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你的“自我观”成熟吗?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相较于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世界观”,“自我观”是个极少被谈及的名词。自己的“自我观”到底是怎么样的?什么样的“自我观”才是最科学的,最利于我们自身发展的?这类问题相信大部分人也没有思考过。然而,世界观和自我观其实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自我观的科学与否,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想要科学地观世界,观人生,我们或许需要先科学地观自己。
我们把三观挂在嘴边,却鲜有人提及“自我观”。其实,观世界、观人生之前,我们更应该观自己。
“自我观”指的是我们认识自我的途径、我们对自己所持的观点。一直很想写写这个话题,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已经影响了我们的过去,正在影响我们的现在,还会影响我们的未来。但很多人却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情绪、行为、选择、社交、自我规划……无不由此生发而来。
而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有独立的“自我观”:以自己内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动来定义自我,而不是别人内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动来定义自我。
你觉得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不同的情境里回答这个问题。在恋爱市场,你是迷人的小妖精还是无人问津的壁花小姐?实现目标的路上,你是一个脚步坚定、持之以恒的人还是摇摆不定、三分钟热度?在某个你在意的领域,你是天分过人还是资质平平?
但是,你有没有认真想过,这些对自己的看法都是来自哪里的?你又为什么这样看待自己?即,我们的自我概念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自我概念主要来自三种途径:他人评价、社会比较、行为观察。
通过他人评价认识自己,这是我们认识自己最初的方式。
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其他方式了解自己,所以只能全盘接受看起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大人们的评价。每个孩子每天都会被关于自己表现的各种信息炮轰,有的是正面的:“你好聪明”“你真乖”“你长得真漂亮”“你是妈妈最爱的小宝贝”,有些是负面的:“你是猪脑子吗?”“你能不能别给我丢人”“真希望没生过你这个孩子!”
孩子观察别人对待他们的方式来判断自己,这些评价影响孩子的自我概念,进而影响他们的性格、他们的行为模式。
当我们长大了,这种情形就停止了吗?并没有。很多人赌气似的,用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来劝人劝己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这句豪气干云的口号确实常常能撩拨出无限自信,但虚妄的自信很快就会被现实打倒在地。
我们当然不需要在意所有人的评价,但生你养你的父母呢?影响学业的大学导师呢?影响职场发展的顶头上司呢?你心仪已久的对象呢?
心理学家将这些我们在乎或者不得不在乎的人,称为“重要他人”,你无法忽视他们对你的影响力。
《沟通的艺术》一书还把和我们有关的人分为“协助自我者”和“破坏自我者”。
所谓“协助自我者”,即对方的行事方式能让你感觉自己是被接纳的、有能力的、有价值的、重要的、被欣赏的或者被爱的,会帮助你增加自尊。他们可能是偶遇时自发夸奖你的陌生人,可能是赏识你的老板,也可能是欣赏你的朋友。
所谓“破坏自我者”,即对方的行事方式或多或少地、有意无意地减弱你的自尊。我们有必要疏远这些有意无意给我们生活蒙上消极阴影的人,他们的存在在消耗我们对生活的信心。比如,严苛爱挑刺的上司,有意无意挖苦你的女伴,质疑你能力的同事,甚至教你多年却记不住你名字的老师。
当正面评价来自“重要他人”时,会格外鼓舞人心,当伤害来自“重要他人”时,会格外伤人。
他人的评价有的是客观公正、有建设性的,有的又是有失公允,甚至带有偏见的。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都不是最好的选择。一个有独立“自我观”的人,既不会否认他人对我们的影响,又对他人评价有所保留。
通过社会比较来认识自己
与狼共舞的狼孩,如果没有人类社群的作用永远不会成为人,它只有像野兽一样模糊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不会是单独背景下发展的,而是在我们周围人的作用下形成的。我们借着和别人比较来判断我们是优于还是劣于别人。
你是天资聪颖还是资质平平?你是颜值出众还是长相平凡?你在哪个社会阶层,是成功人士还是loser?我们通过与别人比较,来认识自己。
我们的比较目的,决定我们选择的参照群体:
当我们想对自己有个准确的评估时,我们会选择平行比较,即与我们相似的人来比较;
当我们想找到未来努力的方向时,会选择上行比较,即将自己与那些在特定的特点或能力上比我们出众的人相比较;
当我们想肯定自我时,我们会选择下行比较,即和比我们差的人进行比较。
当你想明白了这些,就不容易被“比较”所困。
有独立“自我观”的人,既不会因为和优秀的人比较而妄自菲薄,也不会因为和比自己差的人比较而骄傲自满。他们知道自己已经走了多远,也清醒地保持初心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