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应该拥有一颗体谅之心

01-25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罗文博 阅读:681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什么是体谅?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要善解人意。有体谅之心的人,往往是一个善良的、大方的、胸怀宽阔的人。作为一种做人的境界,体谅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在生活中,那些与体谅有关的人和事也常常令我们动容。

古往今来,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马太福音》的“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足以说明一个道理:人难免有智愚贤不肖,对于别人的不足、缺失,你能接纳他,就是一种体谅之心。作为做人来说,一个善于与人相处的人,处处逢源,处处方便,到处都有贵人相助。所以,如何与人相处的这门学问,每个人都应该用心学习

体谅别人的难处,事实上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生哲理。在这一点上,古人早就认识到了。中国最伟大的哲人孔子在弟子向他请教一个可以奉行一生的处世原则时,他提出了一个“恕”字,又解释说,“恕”的意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刘备在《诫子书》中谆谆教导刘禅:“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些都是最富有人生指导意义的经验之谈,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奉行一生。

“人”字是相互支撑的,同时也告诫我们要相互体谅,今天你体谅别人,明天你会多出几个能谅解你的人。齐桓公如果不是有宽容之心体谅了管仲,那么历史上将少了齐国昌盛的一页辉煌的篇章。

由此可见,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当然也不会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所以世界才被创造得如此多姿多彩,所以生活才被装点得如此斑斓。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无错的事,更没有无体谅的事,只要自己敞开心扉,没有化不了的险,更没有化不了的夷。体谅别人就等于体谅自己,珍惜自己生存的空间。

那么,做人应该拥有一颗体谅之心的内涵有那些呢?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六点:

体谅是一种高尚品行的彰显。体谅他人,是一种心中装着别人的高尚品行,是一种有容乃大的气度。只有那种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待与处理问题的人,才能真正地做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谅他。万物皆有所长有所短,人与人之间所要做到的便是舍弃短而取其长,面对有缺憾的人,应该要学会包容。一位哲人说过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彩云,无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块岩石,无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无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边。哲人之言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点诠释。一个人的胸怀能容下多少人,他就能赢得多少人。

‘人’既然能生存,就应该敞开心胸,去体谅别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园中。也许偶尔相遇,也许匆匆离去,也许共同走过一生的旅程,而想互之间应该体谅,体谅了别人就为自己找到了美丽的诺言,为自己的明天铺下了根基。

体谅是一种有容乃大的气度。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流、根基和灵魂。心中装着别人的高尚品行。古人云:“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人不能太清高了,因为世界本来就很复杂,什么样的人物都有,什么样的思想都有,如果你事事与人斤斤计较,只会自己堵住自己的路。一个人必须具有容纳污秽与耻辱的能力,再加上包容一切善恶贤愚的态度,才能有圆满的人际关系。大凡有影响有魅力的人,都具有良好品质。如果我们能爱心永存,真诚待人,宽以待人,就能尽可能多地赢得别人的好感、信赖和尊敬,就能较好地与周围人和睦相处,就能在人生旅途中顺利愉快地前行。

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它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思想情感、性格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等。一个人能否为别人所接纳,是否具有人格魅力,关键在于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如何。个人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与他人的关系的性质、程度,为了广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我们要优化社会交往中的个人形象。

体谅是一种素质底蕴的涵养。多彩的世界,斑斓的生活,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人生如同在海上航行,总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难免会遇到一些风浪。小风小浪你可以自己去面对,可在狂风骤雨面前,你就会感到自己的无力,就会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帮助。将心比心,当他人遇到了同样情况,也会希望得到你的理解和帮助。离开了人与人的沟通,离开了人与人的关怀,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毫无光彩。

人们看待事物时,总是很主观,总是从自我的主观意识出发,去认为我怎么样,别人怎么样,人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而忽略了别人的想法、处境、感受,不懂得体谅他人,即便是体谅他人,也往往是建立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之下的。正是因为有这种想法的存在,人与人间才会产生那么多的隔阂与矛盾。每个人应当试着适应换一个角度来生活,换一个角度来对待他人,换一个角度去为他人着想,即便没有收到投桃报李的回报,你也可以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愉快心情。

体谅是一种胸怀宽广的姿态。古往今来成大业者,无不具有包容天下的宽广胸怀,无不善于在异中求同,在同中聚力。春秋战国时,齐桓公不记恨管仲的一箭之仇,任其为相并尊为仲父,终于得其辅佐,使齐国成为五霸之首。赵国的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面对廉颇的寻衅羞辱,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大境界,终使廉颇幡然醒悟,从而给世人留下“将相和”的千古美谈。

如果一个人要想拥有宽广的胸怀,就得要学会体谅他人。每个人都有遇到措手不及或难以应对的困难的时候,如果这时能够有人体谅他人的困难和处境,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那将是一种使他人终生难以忘怀的恩德。

体谅他人的难处,其实就是以责人之心责己,以谅己之心谅人。遇到误会和矛盾,先想想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检讨自己的过错。然后,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他那样说那样做的原因可能是什么,道理在哪里。如果觉得对方的言行有一定的道理,自己就可平心静气地理解、接受。即使觉得对方毫无道理,也可一笑了之。在非原则问题和无关大局的小事上,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应该善于妥协和让步。这样,就能够与别人心息相通,解嫌消怨,化解矛盾,融洽感情,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团结。

体谅是一种宽以待人的胸怀。宽以待人,就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早就告诫人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件事情,你自己不能接受、不愿意做,别人也一定不愿接受、不愿意做。在人际交往中,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是大有裨益的,它可以避免提出人们难以接受的要求,避免由此而来的难堪局面,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环境。推己及人,是以自己为标尺,衡量举止能否为人所接受,其依据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还可以用角色互换的方法,假设自己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想想会有什么反应、感觉,理解他人,体谅他人。

宽以待人,要有主动“让道”精神,宽容让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会因为对信息的意义理解不一,个性、脾气、爱好、要求的不同一,价值观念的差异产生矛盾或冲突,此时我们应记住一位名叫乔西布鲁泽恩的作家的话:“航行中有一条规律可循,操纵灵敏的船应该给不太灵敏的船让道。我认为,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是应遵循的一条规律。”应该尊重他人意见,寻找共同立场,主动“让道”,而不应争先“抢道”。“礼让三分”能确保“安全”,于己于人都有利。

体谅是一种善解人意的宽容。一位哲人说过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彩云,无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块岩石,无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无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边。哲人之言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点诠释。一个人的胸怀能容下多少人,他就能赢得多少人。

体谅是一种宽容、一种大度、一种涵养、是矛盾冲突归于平静详和的润滑剂;是静美的心灵和平的升华。体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作用是相互的。当你被人误解时,你依然心平气和;当你吃不到葡萄时,不说葡萄是酸的,当别人说出令你伤心的话时,你却认为,他是无意的;当他人用恶语伤害到你时,你认为他或许今天心情不好;渐渐的,你便能发现自己学会了体谅。

所以,人与人之间,多么需要善解人意,需要宽容和体谅。高尚的胸怀,并非一定要在轰轰烈烈的壮举中才敞开,平凡的小事里,也能把爱洒向人间。 

收起全文   
热门专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延伸阅读

最近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