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风

05-28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阅读:29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中国自古便崇尚君子之风,读鸿门宴一段之时,我总是在想,项羽作为一位领导者,如此轻易放走刘邦,是如何一种逻辑。思来想去,我更倾向于这是一种君子之风的体现。

君子一词最早源于“君”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君,尊也。从尹,发号”,“子”为古时对男性的尊称。所以“君子”一词最初是对地位崇高的统治者等的泛称。君子身居高位,掌握着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有意识地控制着被统治阶级的规则,或无意识地影响着这些规则的制定。所以在春秋时期,礼乐崩坏之时,有道德修养、宽厚美德的君子被百姓推崇。后来君子的描述对象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地位崇高的人,而是代表着品德修养高尚的人。儒家对其常常赋予德行、敦厚、儒雅、随和等含义,是儒家所向往的理想人格。

由此可见,君子风度、君子人格即为一种至高道德的理想风度与理想人格。

在与君子有关的论述中,《论语·里仁》中有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追求君子风度的人,他行事会以道义为价值指向,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而小人则以外在的利益为诉求,行事作风不论手段,只要能达到自己的利益结果,不计较道德底线。在鸿门宴之中,项羽未趁机将刘邦除掉,消除未来及潜在的敌人,以光明正大的行事准则来对待刘邦,造成刘邦逃走,留下隐患的结果。这是君子的行事作风,并且这种作风为项羽在后世的声望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从当时的朝代更替来讲,刘邦以其狡诈无赖的计策争得了天下,赢得了胜利,但是从历史的整体声望来看,项羽的作风显然比刘邦的受到更多人的认可。

在中国的文化中,儒家思想贯穿整个礼制,而儒家对个人品行是极其看重的,它追求的是一种至高的道德。项羽未杀刘邦,从整体政治斗争的角度,这是他的一步败棋,但是从品性名望的角度来看,而这种展现也在后世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如:项羽虽未成为真正的帝王,但却被司马迁以称赞的态度写入了记述帝王的《十二本纪》;著名文人李清照为其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崇拜赞赏之诗。

这正是君子之风的魅力。

作为一个处于政治军事斗争中心的领导人物,项羽不可能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君子”,他的地位、他的追随者、他的顾虑会让他在某些时刻不得不选择一些手段来达成目的。比如他的一些残暴的事迹,都令人侧目。他在这场鸿门宴上展现出的君子风度,或许是他的策略达成后的顺势而为,或是他本身便具有的气度,但是不可反驳的是,此时他的行为是一种君子之风的展现。

收起全文   
热门专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延伸阅读

最近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