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尝虚静的生存智慧

03-13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阅读:137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大家先来观察一片树叶,开始它冒出一点嫩芽尖,后来长大了,郁郁葱葱,绿油油的,后来变黄了,变枯了,然后在风中飘落下来了,叶落归根,后来默默地化为泥土,复归自然了。

再来观察一个生命,婴儿呱呱堕地,至于童年灿烂,青年辉煌,壮年成功,终于垂垂而老,老态龙钟,最后复归于一掊黄土,也是复归于自然。

再来观察如财产等身外之物,它们“生不带来”,人们从而由“无”向外索取变为占有,由占有“少”而变为占有“多”,又由占有变为富有,然而“死不带去”,终于化为乌有-老子发现,自然万物好不热闹啊,熙熙攘攘,纷纷纭纭,然而又都静静地回归于它的本原。这就是在万物纷扰后面有个“静”,就是“复命”,这是一种规律,又称为“常”。这样,老子悟出来自大自然的道,写出了他的精彩一章,就是第16章。

《老子》在这章里说了一段非常深刻美妙的话: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狂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我把大意说一下:要心虚无欲达到极点,要守持清静做到坚定。万物都在生成活动,我看到的是循环往复。万物纷杂生存,又各自返回它们的本原。返归本原称为“静”,这叫复归本性。复归本性称为“常”。了解“常”称为“明”。不了解“常”而妄动乱来,就会遇到凶祸。了解了“常”就会无所不容,无所不容就会公正。公正就合王道,王道就合天理自然。符合天理自然才能合乎“道”,合乎“道”就能永久,直到老死不会发生危险。

老子提炼出六个字:“致虚极,守静笃。”一个“虚”字大有学问,一个“静”字学问不小,而就在“虚静”里边大有文章。这段话不失为现代人生智慧库中可以永远研究阅读的经典之言,可以让现代人保持一种心理平衡。

从这种透视人生、审察万物的制高点出发,老子思考一个人怎样可以活在世上而一身无殆,就是一生平安,不招来凶祸灾难,避开危险-这就是六个字:“致虚静,守静笃。”

“致虚极”,就是你要将后天的种种欲望、成见、心机等加以控制、调适、消解、澄清,因为这些东西往往将原来清净纯洁的人心骚乱起来、浑浊起来、邪恶起来。老子强调不是“虚”一点,“虚”一时,而是要长期锻炼、修养,从而达到“极”,就是要到极点,到最高层次。

“守静笃”,就是先要分清欲望中的“可欲”与“不可欲”,那么你置身于滚滚红尘中,面对“不可欲”的一切诱惑,比如金钱、美色、权力、名声等等,要坚守住静啊,要笃守啊!“笃”是什么意思?笃就是切实、厚实、老老实实的意思。这就是说,人啊人,要切实而老老实实地坚守住那个“静”!这样一个是“虚”,一个是“静”,就把心灵中的垃圾与毒素及时地清除了。你看“虚静”可以排毒,可以养心,可以避祸,可以胸怀大志,可以高瞻远瞩,可以潇洒人生!为什么老子能这么长寿?其中的原因就是修炼了这些如他所说的道道,这正如司马迁说的“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再说诸葛亮是多么厉害的一个人物啊,他教诲他儿子的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你看,抓住了人生的要害来叮嘱儿子,这是诸葛亮的心灵深度啊!

虚静真的这样美妙吗?我来再举一个现代人的例子。都市里的人每天熙熙攘攘上班,每天关在大玻璃窗后面办公,接触纷至沓来的事务、信息、情绪、忙乱等等。然后双休日你和家人、朋友来到郊外,一片寂静的山坳里、树林中、草地上、流水前,听到的是大自然的风声、水声、鸟声,闻到的是花香、草香、泥土的芬芳,看到的是鸟的自由的飞翔、鱼的自由的游动、蜜蜂自由的采蜜,一派天机,生气盎然。你会觉得来之前的一颗疲惫的充满杂乱信息、充满各种欲望、充满层层尘埃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澄清下来了,那些纷杂的东西被抛去了。哇,好舒服啊!这就是享受到了老子所说的“虚静”啊!

不过,一两天后你回去了,这“虚静”又离你而去了!朋友们要说了,我们可不能老呆在荒山里啊!有事业啊,要上班挣钱啊,要养家口啊!现代人无日不处在纷纷扰扰的社会里,乍一想,如何能以一“虚静”了结啊?是啊,古人有句话叫“大隐隐于市”嘛,其实在滚滚红尘的都市里,在残酷竞争的商场上,也可以做到啊!这并不是要你像木偶一样寂静不动嘛,也不是心如灰槁了无生气,这是通过心灵的修养,来“致虚”、“守静”啊,来达到一种有序的、和谐的生命律动,合乎生命的自然节拍,从而生命不再盲动、被动、骚动,而是主动、能动、灵动!你看,洗涤了心灵上蒙受的喧嚣和尘埃,恢复了心灵的清脱和空明,从而拓展了心灵的新空间,积储了生命的能量,在深蓄厚养中实现灵魂的升华,人生的升华!这是多美的事!这是老子多美的人生智慧!

收起全文   
热门专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延伸阅读

最近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