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面子问题

03-30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阅读:663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无论帝王还是将相,城市还是农村,过去还是现在,为了面子一掷千金,为了面子送大礼,为了面子主动或被动的改变自己从而适应大众的看法。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仁爱、城信、好礼,但还有一个不褒不贬的品德,即是爱好面子。从中国的久远历史来看,这一传统是中国人连基因都改变不了的、根深蒂固的心理素质。而它的不褒不贬就体现在两方面:既对人有激励也对人有伤害。硬币有两面性,这句话同样适合于面子问题。有些话语对不同的人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或许这就是不褒不贬的含义吧。  

美国学者艾克逊、希特生和台湾学者许焕光等认为“面子”源于中国的耻感文化(西方文明是罪感),在耻感取向下,中国人特别注重“面子”。“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罪恶感”是不以人为主的,而是看事情本身对不对,亦即是以内省的方式审视有否违背自己的原则。如果有的话,即使并没有牵涉到另外一个人在内,心中也会感到不安。因此,比较容易产生不因人而异的原则性态度。至于纯粹的“羞耻感”,则是以别人怎么想为主的,也就是说:自己觉得事情该不该,是由于别人会怎么想。因此,怕对不起人的倾向,就会压倒怕对不起原则的倾向。因此,人们在日常穿着打扮、住宅、轿车、头衔、办公室布置等方面都会顾及面子,即不论自己是否喜欢、在不在意,也要考虑他人会怎么看自己。

百度中对面子的解释有以下几种:脸;面颜体面;光彩情面;情分;指物体的表面,指事情或道理的外表;中国社会运行的“潜规则”。以至于给了面子,就是尊重了人格;扫了面子,就是侵犯了尊严。面子指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藉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取得名声,也是藉由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积累起来的声望,另一方面,它暗示了一种”自我膨胀”的欲望

易中天先生也曾说过,面子是咱中国人的宝贝。面子几乎主宰着我们日常生活。人际关系,要靠面子来维持与处理,社会生活,要靠面子来决定与操作。

从古而论,无论哪个朝代的帝王都爱面子,所谓的君臣之理也是一种爱面子的体现,臣子对君王要必恭必敬,要惟命是从,这样才能显现出帝王的尊严与面子.所以谏臣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屈指可数的,就算是有个魏征,也被唐太宗在心里杀死了千万次,这个老家伙太不给他面子了,让他毫无帝王尊严,但是出于魏征的谏辞对江山社稷有利,才成就了魏征的历史好名望。

农村的葬礼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亲人已去,死后还要大搞排场,排场越大就是代表对亲人越尊重.无论是乐队、戏班,还是请客要办多少桌,都体现了面子的问题。

中国人讲面子是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和杨振宁也不能免俗。为了在论文上署名谁在前谁在后的问题,使本应珠联壁合地研究出更多科学成果的两个才子分道扬镳,他们两个人的恩怨甚至严重影响了中国基础学科的发展。比如李政道主张建高能加速器,杨振宁就反对;李政道主张重视基础科学,杨振宁就力主搞应用科学;李政道创立特殊的考试办法帮助中国学子赴美留学,杨振宁就说是“丧权辱国”等等。可以这么说,李、杨之间的面子之争不仅造成了他们自身长达半个世纪的恩恩怨怨,也给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许多难以挽回的遗憾。 

面子的丢失往往令人体验到羞愧,耻辱,尴尬等情绪,为了防止面子丢失,中国人往往不顾一切争面子.兵败乌江的西楚霸王项羽,“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矣王我,我何以面目见之!”项羽无颜江东父老,遂拔剑自杀。

伯夷叔齐属殷的旧臣,武王起兵伐纣,便愤而跑到首阳山去吃野菜,说定“饿死不食周粟”。后有人告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吃的首阳山的野菜,不也是周天子的么?”伯夷叔齐没话说了,为了面子,只好饿死。这叫“死要面子”。

然而,当人们不要面子,不再顾及自己的面子时,什么尊严都不顾时,问题就严重了.网络上有多少红人没有羞耻观念,频频做秀也不顾丢不丢脸,用自己的照片吸引闲人的眼球,为自己制造人气,一心想出风头,一心想成名,结果人尽皆知,的确出名了;有些人毫无羞耻观念,粗俗不堪的语句用回车键断开之后就称为所谓的诗歌了,简直丢了文坛的脸,颜面尽失的又何止是个人。  

说到科学技术发展,让我们又联想到前段时间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肖传国与方舟子两人之间的争论,在长达十几年的争吵中,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这样锲而不舍地放弃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地争论究竟谁对谁错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个人面子问题,有时面子问题也牵扯着道德问题。人最怕出名,如此有成就的肖传国最忌讳的事就是对他的否定,而方舟子就是奔着他的弱点去的,针对与他有关的滴滴线索,两人之间展开了无休止的对骂中,终于在肖传国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动用武力,使他们之间的这段恩怨圆满的画上了句号。也因此,一个科学界的未来之星慢慢陨落了。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人心中,与事业,与家人相比,面子是最重要的。但是经过如此的一场风波后,他们失去的也是面子,相反对大家而言,收获的不过是中国的学术界中,存在太多的跳跃因素,对大多数而言又增加了一个午后谈论话题,究竟是面子重要还是责任心、事业心重要。

这就应证了面子的两面性问题,有些人在被别人驳了面子之后,是更加勤奋上进。传说有一个秀才,考状元不中,只能给当地显贵的子女教书,结果将”首鼠两端”讲为”首施两端”,被显贵指出而被辞退.这可是面子丢到家的事情,寒窗苦读十余载,却差点误人子弟,所以被辞退后,他就闭门苦读,写出了惊世骇人的著作,还将后代培养成在文字学上颇有造诣的大师。

此外面子的礼仪文化与我们日常生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给别人留足面子也是一种礼貌,是中国人自古流传下来的礼仪规矩。在社交场合中讲究给别人助兴,在说话办事时讲究吉利,在别人发生不快时讲究圆场。最忌讳的就是扫别人的兴,最讨厌的就是口无遮拦,胡说乱说.当要实现某些言语行为(如提出要求、批评或指责、表示安慰)时,为顾及双方的面子,中国人往往用礼貌作为语用手段,力求和谐。

当不得不使用有伤面子的言辞时,采用的策略往往是先肯定后指出不足,或先赞同后摆出分歧,这就是所谓“求同”。只有注意到自己和他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知道如何维护他人的“脸面”,又能施行相称的言语行为,力求和谐一致,才会被认为是礼貌的.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也常小心谨慎,若有什么得罪了别人,没有顾及到别人的面子,也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但是,有时候,不经意地脱口而出,一时冲动的草率举动都是常有的事,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在说每句话,做每件事之前都经过深思虑,但是为了顾及面子而将错就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中国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面子功夫,多半是以不使自己和他人丢面子或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为基本策略.这个策略的背后蕴藏着一种智慧,这种做法的目的不仅是达到了维护双方的面子,而且也是达到社会和谐的途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人潮攘攘皆为利往”。好多人为了利益,而为五斗米而折腰,逢大人物便拍须遛马,甚至为了自己利益而卖国求荣,在外交中,点头哈腰,完全毫无尊严,一副讨好的嘴脸,这种脸面无存的小人早就将自己的面子撕开来,为了利益什么都愿意做,真是不要脸!讲面子,如果适度的话,对于约束自己的言行,保持一颗廉耻之心有相当地作用,太过会让人长生虚荣心,所谓”打肿脸冲胖子”就是对这种人的讽刺,”不要面子”容易让人丢失廉耻之心,甚至毫无羞耻之心,也就是所谓的”死皮赖脸”。 

面子之盛,吃饭穿衣,社交应酬,人前人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没了面子简直没法子活命。现象见得多了,往往变得见怪不怪,不去思索背后的道理。诺问面子为何如此重要?原因也是众说纷纭。面子问题弦机万千,它蕴涵着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心理,某些东西是根深蒂固的,不是多少年的问题,也不是好与坏的问题,作为一种文化心理,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之下,有些存留下来的东西,还在闪耀着历史的光辉。

收起全文   
热门专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延伸阅读

最近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