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样的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在这个新时代,我们的职业规划也在做着改变,那么在这个新的时代,我们对未来的规划又有什么样的呢,我们需要改变的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请大家随小编一起来看这篇文章吧。
最近公司有一位工作了快七年的,已经是产品工程师的同事要离职,在做工作交接的时候,我问他“你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他说“我希望能成为一家公司的CTO”。我又问他“你觉得你会做一些管理工作吗?”他说“应该不会,因为我觉得跟人打交道太费事费时间了。”这位同事曾经接手过一些管理工作,但是因为他太过专于技术,而且本身他的技术就比较强,很多事情亲历亲为,最后把需要被管理的同事忽略了很久。他对我关于职业生涯问题的回答其实也印证了他之前的做法。
最近在《哈佛商业评论》上读到了一篇文章,题目是《How to Mentor Someone Who Doesn’t Know What Their Career Goals Should Be》,也就是一篇关于职业规划的文章。在读完之后,还是很有收获,结合自己的思考以及跟周围同事的接触,发现大家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还是千差万别:有的同事会做好一定的职业规划,在公司去尝试不同的项目和工作;有的同事则会一直做自己擅长的工作,在同一个岗位上做很久。
总而言之,我们的职业规划,会深刻影响我们在职场的行为,也进一步会影响我们的职业发展。
那么什么是职业规划?
MBA智库百科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是这样的: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从上面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下面的一些经典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个人与组织相结合
确定最佳职业奋斗目标
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在此之上,职业生涯规划会有短期、中期、长期的期限,大概是三年以内、三至五年、五至十年这样不同的时间期限内的目标设定和规划。
经典职业规划的问题
我在理解这个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的时候,尤其是上面三个特点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定义在当下的职场之中,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这种职业规划,是基于企业的立场,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确定性,而给个人增加了很多的不确定性,甚至是个人发展的桎梏。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2015年高德纳咨询公司的调查结果得到侧面印证:75%的受访企业认为他们面临员工在必需技术和知识上的短缺,而70%的受访员工对所在公司提供的职业机会感到不满。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但是也非常危险的鸿沟:因为公司和员工都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形成了一个双输的局面。
那么问题的本源在哪里呢?《哈佛商业评论》文章指出,问题在于职业规划造成的一种“职业神话”,也就是一种对已经过时了的线性职业发展的虚幻笃信。
在若干年前,这种线性职业发展路线还是很有效果的。员工在入职之时,就可以通过一条笔直的线路,看到自己未来在公司的位置,不论是薪资、岗位、还是职位,都能清晰地看到。而且可以通过自己在之前的努力,以及其他同时的职场发展,去预判自己未来的升迁。日本大型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度,就是这种线性发展路线的一个代表,在这种公司工作的员工,工龄越长越有好处。
但是在现在这个不断变动的职场和商业竞争环境中,企业有时候已经无法为员工提供终身雇佣制度,有时也无法为员工提供确定的线性职业发展路线。如果这个时候,还是依照之前的方法来设定职业生涯规划,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落入上面提到的双输局面。
我们应该怎么做?
《哈佛商业评论》文章指出,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递进的方面进行职业规划,我认为的“新时代的职业规划”:
摒弃“职业神话”
聚焦在可迁移的通用技能上
设立技能训练里程碑
鼓励小型成长实验
首先,摒弃“职业神话”,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在抱有“公司可以给我们线性的职业发展前景”这样的思路,而是转变成“随时会有非线性的机会随机出现”这样的思路。因为线性的“职业神话”,很可能因为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变成“职业陷阱”。
其次,聚焦在通用技能上,就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聚焦在跟具体工作相关的工作技能上面。沟通交流、个人管理、写作演讲等等技巧,都是可以任意迁移到任何岗位的通用技能。掌握了这些通用技能,也就增加了个人竞争力的维度,或者是查理芒格所秉承的“多元思维模型”。
最后,通过设立技能训练里程碑,以及进行小型的成长实验,我们就可以去量化我们的成长,以及进行不同领域的小尝试,从而让我们的职业规划能够不断进行迭代,紧跟商业环境和企业发展的步伐。
《罗辑思维》这个星期一直在说“价值网络”,也就是说一家大企业,哪怕再厉害,它也只不过是它所依附的价值网络上的一个节点。这个价值网络包括周边条件、上下游合作伙伴、现实利益存量资产、员工队伍、心智模式、企业文化。企业越强,依附力就越大。如果价值网络崩塌,那么企业也不能自保,即使它之前非常强大。
那么对于个人来说,也是如此,我们的职业规划,也许不应该完全依附在所在企业这个价值网络里面。而是把眼光放长远,让自己的职业生涯,能够在服务公司的同时,在这个价值网络之外生根发芽,并且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网络。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职场,我们能更游刃有余,抵御更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