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修养,是接纳和自己不同的人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一|
大学的时候,周末我都去培训学校给学生上课。每周末,我六点起床,早早地开始备课,乘远郊公交线路去市区。
通常这时候,同宿舍的一个家境不太好的姑娘正懒洋洋地翻了个身,发出几声带着睡意的嗳气声,继续睡。
姑娘家贫,每年必申请助学贷款。偏偏我又在助学贷款的审核小组,每次都能看到她那如泣如诉的个人家庭情况。
我很生气:虽然不说我家财万贯,但家庭条件再怎么说也好过你,凭什么我在外面累死累活地打工的时候,你不凭着自己的能力去赚一些钱,却用这些时间窝在被窝里休息、在教室宿舍里看书?
就这样误会了许久,后来在一次聊天中我才了解到她的家庭情况。
◆◆◆
家里本来就不怎么支持她读书,复读两年就是已经是仁至义尽了,未来怎么样全靠自己去拼搏了。
可在这个初来乍到的城市里,能言巧辩这类的软实力是个太虚幻的标准,她只能用力把绩点提高,争取考研究生,获得谁也夺不走的硬实力。
“我什么背景都没有,未来到职场上能给我加分的只有我的学历了。”
我只看到的那些赖床不起的早上,却没看到前一天挑灯夜战的夜晚。
我还能抱着“体验生活”的观念去打可能对未来并没有太大意义的零工,她已经要在压力之下开始谋划未来的生活。
她一样在努力,用的是和我不一样的方式而已。
她真的没有办法听我谈那些关于独立的话题,那可能会在她未来的某天发生,但并不是现在。
|二|
真正的修养,是接纳和自己不同的人。
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曾说过一句话: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那就是“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年少轻狂时,爱打诳语:
再说谁再说某某烂电影好,就拉黑他。
你怎么会看那么肤浅的书、听那种烂大街的音乐?
道不同不相为谋,那么若即若离就好,甚至老死不相往来也好。非要挂在嘴边,就相当于把能力分出三六九等,言下之意是“你不配和我论长短”。
——你只知道斥责我的不同,但你不知道我经历过了什么。
而所谓的三观,没有对不对,只有合不合。
◆◆◆
有些人,喜欢嘴上说着接纳,背后却暗搓搓地戳人脊梁骨,遇到事情恨不得用这个标签把对方彻底撇干净,和伪君子无异。
曾经接触过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孩子,从小到大她都要在家长信息那一栏写两个人的名字,身边的人也从来不知道她成长于单亲的家庭。
问及原因,她说母亲告诉她,别人嘴上说着同情你,甚至为此给了你很多好处,如果你是他们的结婚对象,他们就马上犹豫了。
未来婚姻美满,别人会说,她就是太缺爱才会努力维持着这段婚姻。万一婚姻不美满,闲言碎语就更多了。
本来只是一桩平凡事,却在人言中成了缺陷。
她说到这儿,我竟然有些惭愧。平时写文章,有时也会标签化某种人群。
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假装投入欣赏,却在内心里把他们划入另外一个阵营。
|三|
一个好的世界,是给你提供了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而一个好的自我,就是当你听见别人和自己不同的意见的时候,能不愠不恼,不必强装接受,而视作理所当然。
小到对于一部电影一首歌的评价,大到他人性取向、价值观,都能侧耳倾听别人的观点而不去论断错误。
这世上只能用正反、黑白分清的事实在太少,大多都介乎于可左可右的中间线上。
而大多数的“我认为对的”“我认为好的”,不过站在自我的角度上强行论断。
◆◆◆
我特别怀念我第一次从小城市到了北京的感觉。
那时候我还是个小孩子,来北京参加一个书画展览,看到一个佝偻的女人,高度大概到我的胸下。
她是个普通的看展人,穿着一身大红,颈上挂着那时候看起来很昂贵的相机云淡风轻地走过。
没有任何人给他投奇怪的目光——没有人嘲笑她弓着背的样子,也没有人刻意夸奖她的身残志坚。谁都不知道她是谁,也不好奇她是谁。
所有人都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表情:不过是一个拿着相机的普通人啊!
那时候还不太清楚“修养”的含义,但我觉得那一刻,在所有看展人脸上写着的就是“修养”。
真正的修养,是接纳和自己不同的人。无论是外在容貌,还是内在观念。而这种修养再说的具体,就是不用这种不同点作为划分人群的标志。
每个站在我面前的人,他首先应该是个普通人。其次,他是一个有自我观点的普通人,这就足够了。
至于观点是什么,实在是不用计较。若能遥相呼应自然极好,若有所分歧,衷心说一句:真感谢你,让我的世界又大了一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