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说话是教养,会说话是修养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我们总说,人和人的相处,关键是要“三观相合”。
但是,当我们结交过很多人,也在岁月里“丢失”很多人之后才发现:
三观相合,能走到一起。
但是相处过程中,唯有做到“三戒”,才能真正建立属于你的人格魅力,并经营好你和身边人的感情。
1
戒多话
戒多话,即“适时沉默”。
跟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倾诉相比,学会适度沉默的人,更具有人格魅力。
活动休息的间隙,大家便闲聊起来。
知道了我们的行业后,对方开始大谈特谈,言语间夹杂着各种偏见。
当我想要开口反驳一二,拆穿他的自大,从始至终没有说话的他,使眼色拦住了我。
活动结束后,我私底下问他为什么不据理力争。
他笑了笑:“但凡不同意的,就用沉默保留意见。对方有错,不妨留个台阶。聊天,不要太较真。”
细细想来,我们常常做这样的事:
一旦被误解,便迫不及待地与之辩驳;一遭遇偏见,就挽起袖子打算争个高低。
和他人相处,发现别人的过失,习惯性想去纠正和拆穿,眼里容不得任何沙子……
但最后你会发现,那些习惯倾听,不爱说话的人,会越来越收获别人的信任;
而那些挖空心思想去纠正别人,帮别人“改正错误”的人,反而让人敬而远之。
蔡康永在他的《说话之道》里说过:
“把无谓的胜利留给对方,懂得认输的人会说话。”
所以,和人相处,不在说话上争高低,这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这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修养。
2
戒妄言
戒妄言,即“不传私事”。
如果说懂得沉默是高情商,而不乱说,就体现一个人的内在素养了。
我有个闺蜜,最近就和她隔壁桌的同事闹得很不愉快。
其实两个人一直以来志趣相投,所以一开始相处得十分融洽,甚至以姐妹相称。
但是有一次,闺蜜和她的丈夫吵架了,于是向隔壁桌的同事倾诉了来龙去脉。
结果没几天,其他部门的两个人跑来问她:
“是不是已经离婚了?”
她大惊,什么时候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么快就传到别人耳朵里了?
自己也只是很私密地向朋友倾诉下,怎么这么快就散播成八卦谣言?
一忖度,就猜到是隔壁桌的“好姐妹”说出去的。
自此以后,有什么话,闺蜜也就避她三分,感情也就慢慢地和她生分了。
其实很多人在向我们倾诉时,往往是带着情绪的,并不能代表他们的真实想法。
然而很多人快人快语,张嘴不考虑后果,误把别人一时的情绪化当结论,转身就传了出去。
最怕的是,说到得意处,分分钟就忘了形。
一不小心用错词,就让听者会错意,也就铸造了一段新的谣言。
所以,以前有人就打过一个比方,他说做人最好就像个瓶子:
口子小,肚子大。
听到的都吞进去肚子里,吐出来的时候,把口子缩小了说。
听了别人的私事,不去乱传。能坚守住自己,做一个瓶子一样的人,方能收获更多的信赖。
会说话的人想着说,不会说话的人,才抢着说。
3
戒狂语
戒狂语,即“控制情绪”。
其实,说话重在把握“中庸之道”。
所谓中庸,是话讲到适可而止就好。不带个人情绪化,不过度贬损,不添油加醋。
你一定听过一个故事:
一个文人为一老妇祝寿,儿女欢天喜地,邀请他为之写祝词。
这个文人也不推辞,提笔写到:“这个女人不是人”,一言既出,老妇脸现怒色。
“九天仙女下凡尘”,由怒变喜。
“生儿个个都是贼”,儿女皆惊,开始咬牙切齿了。
“偷来蟠桃献至亲”,结语一出,众人欢娱。
所以说,你用什么措辞,如何去形容一件事,会直接地挑动他人的情绪。
一个聪明人,惯用的说话方式,是“陈述事实,不带情绪。”
比如家长教育孩子:
聪明的家长,会注重循循善诱,说服孩子;
但有的家长会顾着发泄个人情绪,粗暴地指责孩子,而忘了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
比如夫妻因为家庭琐事吵架:
有的丈夫,懂得跳出吵架这件事,理解妻子心理上的真正需求,从而化解危机;
而一个不会说话的丈夫,就会和妻子在琐事上,硬争高下;
所以,能做到圆润,不意气用事,不盲目不妄语,不轻言不轻狂。
控制情绪,好好说话,还有什么事理不清楚?
4
有人曾经对我们的五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解释:
我们为什么都长着两只眼睛,两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呢?
因为啊,神要我们多听,多看,少说话。
墨子也曾经对学生子禽说过这样一段话:
话说个没完没了有什么好处呢?
比如池塘里的青蛙天天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注意它。
但是雄鸡,只在天亮时叫两三声,大家听到鸡啼就知道天要亮了,于是都注意它。
关于说话这件事,说得多,不如说得对。
少说话是教养,会说话是修养。
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