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心境

03-30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静静的秋天 阅读:158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佛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的就是心境,中国从古至今都讲究修身养性,减少胸中怒火,做到以平常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琐碎而又繁杂的小事,然而,能够完全达到佛的境界的人却少之又少,生活中因为琐事迁怒他人的事情屡见不鲜。针对这个问题,我不禁想问: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会说,这种事情多发生在两个人身上,这两个人都有责任,一个巴掌拍不响。是的,可以这样理解,迁怒他人的人(简称甲)觉得,自己做一件事情是多么不容易,本来这件事情就不该我一个人做,你不来帮忙也就算了竟然还瞎捣乱。被迁怒的人(简称乙)觉得,这件事情跟我毫不相干,你做不好这件事情根本就不关我的事,但你却把心中的怒火朝我发泄,这人太没有道德修养,做事情太不负责任了。就这样,甲和乙吵了起来,本来就是一件小事,最后却闹成了一件大事,搞得两个人互不搭理。但是这样理解却存在一个很大的漏洞:甲乙两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的,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所以,这样理解是片面的。

如果甲乙两人中有一人意识到了上述问题,那么他的境界就又高了一层,当面对类似的情况时,至少不会做出过激的举动,因为能够理解对方。纵使理解了对方,心中难免会有不平之感,觉得自己理解对方,对方却没有理解自己。这样的事情,一次两次强忍着就过去了,但长此以往终究会爆发,所以,这样只能推迟问题发生的时间,不能解决问题。

要找到一个长久之计,真是不易啊!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个例,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社会着手。试想,如果所有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会是什么样子呢?当出现问题时,甲乙双方都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仔细想想,确实自己做的也有问题,自己产生了一种负罪感就不会一味地埋怨对方了。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这样是建立在两个人做的都有问题的基础上的,只不过是没有了相互迁怒。也就是说,没有了过激的言语和肢体冲撞,但内心那种隐约的幽怨还在折磨着双方的心灵,它是一种慢性的折磨,会比上述两种情况更加持久,只是强度有所减弱。那么,能不能找到一个方法彻底解决此问题呢?

当我在一篇迷茫的世界里探索时,突然听到了一个巨人发出的浑厚声音!是他,告诉了我问题的根源。

问题的症结在于心境,古人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是一种清静无为的清修,这是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这是一种豁达宽广的胸怀,这是一种从容稳健的自信!达到这种境界,一切的问题都烟消云散了,上述问题不需要刻意解决,因为它根本就不会发生。这是一种境界,这是一种修为,不需刻意装饰,没有急于求成,有的只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海纳百川的宽广。现在的中国人被网络的浮躁喧哗俘虏,生活中的宁静被一点点的剥夺,能够安静下来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追求速成,殊不知慢工才能出细活,路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有谁一步能登天?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脚踏实地,给自己一片宁静的空间提高修为,练就淡薄的心境,与世无争的心态。 

收起全文   
热门专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延伸阅读

最近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