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励志哲理文章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长立志,我们都需要这样的励志文字和文章来激励自己,那么青春励志哲理文章都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青春励志哲理文章吧,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青春励志哲理文章:除了你,其他人都挺努力的
现在打开朋友圈,每天都有人在遗憾地说“今天又睡到十点,早起跑步的计划泡汤了”,“昨晚一直在刷微博,给自己安排的读书两小时的计划没有执行”,“今天周末,出门踏青去了,本想晚上回来写完明天要交的稿子,但现在浑身无力,明早再写吧”。
我相信每个人在做计划的时候,都是有着美好的、激动人心的夙愿的,可无论这个夙愿多么现实和有成效,比如跑步可以减掉身上的赘肉,都无法改变他们的懒惰、拖延的状态。长久观察之后,我发现,这种人一个月里至少得有四五次这样“遗憾”的表达,我甚至能想象他每次向别人诉说时的愁眉苦脸,可不管当时是如何地谴责自己,到头来,还是改不掉身上的坏习惯,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不到。
我大致就把这类人归为不努力的人群。无法想象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每天都活在一种自我谴责中。而纵观周围的对生活满意度高的人士,他们没有一个人是允许自己一次次地拖沓、无聊和懒惰的,相反他们抓紧了分秒的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只给奋斗找时间,不给空虚留时间。
在我的微博上,有一个名叫“每天打鸡血”的分类,开微博三四年的时间,我每天不管多忙多累,都会刷一次这个分类上所关注之人的更新。到目前为止,我微博上关注了近千人,但这个分类里最多的时候,也只有五个人,在这五人之中,又只有一个人是我几年里从来没有间断关注的,她就是专栏作家、北京交通广播电台的主播麻宁。相比较那些明星大佬,她没有那么风光,但也因为如此,她让我体会到了作为一个普通白领应该有怎样美好的生活状态,她的日常生活距离我们如此之近,以致每个人都可以学习。
她出生在河南郑州,在中国传媒大学读的播音主持专业本科,因每年成绩都是第一,顺利地被报送到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做了交通台的主播。很多人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在她这里,算是有了很好的注解,学习上如此优秀的她,更是生活的好手。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今年她写的一条微博,她这样写道:“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坐着23:55的红眼航班回来,一夜没睡。今明两天上直播,同时还要在31号之前完成这么多事……但是居然只用了一天就基本都做完了!剩下的两件事也都会在一天之内完成,我真是太感谢自己的没有拖延症了!”
她所谓的“只用一天的时间都昨晚的事情”包括:完成《时尚新娘》的专栏、《年轻人》的专栏、物业费、车险、送干洗、给爸爸电话、拷照片、提供父亲节采访资料;“剩下的两件事”是办签证和《女友》专栏。
大家可不要忘了,她是坐夜班飞机回国的,第二天没有倒时差、没有躺下休息,竟然还顺利地完成了这么多事情。作为一名写作者,我深知写作是一项脑力劳动非常大的工作,她竟然还顶着疲惫写完了两篇专栏,于是,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她可以以20多岁的年纪,在北京买了房,有了车。
这当然不是偶然,即便她的微博不展示她今天做了什么,你也会从她的只言片语中看到她勤奋而快乐的生活状态。最近的一条微博,她写道:“7点到8点写专栏,9点到17点上节目,19:30到21:10东宫看《最后的晚餐》,21:20到22:30三联采访”。不管工作如何劳累,如果有好话剧,她一定抽出时间来看。
所有看过麻宁照片的人都会觉得她好美,那种美不是五官有多么妥帖,身材有多么棒,而是她的脸上没有一丝懈怠、一丝无趣,整日都是神采飞扬的,她有一双感染人的眼睛,让每个人都愿意和她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没错,精进的人都挺快乐的。
如果说,你们觉得麻宁名校毕业的光环,会让她觉得有种最初的优势所在,还不足以激励你那颗已经懒到扔块石子,都不会起涟漪的心湖,那么,我就用块石头砸向你,让你有些稍微的摆动。
我有一位“忘年交”前辈,他叫周智琛,媒体圈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个名字——国内最年轻的社长。
1980年出生于福建泉州,20xx年七月毕业于华侨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通过各种招聘和考试,进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0xx年3月,不到26岁的他,离开南方报业,而出任东莞日报社执行总编辑;28岁创办《东莞时报》;20xx年8月,到云南《都市时报》出任社长、总编辑,时年31岁。
对很多人而言,22岁到28岁这六年,是人生中最黄金的几年,这几年中你的努力程度,会直接决定你的中年和老年,将会以一种怎样的状态度过,我想周智琛是深谙这个常识的。20xx年,我有机会参加他举办的首届“都市时报”青年记者训练营,从全国4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选出20名学生去参加,提供食宿,还有稿费可拿。虽然我早前就听到过关于他的故事,但是当我真正和他接触起来,才知道他之所以成为他的理由。
白天时,他的办公室很少开着门,他要去参加这个会议、那个活动,他算过一天辗转三四个场合是常事儿。你如果想要找他,最好是在晚上十点半之后,八九点是他最忙的时候,他要签版。十点半之后,如果有同事来访,他便泡壶清茶,和他们聊天谈心;如果没事儿,他便关起门来读书,他的办公室里有很多好书,大部分他都读过;他晚上很少回家,基本都是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睡。他经常在飞机登记时间结束的前几分钟,才能达到机场;有时,在办公室吃顿有红烧肉的外卖,都要在朋友圈里炫耀一下。他完全没有一个报社社长的架子,他的吃穿住行都是围绕着工作进行,怎样方便工作,就怎样做,好多次早上我去办公室时,在楼道里遇到他,他都是头发直立,脸都没洗。
很多同事建议他说:“能不参加的活动尽量不需要去了,每天这么累,不值得。”他这样解释到:“人哪,总是会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你把这件事做好了,就可能件件(事情)都会做好。如果一件事做不好,那么(件件)事情都做不好。如同读书,比如你今年获得了‘三好学生’,可能明年国家奖学金就光临你。做工作、做人也是一样。”
他最近做的一件事情,是深圳大学邀请他去做答辩委员,按照常规来说,就是在学生讲述完自己的论文思路和写作过程之后,给出一些评价或者指点就可以了。但他做的是在《深圳晚报》用8个版,展示了这些学生的毕业作品,他说他要给这些优秀的学生最高的礼赞,为青春加油。他努力把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都做好,当其他的报社同仁,都在为某一个选题而兴奋不已时,他从日常生活的各个小的环节入手,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一个个小的选题的光彩,让他这个总编辑也越走越远。
他说:“我这个人有个小习惯,闲下来的时候会找出以前的照片,看他的眼神,看他的脸相,你会发现有一阵子你的状态非常好,眼神会比较清澈、平和,有一阵子又会比较涣散,眼神就比较乖戾。从眼睛里面是可以看出东西的,相由心生。这也是我一个绝不会放弃努力的原因,我希望我整个人都能由内而外有种号召力,感染我的同事。”
我相信他每一天的“挑战自己工作极限”的努力,便是他成为周智琛,而不是三四十岁还在做“媒体民工”的普通记者的原因。
人有很多本性难改的东西,比如只有当失败、不如意时,才会放眼观光周围的人事,而当生活如常、平静如水时,总是混混沌沌,每日上班、下班而不再去反思当下的自己能否做的更好。
有数据现实,玩微博的人中,有一半以上是月工资3000元以下的普通白领和身无分文的学生。倒不是说微博不好,而是倘若一个人花费很多时间刷新微博、沉浸于微博的各种段子时,也就意味着很可能这部分时间没有得到高效率的利用。
我有一个理论——“低端的人”都偏爱输入(输入:每天花很多的时间去吸收各种信息),而“高端的人”更偏爱输出(输出:把自己的思想和所收获的传递出去),因为输出比输入要累很多,它多了一个反刍、咀嚼和表达的过程。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懒散惯了的朋友,给自己定了一个新的目标:每天在“知乎”上回答三个问题,周遭的朋友都恨不得给他点32个赞。不管目标大小,只要我们不荒废时间在长时间的睡觉、整夜的打游戏和数个小时的聊天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善用时间和努力的力量。
所以,每当无所事事的时候,你可以在心里默念一遍“除了你,其他人都挺努力的”,我相信,你立马就可以找到要做的事情。对我来说,还挺管用的,希望你也是。
青春励志哲理文章:敏感的人不容易幸福
在一段爱情里,你喜欢有他在的空气,没他在的想念,你拥有和他珍贵的回忆以及别人看不懂的默契,你精心把每一段刻有你们印迹的时光都放好,然后给了他一张满分100分的考卷,考试的内容关于你,你在等着他100分的回答。
你认为,这就是你爱他,他爱你。
就跟多疑小姐一样,她说,我最需要的,是一个人需要我。
多疑小姐小时候的梦想是当明星,后来有人说她长得像校门口卖麻辣烫的阿姨,从此她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但就算靠脸进不了那个圈子,她也要半只脚蹭着边儿,于是一路披荆斩棘成了某门户网站的娱乐编辑。
朝九晚五和不定期高密度加班是她生活的主轴,在她工作第一周坚持每天7点起床化妆,晚上加班到10点头发散乱眼线花掉之后,她就开启了自暴自弃模式,以至于有好几次我去他们公司楼下约她喝咖啡,都恍惚看见了当年学校门口卖麻辣烫的阿姨。
好了,不损她了,她也有值得我点赞的地方。
她有严重洁癖,每次在我家吃完饭她都边看电视机手贱地擦一晚上茶几;对工作认真负责,每次遇到有明星出车祸自杀等突发事件,她的工位永远能最快听见键盘声,并且不管是不是凌晨三点;大喇喇的性格怎么损她都不会生气,不然我手机上也不可能保留那么多如果她参加扮丑大赛绝对是冠军的照片。
当然最令我惊叹的,是她赶在我们所有朋友的步调之前,找到了一个男朋友。
他们在一个明星的私人生日会上认识,对方是某宣传公司的策划总监。大概是借着酒劲看对方都特别顺眼,于是两人互换微信敲好第二天的约会,这桩喜事就成了。
坠入爱河的多疑小姐特别可怕。
她对自己的皮肤没有自信,于是常常24小时带妆,对方说不喜欢胖姑娘,于是天天在家里拿着俩小哑铃跟着电视上的郑多燕跳减肥操;男朋友不在身边的时候,手机就成了情人,可别人忙工作不会随时随地都能聊着微信,她就把之前的聊天记录翻来覆去地看;打开她的浏览器,常去的网站一栏全是他的微博、豆瓣、人人。她说,每天都翻翻他之前的微博,就感觉走进了他没有告诉我的那一部分生活,有时候添置了什么,有时候又丢弃了什么,自己心里面满足。
可惜好景不长,他们在一起才一个月,她就上我这来诉苦了。男朋友因为工作需要经常跟一些美女在一起,她把那些照片一张一张点开给我看,但却不知道自己为何生气又一次一次放下手机。起初我也只是好心劝慰她,可能在这段爱情里,多疑小姐要爱对方多一点,所以才会自觉有些卑微,或许需要两人更长久的相处,来增添一些彼此信任的砖瓦。
但破了洞的气球,很快也就干瘪了。
多疑小姐变成了一个不开心的女孩。我经常醒来的时候看见她凌晨四五点发的朋友圈,颜色晦暗的配图,一段失落的文字;她说他一出差她就睡不好,没收到对方的晚安短信就感觉自己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在抗议,辗转就是一夜;每当他提到她的前女友,她就会觉得对方还忘不了过去于是就变得焦虑;她只要看见他的微博上有一些女生给他留一些你好帅之类的花痴评论,她就恨不得回复十句关你屁事;他每每多关注一个女生,她就会把那个女生的微博全部翻一遍,似乎想去找一个自己不愿相信的答案,但始终都找不到。
在第三次把电视剧频道的焦点图上错之后,主编给了她三天的假期让她好好反省和休息。她躺在床上,男生发来的微信她也不回,等到电话打来的时候,她脑袋一热问了他一句:“你到底喜不喜欢我”,对方当然错愕,在这之后,她说自己病了,很严重,希望马上看到他。最后,男生来了,但是看见精神抖擞的多疑小姐,表情变冷了。
他们的爱情也冷了。
他们是多久分手的我不知道,有一次在KTV,从不抢麦的多疑小姐竟然一个人坐在点歌器前一口气连唱十几首歌,我跟几个朋友看着她那声嘶力竭的样子也不忍打扰,直到唱到梁静茹的可惜不是你时,我就分不清她是在唱歌还是在哭了。
第二天,她更新了一条微博:如果在你面前,我可以肆意地笑,也可以嚎啕地哭就好了,如果你说我们一起住吧,我想见你的时候就见得到就好了。我真羡慕那些可以蛮横争吵又等着别人来哄的人,羡慕那些在爱情里高傲得像个女王的人。想走进你全部的生活,如果那不离我这么远就好了,每次拥抱的时候都不会感觉两个人相爱的时间正在默默倒数就好了。
后来,通过朋友旁敲侧击地询问过,那个男生其实是个很好的人,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做事果敢,梦想很大。他曾在杯盏之间敲中了多疑小姐的那个酒杯,以为可以毫不费力地将恋爱作为生活中锦上添花的一抹颜色,但他的天空不够宽,只能先走。
你时常因为对方没有及时回短信接电话,没有记住你的喜好,没有跟你解释清楚那些莫名其妙的人而生气,其实不过都是自己想要找个理由证明他爱你罢了。你很需要他,你为他做了很多改变,你把自己的心腾了一大块位子给他,你花在爱里的气力可能不比别人少,只是你的要求太多,最后,就亲手为你一直苦苦追求的回应划上一个不甘心的句号。
你源源不断地猜疑你们的感情,在一次又一次证明里让对方失去了信心。
其实每一支风筝都不会喜欢扯着线头给他羁绊的人。
一个敏感的人,大多数时间都不幸福,因为太过在乎。在乎在对方眼里的自己够不够好,在乎今天下哪一种雨,飘哪一朵云,在乎牵手的时候太冷清,拥抱的时候不够靠近,在乎会不会不定期失去他。
爱情里没有那么多充分必要条件,你需要一个人并不代表他也这么需要你,你拼了命地想念他也换不来他不间断的短信和电话。把爱的人当成你的所有,把你当成他的一部分,比较没有那么容易失望。
一段理智的爱情,是两个人的时候有彼此,一个人的时候有自己。同是年轻人的我们,不可能有饱和的时间让爱来消遣,两个人腻在一起终究没办法给未来生活买单。当他不在你身边的时候,你可以更努力工作,多看书,听歌种花,你细心照料属于自己的这片森林,好在下一次相遇的时候,会发现彼此都变得越来越好,直到两个人在别人眼里看来都发着光的。那这段爱情,就是最好的爱情。
前几天,多疑小姐给我发了张截图,是之前分手后她发的那条微博,男生在下面留了句评论,上面说到:你当初问我到底喜不喜欢你,我没回答的原因,是因为所有问问题的人,他们心里其实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既然决定雨天出门,何必去思考需不需要带伞。既然决定要走哪条路,何必去打听要走多久。
电影里的轰烈爱情都会以漆黑的片尾做终结,现实生活中,唯有那种沉默,淡然的陪伴与扶持最是刻骨铭心,以至于不论结果的好坏,都能使你成熟地迈向下一段人生。
青春励志哲理文章: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作者:反高潮
前一阵读余华老师的最新散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让我忽然想起两个故事。一篇是很多年前看到的非常火的文章:《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那个来自农村的作者细数了各种农村和城市的区别及不公平待遇的对比,有人说有点阴暗,但的确真实,读起来感受个中滋味,令人心酸又无力。
其中的一个例子让我记忆尤为深刻。作者在上海读书时,曾经讨论过一个维达纸业的营销案例,他的一位同学提出一个方案:“应该让维达纸业开发高档面巾纸产品推向9亿农民市场。”
这位同学也许正为自己有创意的方案感到沾沾自喜,而作者却惊讶于她提出这个方案的勇气。因为,这位同学根本不会明白,在农民市场这是多么的荒谬可笑,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在饭后抽一张纸巾擦掉嘴角的油腻。大多数农民兄弟吃过饭后是像那个作者一样,用手背在两侧嘴角抹了两下而已。留给那位同学的除了一脸鄙夷还有一脸的错愕。如果你有如此经历,你可能会听懂我说的话,反之亦然。
另一篇则是后来清华的研究生写的姊妹篇:《我奋斗了十八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他把自己和曾经的一位大学同学对比。从各种毕业后的人生不平衡对比渐渐揭示出一个残酷的结论:
“我和你的最大差别,根深蒂固的分歧、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于,我曾经以为,学位、薪水、公司名气一样了,我们的人生便一样了。事实上差别不体现在显而易见的符号上,而是体现在世世代代的传承里,体现在血液里,体现在头脑中。20xx年的积累,家庭出身、生活方式、财务观念,造就了那样一个你,也造就了这样一个我,造就了你的疏狂佻达与我的保守持重。”
在他的文字里,我仿佛看到他的同学在呼喊自己要创业时,三姑六姨帮忙筹集启动资金的热闹画面。而画面的另一边则是作者的父母为了节省三五百块钱的机器钱,炎热夏天,扛着腰肌劳损在大日头下收割5亩农田。一边是无论凯旋还是铩羽而归都是盘可进可退可攻可守的棋,而另一边却是作者,穿着借来的西服完成了第一次面试,戴着借来的手表与心爱的女孩进行了第一次约会。
鲜活的景象在脑中一遍遍闪过,我们的确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这种差距是长年累月世世代代积累而成,是从降生的那一刻起,时间地点人物背景集合而成。很多时候,很多人,都无力选择。
当北上广深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商场饭店人声鼎沸时,那些西北落后地区可能连一度电都是奢侈品。当你在讨论买香奈儿还是阿玛尼时,那些孩子可能想要的只是一条红裙子一双小白鞋而已。我在思考去美国还是英国读书,你却在纠结下学期的学费。
奋斗十八年只是为了一起喝星巴克,这看起来只是个很表面的比喻。真实的情况是,有的人早已喝腻了JAVACHIP,而这个国家的另一些人,连咖啡是何物都不曾知晓。
余华说:“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期,沿海地区城市里的人普遍在喝可口可乐了;可是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湖南山区外出打工的人,在回家过年时,给乡亲带去的礼物是可口可乐,因为他们的乡亲还没有见过可口可乐。”
没见过可口可乐?!你也许觉得天方夜谭惊讶咂舌,可世界的另一头却在为你的无知可笑而叹息。去过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地的人可能会在途中看见那些瘦小枯干满脸懵懂的少男少女们。我总觉得,他们的眼神有些错愕有些惊恐,想起看《变形计》农村和城市孩子互换时,大部分人喜欢看城里孩子去到农村时发生的种种,却忽略了农村孩子见到城里各种神奇事物的难以接受感。同样年龄的大城市孩子可能早就玩腻了玩具或者开始早恋了呢,而农村的孩子可能还在干粗活带弟弟妹妹不知道享乐是何物。
余华在书中还提到一个例子。“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央电视台在六一儿童节期间,采访了中国各地的孩子,问他们六一的时候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一个北京的小男孩狮子大开口要一架真正的波音飞机,不是玩具飞机;一个西北的小女孩却是羞怯地说,她想要一双白球鞋。两个同龄的中国孩子,就是梦想都有着如此巨大的差距,这是令人震惊的。对这个西北女孩来说,她想得到一双普通的白球鞋,也许和那个北京男孩想得到的波音飞机一样遥远。”
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人与人梦想的不平衡。而梦想二字,本该是多么单纯美好的存在。那些被经济和落后环境所束缚的年轻灵魂,渐渐失去了拥有梦想的能力,甚至连幻想都变成一种奢侈。
他们幻想不出波音飞机,因为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世界还有那么高级的东西。
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生活。时代越是发展,我们的差距就越是显著。其实,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我们上学的时候就学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等等。但你没办法去埋怨政策。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城市越来越大,小城市却越来越空。
我们的个人生活也不平衡,记得上大学的时候班级里居然有三分之一是特困生,期末的时候组织全班聚会,总是聚不起来,原因只是因为贫困的学生不舍得交二十元的“份子钱”。很多人因此抱怨说那些人怎么这么不团结这么不合群啊,大学聚会一次容易么。可是后来有个关系不错的农村同学告诉我,真的不是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而是我们口中只能买本杂志的二十块钱可能是他们将近一周的生活费用。我们眼中的平常是他们眼中的奢侈,评价体系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中。
很难有人在这种生活的不平衡中保持心理平衡。于是,因为自尊因为金钱而起的恶性事件越来越多,曾经的马加爵事件,后来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类似的不平衡导致的事件层出不穷。当一个人心里不平衡的时候就会衍生出很多恶意的想法,失常的行为。
我们生活在巨大差距里,我们都是病人,也许你身体健康,但思想上一片腐烂。不是说穷人是病人,富人一样也是病人。我们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家境优越而闹事的富二代也并不在少数。
经济飞速发展背后的社会问题,没有人可以真的忽略。当社会渐渐面目全非,我们还能认识真实的自己么?
对于年轻人来说,很多不平衡是与生俱来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差距让人没有力气谈努力没有平台谈奋斗。有的源自上辈的落后,有的是因为社会发展的不均衡而产生的悲惨一代。很多时候,并不来自于自己,但,这些年轻人却需要被迫接受。
上面那两篇文章,我看到很多言论,城市里条件稍好一点的孩子看到这类文会愤愤不平抨击作者的阴暗和负能量。会捍卫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承认爹妈给的东西同时更强调自己的优秀。有的会不理解作者写的那些事例,觉得是夸张渲染刻意哭穷。他们觉得穷孩子们只知道抱怨不公却没有看到富孩子的努力,他们生来如此自然觉得一切理所当然。
而那些农村来的孩子或者是条件不太好的孩子,看到这些文章则会爆发强烈的认同感进而疯狂转发。他们也许不是仇富只是一直以来压抑在心里的那些不平衡感和生活带来的艰苦导致的宣泄。
我们无法去评说对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本来就不可能一样。不要和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去讲人生艰难,也别和一个背负穷困出生的孩子去强调超越和享乐。很多例子听起来很讽刺,实则很真实。那些场景不是电视连续剧的桥段,而是真实发生在生活里。我们就这样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不管你承不承认,是否经历,都真实存在,用同一件事儿同一件东西做参照物是不科学的。
所以,我们需要在不平衡的生活里寻找自己的那份平衡感。
也许我没有资格忧国忧民,但我有义务做好自己。
挪威易卜生说的那句话特别对:“每个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所以我想,做好了自己的这一部分,也就做好了世界的一小部分。
我们都是病人,我们都需要配合治疗然后自我痊愈。
以上就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青春励志哲理文章,希望大家能 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