会写小说了。”
权衡比较之后,毕淑敏放弃了博士学位,在北京西四环外开设了一家心理咨询中心。拿她的话来说,这是“助人和自助的工作”,挺好。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时间有限、精力也有限。你无法兼顾所有,唯有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做出取舍,放弃一部分、深耕一部分。
哪儿有什么十全十美?什么都想要的人,往往什么也得不到。
5
作家周冲,曾在一个偏远的乡镇中学教书。
那时她是个异类,因为她把所有的业余时间拿来看电影、读书写作,从不参与同事的打麻将聊八卦。
有一天夜里,周冲给编辑打电话。她披着外衣,绕着小操场一圈一圈地走。狗吠声传过来,电话那头的编辑愣了一下,然后跟她说:“如果你真想写好,还是去大点儿的地方。这样下去,要么从俗,要么被隔绝成异类,都会影响你的书写。”
挂了电话,只见四下寂静,只有黄迷迷的路灯照着自己。她觉得孤独,“像置身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野,连影子都看不见。”
离开的念头一直都在,但那一刻尤为清晰,且坚定。
几乎所有人都觉得那是个好工作:体制内、离家近、安逸稳定。对出身农家的她来说,这已经算完美的归宿。但她知道,自己不想依靠体制来生存。
离开体制的路,周冲从2009年走到了2015年,期间经历了镇中学、城投公司、县二中三个单位。可时间越久涉足越深,离开的念头就愈发强烈,因为自己始终与环境格格不入。
她在辞职报告上写:本人自愿离开体制,放弃公职,一切后果自行承担。
如果一件事情困扰你很久,为此你妥协过,改变过,怎样都让自己不满意,不如尝试彻底放弃。也许一刀下去,恩断义绝,完全死心,整件事情变得与你再无关系,你会发现自己从未像现在一样如此轻松过,就像潜伏了很久,终于把头透出水面的呼吸。
6
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松下通信工业公司曾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大型电子计算机开发。
当时,这新兴的科技产品得到业内一致看好,富士通、日立等公司也都在为抢占市场而费尽心机。不甘落后的松下电子,自然也奋起直追。
但是1964年,总裁松下幸之助突然宣布放弃这个项目。公司员工非常不解,无法理解这样的半途而废,更无法接受心血付之东
松下幸之助这样分析:大型电子计算机市场几乎被IBM垄断,加上竞争太激烈。此时涉足其中很难取得成果,公司的决策已经出错,继续错下去,就可能满盘皆输。
放弃开发计算机后,松下电子把所有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都集中到了企业传统产品上。直至今日,依旧在电器市场屹立不倒。
企业也好,人生也罢,具备核心竞争力,才具备立于不败之地的资本。
而核心竞争力的来处,正是综合分析之后做出的取舍,以及取舍之后的重点打造。
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结果往往让人追悔莫及。允许自己半途而废,及时放弃、及时止损,才是真正的处世智慧。
7
经济学中有个名词,叫作机会成本。
意思是你面临两种选择,它们都可以为你带来效用,当你放弃A,那么A所带来的价值权益,就是B的机会成本。
50年前,我爷爷面临过这样的选择。
奶奶去世时,伯父8岁,小姑姑尚在襁褓。那会儿,爷爷还在离家100多公里的铁路线上开火车。
跳出农门不容易,更何况,那是60年代的国家正式职工,捧着一个最安全牢固的铁饭碗。
可他挂念着家里,终日无心上班,最后不得不放弃吃皇粮的正式工作,回乡扛起锄头,做回一个农民,含辛茹苦地养大四个孩子。
晚年时,我们问他后不后悔,他只淡淡说了一句:“有舍才有得。”
他把国家正式职工的一切福利待遇,当作了养育儿女的机会成本。这一舍一得间,放弃了功名利禄,成就了身为父亲的责任和义务。
学不会放弃的人,通常纠结困惑,在两个选项间左右摇摆,最后鸡飞蛋打一事无成。
“舍”,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得”。
毕竟机会成本是互为依托的,只看在你心中,哪一个更重。
8
人生处处皆取舍,小到一针一线,大到事业和情感。
有本书叫《断舍离》,它提出了一种不断做减法的生活方式: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我曾是严重的恋物癖患者,酷爱搜集一切有用无用之物,比如穿旧的衣服、用坏的手机,甚至超市提供的购物袋。
后来被逼着整理清洁,垃圾一袋一袋地丢出去。屋子亮堂宽敞时,心情似乎也焕然一新,我忽然明白了那句话:要提高生活品质,就要学会定期扔东西。
要提升人生质量,也要学会扔东西:放弃那些不适合你的工作、不爱你的人、不必要的社交……
为你真正在意的人和事留出时间和空间,人生是一个不断得到又不断失去的过程,二者的平衡,便意味着选择和取舍。
所有的得到,都以失去为代价。但所有的失去,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归。
你无法放弃,无非是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
试问这样的人,又该如何过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