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做人的反例故事及感悟: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唯诚可以感人, 唯虚可以接物。——马一浮
《孟子·离娄上》 中说: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意思是说, 人的弊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挑剔别人以显示自己博学。
生活中有一些自恃有才的人, 他们总是狂妄自大、自命不凡, 在人前摆出一副学识渊博的样子, 对别人的言行总要 “指点一二”。
唐朝诗人刘禹锡, 可以说是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他的诗名很大,为人又爽快, 但有时做人不够圆滑, 惹来不少麻烦。
当时社会上有一个风俗, 就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在考试前拿着自己的得意之作送给朝廷有名望的官员, 请他们看后为自己说几句好话, 以提高自己的声誉, 称之为 “行卷”。
这一年, 牛僧孺到京城赴试, 他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准备拜见当时很有名望的刘禹锡。刘禹锡很客气地招待了他。听说牛僧孺是来行卷的, 便打开他的文章, 毫不客气地 “飞笔涂窜其文”, 当面对牛僧孺的作品大改特改。
刘禹锡可以说是牛僧孺的前辈, 在当时又是负有盛名的文坛大家,他亲自修改牛僧孺的文章, 对牛僧孺创作水平的提高是有好处的。然而牛僧孺是一个自负的人, 对于刘禹锡不留情面地修改自己的文章怀恨在心。后来, 由于政治上的原因, 刘禹锡仕途一直不顺利, 到牛僧孺成为宰相时, 他还只是个小小的地方官。
一次偶然的机会, 刘禹锡与牛僧孺在官道上相遇, 两个便一起投店, 喝酒畅谈。酒酣之际, 牛僧孺写下一首诗, 其中有 “莫嫌恃酒轻言语, 憎把文章逼后尘” 之语, 显然是对当年刘禹锡当面改其大作一事耿耿于怀。
刘禹锡看到牛僧孺写的诗后大惊, 这才认识到自己以前的错误。他赶紧也作诗一首, 以示悔意, 牛僧孺这才放下了之前的怨恨。刘禹锡后来对自己的弟子说: “我当年一心一意想扶植后人, 谁料适得其反, 差点惹来大祸, 你们要以此为戒, 不要好为人师。”
《左传》 中说: “以欲从人则可, 以人从欲鲜济。” 意在告诉人们,使自己的欲望服从别人则可以成就事业, 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欲望则少有成事的。人们总爱犯把自己的愿望当做原则来教导别人, 并强迫他们接受错误。
曾国藩曾以 “师心” 向朝廷递交奏章, 皇上却要他力戒好为人师之心。当时, 恰逢皇上疾病缠身, 又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 所以仅仅这样警告他。否则, 对他而言, 重则大祸临头, 轻则冷遇荒野。得到皇上的如此御批, 回想起曾经多次冒犯别人, 曾国藩意识到了好为人师的严重性, 他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要改变自己的处世方式,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 一个人是否会好为人师, 并不取决于他有多少学问, 而是取决于他的态度。也就是说, 好为人师的人实际上也许并没有多少学问, 往往是自吹自擂、夸夸其谈。他们所表现的高傲、博学实际上是对心灵空虚的补充, 以维持其虚荣心。
南宋时期有一个名叫钟弱翁的人, 总是喜欢贬低别人的字画。他每到一个地方, 都要把那里榜文上的字画擦掉, 然后为他们重新书写。有一次钟弱翁路过庐陵的一个山中寺庙, 看到一座壮丽的阁楼, 就和仆人一起过去看阁楼的榜文, 榜文上题字人的名字看不清楚, 只能看到 “定惠之阁” 四个字。钟弱翁就开始说榜文的不好, 他还让一个寺僧拿来梯子取下榜文。然而, 当他擦拭后仔细一看, 却发现是颜真卿书写的。钟弱翁只好尴尬地说: “像这样的好字, 怎么能不刻一个石碑?” 他手下服侍的人把这件事当做一个笑柄。
【感悟】
英国哲学家洛克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年轻人不可中途插嘴,说的时候要用请教的态度, 不能像教训别人似的。应该避免固执的态度和傲慢的神情, 要谦逊地提出问题。谦逊不会遮住才能, 也不会减弱他们的理由和力量。它反而可以使他们得到更好的注意, 使他们所说的话易于让人接受。”
请教的潜在含义, 首先是尊重、佩服别人。即使是对我们有敌意的人, 我们用请教的姿态, 他也会放下敌对情绪来帮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