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事,决定你的人生格局

01-09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阅读:23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往往一个人的发展受局限,其实就是格局太小,为其所限。

什么叫格局?格是内心的位置,局是外在的局面。格局,就是指一个人的眼界和心胸,体现出来的外在状态。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而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到的人,这些不仅决定了你的人生视野,也构成了你的人生格局。

01

一、读过的书:超越平庸、改变气质

《颜氏家训·勉学》有言:“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从古至今,读书一直是人类开启天蒙,获得知识,明了事理,学会做人的最基本方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士人最理想的人生追求,欲实现这一理想,必须走读书入仕之路,即“学而优则仕”。尤其那些家境贫寒者,更是夜以继日地刻苦攻读,争取入仕,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以实现人生价值。

读书能使一个浅薄无知又孤陋寡闻的人,变成学富五车,知识渊博的智者。古代许多先贤,在青少年时代都有刻苦读书的经历,这为他们后来成才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博学多才,终生手不释卷。韩愈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七岁开始读书,非常刻苦,实在困倦了,就把书当枕头睡一会儿,吃饭没有菜,就边看书边下饭。他每天背诵几百字到几千字的文章,除了精通五经外,对各家杂著,只要能借到的,都广泛阅读。

韩愈从政后,仍保持着爱读书的习惯。“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他一生笃志好学,并以此勉励后生晚辈,他在《进学解》所说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也成为流传千古的劝学名言。

有人要问了:一个人读过很多书,但是后来往往大部分都忘记了,这样的阅读究竟有没有意义?

其实,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们的骨头和血肉。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认真读过的书其实早已融进他的灵魂,沉淀成智慧和情感,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读几天书未必能让自己有什么改变。但是,读多了,在日积月累中,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会有所改变,洗涤内心,放大格局,进而影响我们的人生。

曾国藩曾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变化气质。”实际上,只有你平日留一些心,不难发现,那些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可以从他们谈吐,或者周身散发出的气质,基本可以判断出谁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人所读的书,也决定了他的格局大小。读书有格局,你的阅读才能超越琐碎和平庸,抵达某种理性与灵性相结合的境界。读书的格局至少包括以下几种:知识的广度、独特的识见、高度的创造能力。

在物欲横流的日子里,品味古人谈的“知足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教诲,会注入一般清醒剂,快乐生活着;

当因辛勤工作而收获甚微感到牢骚满腹时,书会告诉你要笑对生活,让你重拾工作的激情

当抱怨自己一无是处时,书又会告诫你,“天生我材必有用”;当志得意满时,书会提醒你,看似满满的一杯水还能容纳100多个回形针,自己还有许多能量可挖掘;

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时,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会在耳畔响起……

许多时候,你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都成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潜藏在你的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

02

二、走过的路:观天地万物、成宏大气象

如果说读书,是在字里行间旅行,江水徐徐行万里。那旅行,则是从山川湖泊读书,天地悠悠读万卷。读书,是向内旅行,去往精神世界。旅行,是向外读书,探索天地苍穹。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的同时,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视野愈加开阔,你会发现,人生开始变得不一样。

我国古代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非常推崇壮游文化。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三个特质: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

司马迁,二十岁遍游九省,史上最伟大的历史作品之一《史记》,就是在司马迁的壮游后完成。

司马迁是其父太史公司马谈刻意栽培的接班人。他从十岁开始读万卷书,父亲为他延请当时大儒孔安国、董仲舒为师;

二十岁那年,司马谈给他一辆马车,指导他有目的、有计划的到广阔社会中实地考察,接触壮丽河山和四方之民的生活习俗,并搜求历史传说与各种史料。

司马迁圆满地完成了这次学术旅行,“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最后终于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还有李白、王维等人,都是通过旅行中的积累,不断增长见识,才能写出“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样豪迈而有气度的作品。足不出书斋的人,仅凭想象,可以做到吗?

常常有人问余秋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

他回答说:“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所以,你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不同,而且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不读书,不知道路在何方;

不行路,不明白书中涵义。

清代文人涨潮,也说过一些关于读书和旅行之间互相关联的警句,读来甚觉意趣。他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诚然如斯!

走过了许多路,看到了外面的风景和那些不同于过往的人与生活,你会发现,你在这样的行走中睁大了自己的眼睛,扩张了自己的毛孔,也扩展了自己的胸怀。

你的格局,也会在这样的旅途中,被渐渐的放大。

03

三、遇过的人:相携相助,学会包容

有句俗话说:“朋友选得好,弯路走得少!”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的大格局会影响你的人生格局。一个有格局的朋友,会在你迷茫时,给你中肯的建议,提高你的人生层次。

曾国藩在任职翰林院期间,正值当时有名的理学家唐鉴到京任太常寺卿一职。曾国藩以前辈之礼事之,常常向他请教问题,唐鉴告诉曾国藩“最是静字功夫要紧”。

曾国藩与倭仁的关系介于师友之间。倭仁用功笃实,有每天记札记的习惯。二人相交后,倭仁根据自己多年的修身经验,教曾国藩写日课。

曾国藩正是受了他的影响,才“亦照艮峰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

大的格局,也体现在对人的包容上。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的格局大小,往往不在于你身怀什么长处,而在于你是否看得清他人的长处,容得下他人的不同,并能跳出身份、地位带来的成见,既以冷静审视他人,又用胸怀包容他人。

在“容人”这一点上,“战国四公子”中的孟尝君无疑值得今人学习。但凡投奔他门下的门客,无论擅长什么,他通通以礼相待。而他对门客们种种个性的包容也得到了丰厚的报偿。

他在秦国遇险,被秦王关押,便想找秦王的一个宠妾说情。

宠妾同意说情,但要一件已经献给秦王的狐裘作为交换条件。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位妙手空空儿,他偷出了狐裘,带给宠妾,孟尝君得以获释。

出狱后,孟尝君连夜逃到函谷关,可守卫有规矩,偏要等鸡叫才开城门。这时,一位会学鸡叫的门客就发挥了作用:他一学鸡叫,引得关上公鸡纷纷鸣叫,守卫开门,孟尝君终于逃离秦国。

在这个释放自我,人人都想追求成功的时代,专注自我的人很多,懂得忍让与宽容的人却很少。

人若是襟怀太窄,容不得性格不同,地位有别的人,做人的格局就嫌小了。格局太小,自然做不成大事。

收起全文   
热门专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延伸阅读

最近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