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成功的秘诀

03-23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阅读:8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曾国藩对人才问题的高度重视,在其从政、治军的实践中又对传统的人才理论加以发展创新,形成了自己一整套培养、选拔和任用人才的理论和方法,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曾国藩成功的秘诀,欢迎大家阅读。

事例一评刘锡鸿与陈兰彬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时,因为广招天下的人才,有人向他推荐了刘锡鸿和陈兰彬。此两人都是当时很有名的文才。

曾国藩同他们交谈后说:“我看刘锡鸿满脸不平之气,恐不得善终。”即说刘锡鸿这个人牢骚满腹,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对什么都看不惯,不懂尊重人,不善和人相处,恐怕今后没什么好下场。

“陈生稳重,可官至三四品”,即陈兰彬这个人好一点很稳重,他以后可以升到三、四品官。但是他比较平庸,太小心慎为,不会有大作为。

后来曾国藩去世后,刘锡鸿被清廷派到出使西洋各国。郭嵩焘是正使,刘锡鸿是副使。但刘锡鸿看不惯郭嵩焘,认为自己才是天下最能干的人。

于是处处同郭嵩焘过不去,老是写信告郭嵩焘的状,甚至连主持外交的李鸿章他也看不惯,认为李鸿章也很愚笨,也告李鸿章的状。

李郭是当时清廷最重用的人,李鸿章正主持着清廷的军国外交大事,清廷怎么会听你的话?于是把刘锡鸿调回国来。

回国后他气愤难平,更加出言不逊。见一个人骂一个人,搞得人人都躲他,到后来他请客吃饭没有一个人赴宴,最后郁郁而死不得善终。

陈兰彬办事很稳重,做事认真踏实,文笔也很不错。中国的第一批小留学生就是陈兰彬亲自带到美国去的。

但是他太小心慎为,为人不肯随俗浮沉,事业上没有新的创建,没有大的作为,虽然后来当了三品官,但在功业上没有大的建树,平庸而终。曾国藩的预言非常准确。

事例二评江忠源:“此人必立名于天下,然当以节烈死”

1844年曾国藩在北京当京官。一次他的好朋友郭嵩焘带江忠源来拜会他,三个人谈得既投机又高兴。

谈了半天江忠源告辞而走。郭嵩焘问曾国藩:“你对这个人印象如何?”曾国藩笑着说:

“生平未见如此之人,”想了想他又说,“这人我虽没有接触过,但是我觉得“此人必立名于天下,然当以节烈死”。

即他以后会扬名天下,最后为国家捐躯而死。这是1844年说的话。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两年后太平大军横闯湖南,进攻湖北,直插安徽,要攻打北京。当此危急之时,江忠源率他的楚勇赶到蓑衣渡。当时太平军的军风猛烈,清军根本抵不住。怎么办呢?

江忠源率军伐木做堰,把整条江横江拦断,让太平军的水师无法通过,然后把太平军围到蓑衣渡,拼命死战。

这一战打死了太平军5万多人,包括骁将南王冯云山。此役是清军与太平军连连作战溃败后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江忠源因战功升任安徽巡抚,果然“立名于天下”了。

但两年后太平军北伐,猛烈攻打庐州(合肥)。当时江忠源身患重病仍然带军出征。多处受伤后他不愿被俘,踢开护卫投水而死。时年42岁。真应了曾国藩八年前的话:“以节烈死了”。

为什么曾国藩看得那么准?因为当时有两件事给曾国藩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件事:江忠源在北京考进士时(进士三年一考),有两次与他一起赶考的同乡邓铁松、邹柳溪都因为病,死在北京了。

江忠源千里迢迢,把他朋友的灵柩人抬船载亲送回湖南。这事一般人做不到,因此曾国藩认为他有古侠士之风。

第二,他在安徽当巡抚前是作知府,安徽地贫人穷衙门破破烂烂,他的官服都打了很多补丁。但他却安之若素、办公如仪毫无倦怠,每天认认真真地处理政事,把一个贫穷的州府打理得条条道道。

所以曾国藩觉得这个人有大智慧,在艰苦的条件下仍公忠王事,是个忠义爱国的君子,绝不会苟活于世。曾国藩看人很准。

收起全文   
热门专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延伸阅读

最近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