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励志名人残疾事迹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经常能听到四肢健全,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在做愤青,在抱怨社会如何不公,待遇如何不好,自己的家境如何贫寒以至于他现在做什么都不成功。也许我们听到太多关于“不要抱怨”的话,耳朵已长了老茧,已不再思考,为何我们不趁自己还有健康财富的时候,拼搏一下,努力一下。看了下面的这个故事,可能你会反思一下自己。下面是励志人生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现代励志名人残疾事迹,供大家参阅!
现代励志名人残疾事迹:80后失聪女孩“以眼代听”过托福
8个月大时成“小聋女”
1985年6月,刘轶降生在一个幸福家庭,她的出世给全家带来了不少欢乐。然而,好景不长,8个月大时的一次普通感冒发烧,改变了全家人生活的轨迹。
那天,刘妈妈带着刘轶慌忙地赶到医院,当班的医生给她开了卡拉霉素注射药,打完针后,刘妈妈把她抱回了家。之后的几个月,家人渐渐发现,原本聪明伶俐的小刘轶似乎没有以前活泼了,逗她玩时,也不太搭理人。刚开始,父母并没多想,以为小刘轶只是不好动了。
到她1岁时,刘妈妈怀着不安的心情,带她到医院做了检查。诊断结果为一级听力残疾——小刘轶因用药过量失聪了……这就像一场晴天霹雳,给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蒙上了阴影。
父母带着刘轶几乎寻遍了全国,练气功、学按摩、扎针灸、吃中药,能够尝试的方法都用了,丝毫不见好转的迹象。
由于完全丧失了听力,刘轶无法像普通人那样,在日常语言环境中,模仿别人学说话。眼看如天使般可爱的女儿突然坠入无声世界,全家人一度陷入了悲伤和沮丧之中。
看着女儿稚嫩的小脸,刘妈妈默默决定,即使再艰难也不放弃,听不到别人说话,就教她“看话”——读唇,每次发音,妈妈教刘轶:用手摸着自己的声带,感受 发音时的气流;眼睛盯着妈妈的嘴唇,认清每个字的口型。几十遍、几百遍、几千遍……妈妈耐心地教着,刘轶吃力地学着,常常练得口干舌燥。但无论刘轶怎么努 力,所有的音都发不准。为了给她正音,妈妈跑到药店买回了压舌板。发音时,用压舌板轻轻地调整她的舌位,常常搞得小刘轶呕吐不止,嚎啕大哭。
3岁的一天,刘轶第一次开口叫出那声“妈妈”时,她看到了妈妈眼睛里闪烁着泪光。
放弃保送名额 凭实力“杀”入省重点
经历了语言康复训练后,刘轶渐渐摸索到识字和组织语言的初步规律,并体会到了通过唇形和语境来分解、识辨双语语音的方法。
1992年,刚满7岁的刘轶已在妈妈的悉心教导下,学会了4000多个汉字,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9月就要开学了,是送她去聋哑学校,还是普通小学?父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刚上小学时,刘轶遇到了不小的困难。由于听不见,她只能通过读唇来理解老师的意思。但有时老师讲话太快,她没记下来,下课后,她会撵着老师后面问,直到弄清才会罢休。
克服了“看”普通话的困难,1998年,升入初中的刘轶又迎来了新的挑战:英语课。第一节课后,教英语的王胜兰老师刚走出教室,就发现袖子被人拉住了, 回头一看,是刘轶。“你—教—我—读—单—词—”,每一个字从刘轶嘴里发出来时,王老师都愈发感受到这个“特殊”学生眼中的渴望。
王老师开始教她用手势和口型来“看”英语。就像小时候“看”普通话一样,刘轶用手摸着王老师的喉咙,感觉元音和辅音,王老师把嘴唇贴在刘轶的手腕上,用气流分清辅音和浊辅音。师生俩谈笑风生,旁人却看得眼圈发红。第一次听力测验,她看着王老师的嘴唇,考了100分。
靠着勤学好问、刻苦认真的劲头,刘轶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初中毕业时,她获得了直升市级重点高中的资格,但她放弃了保送名额,参加了中考。她凭借总分全区前30名、物理满分的好成绩,顺利考上了武汉三中。
“以眼代听”考四六级听力,通过托福和GRE
虽然刘轶只能通过眼睛来感受世界,但她坚信天道酬勤。每天雷打不动的语言训练,除了练习说普通话,还要读英语美文,学习发音,对着镜子一遍遍地练。
一般聋人孩子即使能够勉强在普通小学就读,绝大多数到了高年级后就跟不上课程,而转入特殊学校。但刘轶却一直坚持读普通小学、中学,最后通过全国统一高 考进入了大学学习心理学专业。大二那年,她开始着手准备英语四级考试。尽管从初中起她就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但想把它学好,对于完全没有听力的人来说,并 不简单。
渐渐地,她总结出一套学习方法:看视频学口型,边做题、边背单词,坚持读出声、强化记忆。四级考试当天,学校为她设置了单人考场,由老师现场念听力题,她通过读唇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过了四级,又过了六级……她用自己的努力证明着聋人学生也可以学好英语。
一考上华师的研究生,刘轶就明确了方向:去美国攻读特殊教育专业博士。同班的赵梅菊从大四就注意到了她,“当时只是看到她经常跑到我们专业实验室来自习,后来才知道,由于她是跨专业考研,所以复习的东西要比我们更多,她是我见过最刻苦的人!”
刚考完研,其他同学们还没缓过劲来,刘轶又报名考了GRE,“因为我想保持住那股劲头,所以不敢放松”!考试结果出来后,她用1400的高分再次让大家 刮目相看,半年后,她又高分考过了托福。赵梅菊说,是刘轶打破了她对聋人的偏见,“认识她之前,一直以为聋人会因为语言功能的不健全,影响到他们的逻辑思 维能力,但刘轶在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学术能力也很强,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三篇论文”。
立志做特教事业的学者
谈到自己的梦想,刘轶说,她想去美国攻读特殊教育专业的博士。
“因为自己在学习、成长和生活经历中深深地感受到,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尤其是残疾人,所以我想用专业知识帮助这个弱势群体。”在刘轶的QQ空间中,“立志做特教事业学者”的签名时常给她前进的动力。
刘轶常常感慨,自己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身边人的关爱,因此,她比平常人更懂得感恩。
从大一暑假,她就开始在武汉市慈善总会做义工。大三那年,她每个周末都要从汉阳挤2个小时的公交车,到武汉市儿童福利院给孩子们做心理辅导。现在,她每 周都要去武汉市第二聋校做义教。由于从小在普校接受教育,不熟悉手语的她和聋校的孩子们之间出现了一道语言屏障。不服输的她开始自学手语,她逐渐摸索出和 聋校孩子们的沟通方法。
武汉市第二聋校高二(1)班的学生姜诗芬一提到她,便露出了可爱的笑脸,并用手语比划着:“刘轶姐姐知道我很想 把英语学好,每周都要来家里给我补习英语课。”英语老师杨丹说,刘轶从这学期起,每周都来给孩子们当义教,知道有些孩子跟不上学习进度,会专门给他们“开 小灶”。在刘轶的帮助下,姜诗芬在上个月的期中考试中,成绩提高了20多分。
在和聋人学生的接触中,让刘轶对中国特殊教育的现状有了更 多的担忧:聋校的孩子往往生活单一,由于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比较欠缺。11月19日,她在参选“武汉市十大杰出青年”的评选时,为复兴 大武汉建言献策:“将融合教育精神并入武汉的特殊教育,真正体现教育机会平等、教育公平的核心内涵,关注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的教育”。
用乐观给人“正能量”
“被伤害也要保持美好”,这是刘轶的一条QQ说说。回想刚上学时的经历,她和妈妈都不愿多说。“也许是别人不太理解这个群体,所以有时候对她的某些伤害也只是无心的,我们不想怪任何人”,善良的刘妈妈说。
刘轶的另一条QQ说说写道:“幸福只存在于你身心善美坚稳之处”。正如刘妈妈对她的教导,刘轶在生活中,也逐渐学会了用包容去体谅别人,在微笑中练就坚强。
而和她相处过的同学都感叹,刘轶是个刻苦到极致、认真到极点的人,“看到她这么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也受到了激励”,刘轶的同学亢飞飞说。
和刘轶相识已六年多的刘康琦说,刘轶就像一位“知心姐姐”,“有时我在生活中、学习上状态不佳时,她会告诉我放松心态,我每次一想到她这么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就觉得自己遇到的一切困难都是‘浮云’。”
刘轶,这个在无声世界中勇敢追梦的美丽女孩,用乐观、开朗和向上的生活态度给予身边人正能量。
现代励志名人残疾事迹:残疾女孩70块钱起家变成百万富翁
天生爱画画成就创业根基
周彦俊的童年是灰色的。一岁半的时候,正在蹒跚学步的他得了小儿麻痹症,从此永远失去了像正常人一样行走的机会。父亲是个篾匠,经常外出揽活。年幼的他寄养在别人家中吃百家饭。但他并不甘心寄人篱下,十岁那年,他拄起拐杖开始独立生活。穷苦的父亲希望残疾儿子学点实用的东西养活自己,12岁那年,他父亲买了一台缝纫机,让他学缝纫。然而,周彦俊却痴迷上了画画。没有专业老师指点,只有狂热的兴趣,他的画笔却从不停歇:画人物、画动物……为同学们描摹小人书,给班级出板报。他笔下的人物、动物、植物惟妙惟肖。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画画竟成了他后来创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靠70元白手起家
18岁那年,周彦俊的双脚动了两次大手术后休学了。从此,村里人就经常看到一个双脚打着石膏,双手拄着拐杖,身背画架的少年。他到处给人画画,一张画卖两块至两块五。20岁那年,周彦俊迎来了生命中第一个转机。这年他退学了。怀揣着父亲给他的70元钱和朦胧的创业想法,他独自前往县城自谋出路。当地有个风俗,办喜事盛行赠送画匾。周彦俊认为这是个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生意。进县城的第一个月,周彦俊没有赚到足够的钱交房租,被房东扫地出门。周彦俊的忠厚老实打动了第二个房东,不但把房子低价租给他,还答应到年底再付房钱。有了落脚的地方,周彦俊留下生活费,把剩余的钱都买了玻璃、颜料、画框,开起了自己的第一家小店。开始时他给人画镜屏,别人做寿,他就画不老青松;别人结婚,他就画龙凤呈祥,再加上玻璃、画框来提高档次。镜屏每块成本2元左右,卖出去3.8元,周彦俊的原始积累就是从这一个个细微的2元差价汇集而成的。
做大作坊远走他乡偷师学艺
三个月下来,周彦俊攒了一笔小钱。从中,他看到自己能做得更大。做大生意资金显然不足。于是,残疾的他再次上路,这次,怀揣200元钱,远去广西柳州。本来想去找朋友借钱,没想到碰上了生命中第二次转机。钱没有借到。满心失望的他在柳州商场闲逛。商场内一种用通草做成的立体画匾让他眼前一亮。他认定这是可以开发的新产品,画匾的边角上印着一个印章贵州贵定。顾不得路途遥远和行走不便,他坐上了前往贵定的长途车。也许是其貌不扬的原因,假装成进货商的周彦俊并没有引起厂方的警惕,他仔细参观了整个工艺流程,临走时还买了一块成品和半斤通草,带回家研究改进。改进过的通草画匾造型独特,在喜好画匾的湖南市场大受欢迎,甚至抢占了广西市场。
上门订货的厂家络绎不绝,其中还有他之前偷师的生产厂家。周彦俊顺势扩大小作坊规模。后来小作坊被涟源县工商联收购,员工增加到了40多人。
自立门户成了百万富翁
从此,周彦俊坐上了让当地人艳羡的位置--公办美术厂副厂长。然而,自立门户的想法始终在他心头激荡,他毅然辞职,筹办兴华工艺美术厂。
启动资金由朋友们东凑西凑而来。美术厂月收入从两三千迅速蹿升到几万元。周彦俊用近20万买下600平方米地皮,建起300多平方米的厂房。此时他脑子里已有产品转型的念头。虽然当年偷师学来的匾额生意不错,但他参加广州交易会后,意识到产品再不更新,客源必将不断萎缩。自那时起,他吃饭睡觉都在琢磨开发新产品。终于,笋壳进入了他的视野,用它来做野鸭、鹰等动物的羽毛效果非常逼真。新产品一上市,反响出奇地好。他很快为这个新产品申请了专利。商家找上门来指定要包销他的新产品,并定下协议,一天要150个,而当时他的工厂一天生产能力只有60个。为此工厂不断扩大规模。后来,他的业务遍及湖南省40多个县和北京、上海、四川等十几个省市。数百万元收入滚滚落袋。30岁的周彦俊在湖南成了创业神话。
以上便是这位残疾人创业故事。连周彦俊这样的残疾人都能去发愤图强,那么作为手脚完好的我们,如何不能为了个人创业梦想而去勇敢地拼搏呢?
现代励志名人残疾事迹:80后独臂女孩晏永红
遭遇车祸,失去左手和双腿
晏永红出生于荣昌县安富镇一个普通农家。20xx年7月,从璧山师范学校毕业,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和大多女孩一样,晏永红活泼开朗、对未来充满美好幻想。然而谁也想不到,如此平淡而甜蜜的生活,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戛然而止……
20xx年11月3日,晏永红前往重庆火车站送别同学,不慎被火车卷入轮下,拖行了70米。在医院昏迷半月后醒来,当她掀开被子,发现左手和双腿都不见了……晏永红顿时觉得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事后,她在博客中这样写道:“我看见了世界上对于自己而言最大的惨不忍睹,我看见了那虽然裹着厚厚纱布的不足10厘米的左腿和稍微长一点的右腿!那一刻我才明白:什么叫"突如其来",什么叫"切肤之痛"……我的大脑里一片空白,"哇"的一声大哭了起来!哭得那么悲恸、那么凄楚、那么绝望!”
“我只有一个想法:天啊!你为什么那么残忍?为什么让我接受这样残酷的事实?为什么你要让我醒过来?”
独臂天使,坚强创业
20xx年,晏永红接受康复训练,这期间,她用一只手疯狂般的练习打字速度,并重新开始因车祸而中断了的大学自学考试。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活出精彩!
三年前,晏永红回到家乡荣昌,在街头的公交车身上,她看到政府扶持微型企业的政策宣传:“为什么不办一个微型企业?”晏永红心里一动,开着轮椅来到了县工商局,微企科负责人热情接待了她,还详细介绍了申办微企的各个细节。
见她生活自理都非常艰难,担心她是否有能力办微企的朋友问她:“你身体状况这么糟糕,能开什么公司?”“我能。我要开一家书店!”晏永红昂起头、自信地大声回答。
开办微企需要10万元的注册资金,晏永红手里却没有这笔钱。她的姐姐和亲戚们东拼西凑,仍差3万多元钱。就在晏永红一筹莫展的时候,荣昌县工商局领导考虑到她的特殊情况,研究决定给她“开绿灯”,注册资金门槛放低到6万4千元。
20xx年5月,荣昌县城海棠二支路,一个40多平方米的,名为“怡馨林书屋”的图书、音像制品租售店开业。为了引导借阅者多思考,她以免费借阅方式,鼓励读者阅读后写心得,还将这些心得整理为专柜,供其他借阅者参考;为了激活图书资源,她发动读者将自己家的书拿到“怡馨林”,换取同等价值图书。为了尽量给借阅者提供便捷的服务,她决定“怡馨林”借阅者不必办卡;她还主动义务帮助附近中小学的青少年读者,到网上去订购图书……短短一年时间,小小的“怡馨林书屋”,存书量猛涨到两万多册。
白天在“怡馨林书屋”,晚上她还要到县城繁华广场摆夜市书摊,增加收入。
20xx年7月,荣昌县委、荣昌县政府对管理有方、经营良好的“怡馨林书屋”授予“荣昌县优秀微企企业”。
今年7月13日,经荣昌团县委牵线搭桥,晏永红和汇宇集团签约,她要在荣昌汇宇小商品批发市场再开一个微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