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意思”的人!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与几位好友有个共识,大家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这是一个很有意思,很精彩的人。”大家以这个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成为朋友,是否应该长期交往。这里的“有意思”,用英语说就是Interesting,不过这个词的内涵远远不止是“有意思”。
所谓有意思的人,应该是代表某种思想、某种判断、某种激情的人,这个人应该是聪明的、可爱的、有趣的。他/她可以是老师、学生、商人、政客、军人、出租司机或其他任何职业。这个人独特的经历造就了他/她的丰富,每次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时候,都能得到一些新的想法和角度。也许是你和他/她截然相反的观点能碰撞出一些火花,也许是被他/她的幽默启发出了那么一点儿灵感。
在耶鲁读书的时候我注意到,这也是在美国,特别是在知识阶层中很多人都认同的一个标准或说法。反过来的说法你一定听过,批评一个人最狠的一句也就是:你这个人真没意思真无聊。
不光朋友之间,男女之间我以为也是这样。当年采访克林顿的时候,觉得他说的很多话都和他那本自传一样,有往自己脸上贴金的嫌疑。但有一句我敢断定是真心话。当我问及他和希拉里的关系时,他说“After all these years, we are still very much inter?鄄ested in each other.”(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对彼此仍然还非常感兴趣。)
人与人是这样,对事情的判断也应该是这样。
耶鲁法学院有几个即将拿到法学博士的学生告诉我,他们准备一毕业就到中国生活两年,学习中文,了解文化,也许再干点什么,挣点儿钱再四处游历一下。以他们的学历在纽约、华盛顿找一个年薪十几万美金的工作易如反掌,可为什么偏偏要做这样的选择呢?
他们的回答非常简单:“中国现在这么让世界关注,到中国生活两年,学会中文,会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我说那你不挣那十几万美金的高年薪了?回答是: “钱,以后有的是机会挣,趁年轻的时候,要让自己高高兴兴地做一些最有意思的事。”
他们的这种想法和做法在他们的同龄人中很普遍。同样是耶鲁法学院毕业的克林顿当年也是选择跑到英国,连读书带玩一两年。
而我们中国的年轻人呢?似乎不少是大学一毕业就攒钱、找父母要钱或者借钱买房子,然后把自己变成一个不敢冒险、小心谨慎、天天想着供房供车的人,成就了几个富豪榜上的地产商,却失去了年轻人该有的朝气、勇气和随之而来的各种机会和可能性。在发达国家,几乎没有大学一毕业就买房的情况,一般都是到了三四十岁事业有成之后才会考虑买房子这档事。
我们是还不够自信,还是太缺少安全感了?要不然就是胆子特别大的,被媒体上天天热炒的暴富明星们弄得浑身发热,蠢蠢欲动,一毕业就要“创业”,咬牙切齿要成为下一个比尔·盖茨、陈天桥。
当然,地产业蒸蒸日上,年轻人疯狂创业,中国的GDP也跟着涨了几个点。但这几个点的机会成本是:我们少了很多很多有意思的中国人,有意思的事也会变得越来越少。我们本来可以更和谐的社会也就多了很多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