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叫作放手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每天学生上学的时间,学校门口总会聚集着许多家长。这当中,想把孩子亲自送到教室的低年级家长络绎不绝。尽管值班教师告诉他们:学生自己会走进教室的。但还是有许多家长总是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不是怕孩子找不到“作业本”,就是说怕孩子把该拿的东西弄掉了,或者说帮孩子把书包送上,更有意思的说孩子找不好教室,怕孩子迷路……
对于此类现象大家肯定不陌生,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家长,他们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全能家长”,努力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他们认为这样做对孩子有好处,孩子可以少犯错误。事实真是如此吗?非也!许多这样被保护过度、关爱过度的孩子,他们在学校往往表现为自主能力较差,缺少对一些事物的独立判断,难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就像温室里的幼苗,看起来也许很光鲜,可一旦去掉温室,将其暴露在风雨中的时候,这些温室里的秧苗就会变得十分脆弱。
诚然,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本无可厚非,这也是教育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但问题是任何事情都应当有一个“度”的要求。一些家长过度的“爱”有时会迷失孩子的双眼,束缚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生活中,见诸媒体的因爱而悔的事例有许多。这当中不乏一些让人扼腕的悲情故事,在此不忍再去赘述。
爱孩子,不让孩子受到伤害,是每个父母的责任。但是以爱的名义,不让孩子参与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剥夺孩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这种过度的“爱”会让孩子失去自我,失去本该快乐的童年,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发展。让孩子在社会上能自立、自强地快乐生活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融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独立实践中的所感所悟、生活中的一些苦难和磨炼……这一切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
我上中学的时候,看过一部日本电影叫做《狐狸的故事》。电影描述的是当小狐狸刚刚长大时,那些身为父母的老狐狸却“狠心”地把它们从家中赶走。至今我还记得:那些被老狐狸赶走的小狐狸眼中充满着忧伤和无助,然而,老狐狸在短暂的留恋后则是义无返顾地转过自己的头。
当时的我,感觉身为父母的老狐狸过于狠心,甚至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还流下了伤心的眼泪。但后来我慢慢懂得:这就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电影所要传达给大家的是一种生存的哲学,一种成长的哲学。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去生存,那么你就将被大自然无情的淘汰。如果你在父母身边永远有所依靠,那么有朝一日当你独立去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就将无所适从。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给即将远行的儿子写了一封信,其中有一句“你注定要成长,而我要退到幕后”令人难忘。这位母亲明白,爱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离开,所以,她选择用心灵深处的挚爱去放飞孩子,让他拥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其实,过于平坦的路往往会让人倦怠,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则更能激发一个人前行的斗志和勇气。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酸甜苦辣都是营养,生活百味都要体验”。“三十岁儿童”、“啃老族”等现象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在自己孩子身上出现。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如果放手让孩子自己做,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潜能是无穷的;如果我们一直“大手帮小手”,我们的孩子将会在无形中被剥夺许多发展的机会。当然,放手并不等于放任,我们应如那位妈妈一样为孩子给予方向、方法上的指导,其余的让孩子自己在实践中去摸索。
各位家长,当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也许不需要你一直去扶着孩子。孩子需要的,也许就是你松开手时一句鼓励的话,让孩子在一条正确的路上自己试着走。即使跌倒,那也是一种成长。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于成长世界尊重的时候,那就是他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是一个人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一句“都是为你好”,成为许多家长的“口头禅”,也成了家长过度“爱”孩子和包办管理的一种借口。其实,爱孩子没错,多关注孩子也没错。但是,当孩子到了可以自由成长的时候,当你为孩子付出许多但孩子却不遂你所愿的时候,你不妨换一种爱的方式,试着放一放手,孩子可能会成长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