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关于励志文章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消耗身体,像这名言一样励志的大学关于励志文章都有哪些呢,赶紧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关于励志文章:不要活成“别人都那样”
作者:小木头
几年前,有一段时间我进入“人生怀疑期”。当时家庭生活趋于稳定、平淡,工作也进入平台期,没有新的有趣的东西,也没有办法实现大的突破,所以总觉得有一种很难言明的难受,情绪郁郁。
老公说,“你去看看别人家,不也这样吗,你到底想要什么呢?”他当时的意思是,在物质层面别人拥有的我们基本上也都有了,所以还有什么不满呢?
我想了想,斩钉截铁地说,“从过去到现在到将来,我所追求的就是幸福。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答案。”
他看着我,像是看着一个怪物。因为“幸福”这个概念太大了,大概很少有个生活中的正常人把它挂在嘴边吧——我们总是说“祝你幸福”,又或者,“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幸福到底什么模样,我们好像总是触摸不到。
是买了一栋心仪的房子的心花怒放,是提回新车开着去兜风的刺激开心,是获得升职加薪的兴奋激动……这些当然都是幸福的瞬间,但是,我所说的幸福,好像还不太一样。
我想要的幸福,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充盈内心的感觉,是我即便在一个朴素的生活环境里,也能时刻感受到的那种自在安然的感觉,是我对自己有认可,对周围有感知——那是一种很特别很私人的感觉,而不是别人看上去那样的生活。
我们总是会以别人作为范例来生活。
小时候,是“别人家的孩子”影响着我们,他们或者很优秀成绩好,或者特懂事嘴很甜,当然也可能身材高挑肤白貌美,总之,他们永远都是父母口中你应该去参考的标准,真烦人;
长大后,我们若是对自己的工作有点不满意,会有朋友劝你,“那你同事不也这么干着吗”;若是我们对生活有些微词,家人会毫不客气地指出来,“谁家日子都是这么过,你还想怎么样”;尤其是当你想做点不一样的事情时,当你打算成为略微独特的你自己时,七大姑八大姨亲朋好友都会跳出来轮番游说你:“折腾什么呀,你看别人都那样,过得也挺好,你咋就不行呢?”
所以,工作很不喜欢的时候,也迟迟没有跳槽或者辞职;感情谈得很不顺利时,总是下不定决心分手,毕竟别人也会吵架也会闹别扭不是吗;一旦进入婚姻更是如此,发现问题你想沟通一下时,对面的那个人可能会说:“哪来的那么矫情,谁家两口子不闹矛盾,就这么点小事儿有什么好谈的?”
若是矛盾不可调和,来规劝你的可不止ta一个人,而是变成了全家总动员。吵吵闹闹过一生是许多中国夫妻的“实践经验”,很多人是这样熬了一辈子熬到再也吵不动打不动了,但这不代表就是对的呀。
奇怪的是,有很多时候,我们居然就迷迷糊糊地拿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生活了。
既然大家都能忍受得了这份枯燥的工作,那么我也没理由离开对吧;既然再找一个男朋友可能也会有争执也会有泪水,那么何必折腾呢;既然我的父母也是争吵了一辈子才终于“白头偕老”的,那么我那难熬的婚姻不必改变也能咬牙坚持到最后吧……那么心狠的我们啊,削足适履,一点点把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别人”,而不是自己。
别扭地过着并不适宜的生活,苦闷地忍受着并不适合自己的一切,安慰自己说这就是人生。
可是,为什么不去看看还有很多别人,活得那么恣意那么快活呢?
踏入职场十多年,我看着很多同事辞职离开,有的去创业,有的跳槽,还有的做了全职太太。我的想法一直都是,如果觉得一份工作无法安抚内心的骚动,不能带来幸福感、成就感,甚至还可能掏空你的安全感,让你很焦虑、很烦躁,那么,就应该考虑改变,而不是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幸福是什么,成功是什么,我们到底怎样才能过上自己的理想生活?所有这些问题,肯定在每个人的脑子里都翻滚过。对我而言,到最后不过是最简单的一点,做自己。
我一定是跟别人不一样的,所以永远不要拿“别人也那样”这样的话来作为金科玉律,我常用的反击是:“所以我才不那样。”我绝非不愿意听从别人善意的劝告和建议,我只是很认真地去找自己的目标,很努力地去做自己的事情,很用心地去投入,很自觉地接受结果。
和别人是否一样,永远不是我判断自己的标准。唯有,我内心的幸福感,才是唯一标准。
大学关于励志文章:你摸起来不一样
作者:艾明雅
我的老闺蜜是个衣服控。年过三十的她,如今指导起少女们的穿衣道,最惆怅的一件事就是:看起来两条黑色的裙子,小姑娘们总是瞪大双眼觉得那是一样的。
这个时候,她就会恨铁不成钢跳起来地叫:你伸手摸一下!摸一下!它们不一样!这是质地完全不同的两条!所以它们的价格才千差万别!而你们总是只顾着去买那条看起来一样的!便宜的!
这个举动,让我想起在吴哥窟旅行的时候,当地的华语向导看见我左手拿着伞,右手端着相机,和那些石墙保持着矜持的距离,遗憾地摇头:Miss,你不要只用眼睛看,你伸手摸一下,会得到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质感。
伸手的那一刻,我这个Miss发现,那种冲击感是质感。人类的皮肤原来是造物主如此神奇的安放之处,指尖触碰的那一刹,仿佛有时空隧道回到这一砖一瓦的盛世。
石墙有质感,裙子也有。
一旦有了切肤体验,就会发现,很多看起来一样的事情,完全不同。
一个女人还是小女生的时候,挑衣服的品味从哪里来?从眼睛。看颜色,看款式,从那些直击眼底的蝴蝶结,扑面而来的热闹蕾丝花边,就决定了我们是否喜欢这件衣服。
可是成年之后,再熟透十年,就会发现,挑衣服的决定力来自于触感。同样是一条黑色的裙子,绢丝,棉麻,化纤,带来的手感和垂度是完全不同的。
质感是岁月的教训。一度迷恋全棉,后来知道,即使是棉也有千差万别,因得密度和支数不同,就决定了它可以是一件版型挺括的,穿三年也不会过时的T恤,还是最后被揉成一团丢进垃圾桶的睡衣。
扮靓没有那么容易,每件衣服,因得质感,都开始有了她的脾气。
从此理解了为什么轻熟女们冬日里,只想躲进低调而沉默的双面绒大衣;初夏,不舍如巧克力般丝滑的吊带真丝衬衣。
那夜,朋友的啤酒吧在盛夏的夜晚开业,邀我和朋友们前往。酒过三巡,和另外三个30+站在门口吹风,酒正酣夜正浓,结果有条“小黑裙”还是觉得辜负,说了一句:这种时候,真应该穿条真丝吊带大露背裙子来的嘛……
她大概是想起这微凉夏天,真丝般的触感,划过自己的皮肤的那种体验,那是“正当年”的体验。
那只不过是一件衣服的质感,却带来岁月的不舍。穿上它,去见谁,两个小时的内心戏比电影还要热烈。
至于颜色,安静就好。
至于款式,明朗就好。
因为知道,那些安静和明朗背后的质感,才是心里的永垂不朽。
罗愁绮恨啊,当然最是隐痛,张爱玲的笔下,孙用蕃嫁给她的父亲做填房,带来满满两大箱旧衣服给天才继女——成了这继女此生咽不下去的气。后来,她这一生,和她的母亲一样,都把自己活成了一件精贵而孤独,却虱蚤横生的皮袍。
所以,不要小看女人们的衣服,那不仅仅是她们的衣服,那是她们的人生啊。人们本也喜欢用质感来形容女人不是么,如同男人都期盼着女人温柔似水温润如玉。可是这时代,放眼去,都是铁骨铮铮铿锵玫瑰。
如同有个女人说:我就是觉得男人靠不住。
那天她说了很多要靠自己的话,可我依然嗅到一丝孑立和孤苦的气味。
换过以前,我会劝她。因为以前我着实不喜欢过于铿锵的女人。因为我认为过于依附男人,和咬牙拼死不依靠男人都是一种病。前者让我们失去尊严,后者让我们失去暖意,如同没有骨气的廉价棉,和没有温度的不锈钢。
可是那天我突然释然——如果你要做妾心如铁的女人,那你就去做。每个人最终都要选择一种立足于世的姿态,陶土有陶土的意义,丝棉有丝棉的姿态。
只不过,如果选了那种,就要坚守那种材质的特性。从此,就不必羡慕绢的软弱;丝的犹豫,也不必羡慕她们的依附。
如同我们都为什么那样喜欢欲望都市里的四个女人,因为夏绿蒂是带着一丝淑女保守气息的天鹅绒;米兰达是硬挺的亚麻混纺西装料;萨曼莎是永远带有一点未来的金属光泽感的hard模式,她们,各自坚持了自己的质地,呈现了自己的态度。她们并不遗憾自己没有成为另外那一款。
有时候我会和同样喜欢这部剧的人开玩笑:所以,十年过去,在你们心里,我长成本土版的凯利了吗?
朋友们居然都有点小激动,是的是的,你不觉得嘛!你成了专栏作家了!爱买衣服和名牌包的作家!
是我喜欢她,所以情不自禁地走向了她?还是,同样爱穿衣服,就情不自禁地,就把自己走向了去成为某种质地的女人。
只因作家这个职业,也是设计师,是文字的设计师。拿着三千常用字要书写众生,和那些要见识大量的材料的艺术品设计师一样,眼睛去观察,然后用手指去摩挲,将那种感触纪录在心里。决定舍弃哪些,留用哪些,然后这种材质,可否传达出他想要的,艺术的质感。
所以,凯利是什么材质?我自己是什么材质?
但我想这并不重要。麻后来成为了纱。土后来成为了陶。铁百炼之后,成为钢。
这变化之间,远远比材质本身,更有深意。
大学关于励志文章:被吞掉的时间
文/李尚龙
失败者失败的原因迥异,但成功者却都有个共同特点:他们珍惜时间。
最重要的是,他们在有限的生命里,不停的切换角色,善用鸡肋时间,可怕的是,他们竟然很少熬夜通宵。给人一副看起来一点也不努力的感觉。
前些时间,我见了一个从央视离职的记者。她告诉我自己为什么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
被吞掉的时间
她说,一辈子太短,她想多切换一些角色,努力的活,让一辈子没什么遗憾。
记者,能让她见到各行各业最优秀的人,和他们打交道,能看到并且感受他们不同的生活轨道。
她叹了口气,说,现在,出来创业了,我要让自己的生活更多样,圈子更广,看到更多的东西,生命也能随之更宽阔起来。
其实我们身边很多生活的强者,他们的时间都是按秒算,不用闹铃早上就自然起床,不用人催也不会泡在网游里浪费时间。他们自律,他们奋进,因为,时间对他们来说,是一切。
同一天,我去了一个学校做演讲。
那是个三本学校,我长得像学生,穿着随意,因为来早了,于是早早的就坐在了学生位置等待着过来听讲座的学生。
此时,一群学生玩世不恭的走了进来,他们叽叽喳喳,忽然一个人大呼:我擦,教室都成这样了……
我听傻了,一个学生,有多久没有进教室才能有这样的感悟。
接着更可怕,旁边的一个女生说,准备睡一觉然后回宿舍。
我问她,那回宿舍干嘛?
她以为我在跟她搭讪,鄙视的看了我一眼,然后嫌弃的说:当然是继续睡觉。
我无语。
讲座结束后,那个女生脸都绿了,她自己走过来,非要请我吃饭。我推不掉,于是赴约。
后来,才知道这次讲座之所以人这么多,是学校为了他们过四六级要求必须来听的。他们无所事事,所以,就必须被人安排时间去做一些事,来的,能加学分,不来的,期中考试成绩零分。
我忽然不知道该不该感谢这个学校的老师了。
他说,他们大多数学生不是宅在宿舍里,就是去外面打游戏。大家都不愿意上课,学校老师一般。
我问她,老师讲得不好,为什么不用时间自学呢。
她说,没办法,老师点名啊。
我说,那就算去了,也可以在课上自学啊。
她说,我们过去一般都是睡觉,要是学校都是您这样的老师就好了,最后,她还感叹了一句,大学四年过的真快啊,现在回想起来,这四年补了好多觉。
你可能不信,这就是很多大学生的现状。
很多年轻人,在最青春年华的时候,竟然无所事事的浪费着青春,他们等着、挨着,希望这段时间赶紧过去,然后再去等待另一段时间。他们不计划自己的日子,不去利用他们现在最宝贵的时间,他们竟然不知道,一个人在最无忧无虑的年龄里,可以充实的做很多事,更不知道人的生命是最脆弱,是最稍纵即逝的,此时此刻,不用养老,不用抚小,却无法利用孤独的时间,让现在的孤独今后发光。
曾巡讲的时候,被一个学生问到学习效率怎么提高。我问他一般在哪里学习。
他说在宿舍。
我说,是不是一手拿着手机,然后学会儿在床上躺会儿?
下面学生不停的在笑。
于是我说,丢掉手机,走出寝室,是提高效率的第一步。
忽然下面响起了掌声,我实在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很经典,可我惊奇的发现一个事实:大家太不会利用时间了。
我们之所以会发现一天无所事事的又过去了,是因为我们缺乏了使用“鸡肋”时间的能力,更少了计划生活的本领,这两个能力,是年轻时最应该掌握的能力。
年轻时,寂寞是常态,你还没有那么强的社会资源,独处的时间,会占大多数。
不过,正是这些独处的时间,锻造出一个更好的人。
身边很多朋友,都在给自己列时间表,每个时间段做什么。今天哪些必须做,哪些想要做,哪些可做可不做。一天的黄金时间,先做必须做的;再做想做的;最后,做那些可做可不做的。他们给生活依旧留下一些不规划的时间,为生命留下足够的彩蛋。
或许,当你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才知道生活是多么的宝贵不允许浪费。不去努力过的精彩,规划好时间,留下的,不过是大量空闲时间被吞噬。
我们都有过睡了一下午发现头更疼的经历,也都有玩了一天游戏心更虚的状态。
读军校时,我的时间几乎都被支配,有时候走起队列来,每一个步伐都被控制。那时,没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去学英语,唯一能做的,就是利用好这些鸡肋时间。
直到今天,我很感激当时对自由时间的把握,时常,我把单词写在纸条上,用自由活动间隙看;把mp3里装满英语音频,在叠被子做内务的时候听。
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最好的休息,不是睡觉》,当学习累后,别着急睡觉,去跑步,跑步完后,学习效率也提升了很多。毕竟,跑起来的人,会觉得世界一直在动,那些躺下的人,永远不知道世界可以充满着风和音乐。
后来,我开始当老师。白天的生活不停的重复着课程,夜深人静时,在所有人都睡觉或者出去嗨时,我选择坐在家里写字。
几年后,我竟然阴差阳错成了编剧、作者。
每次去医院看到那些即将离世的人,都会感叹生活的来之不易。既然这么来之不易,要不,就多活几个版本的生活吧。
那些被偷走的时光,是否,你都用过了。
时间既然这么短,更应该把一天当两天用,一辈子多切换一个角色,毕竟,动起来的世界总是比懒洋洋的生活要好,那一路,看到的风景也会不同。
青春短暂,时光亦然,总要抓紧一分一秒,才能不虚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