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功的随笔怎么写

05-22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阅读:8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你是否也会在空闲的时候,写写生活随笔,记录一下生活与当下的感受呢?那么,关于成功的随笔你会怎么写呢?励志人生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关于成功的随笔,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成功的随笔篇1:寂寞未央,驻守成功

“人要耐得住寂寞,也要耐不住寂寞”是盛大网络的ceo陈天桥的一句成功经验。

古往今来,多少名人志士不爱慕繁华,不涉足世俗,归隐田园山林,空守寂寞的屋舍,只与笔为伴以自然陶冶情操,而最终成为文坛或诗坛上璀璨的明珠。只是,他们的作品往往只被后人赏识,而他们自身却多壮志未酬。

在寂寞中可以修身明志,宁静致远。只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寂寞所以沉默。耐得住寂寞是本事,而耐不住寂寞也足可以证明实力。

无论是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还是唐玄宗经历安史之乱后失去杨玉环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还是“鸳鸯互冷霜华重,翡翠年寒谁与共”都在向我们证实着:寂寞它不仅仅是修身养性。

生命一次又一次的轻薄过,轻狂不知疲倦。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寂寞中固然可以成就伟业,也可以让我们一无所有。

适当适时冲出寂寞,或许还可以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人眼前一亮冲出另一番天地,呼吸另一场空气。

或许,我们没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更没有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崇高。耐不住寂寞,寂寞也可以努力向前奔跑,通往罗马的路不止一条。

耐得住寂寞与耐不住寂寞一字之差,而然却是两种境界,适时忍受也要适时突破,不能画地为牢。

李易峰在跑了八年龙套后,通过饰演《古剑奇谭》男一号百里屠苏而名声大燥。成功之后的寂寞就如同黑夜。鼓足勇气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只是天亮了你还在吗?

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也是一样,既要在学习中不慕时尚之纷华,同时也要谨小微慎,以平静快乐心态面对生活。

风中吹落的树叶,随着瑟瑟的风,寂寞凄凉而又冷清。它耐住寂寞,独自在风中飘落。又不住寂寞,于是融入泥土成为树的养分。

耐得住寂寞的同时也要让寂寞未央,成功便不请自来。

关于成功的随笔篇2:担得起的成功

在粉丝中,林志炫还有个别名,“林经理”。

这是因为林志炫除了唱歌,当明星,他还担任着家族印刷厂的经理。厂子规模不大,只能接接学校校刊或者公司的宣传资料这种单子,早年由他父亲创立,后来交给他。在他没有演出的时候,他都要回到印刷厂里去管账,跑业务,人手不够的时候,还要兼顾小工和送货员。很多人都想象不到,那个台上光芒四射的大明星,居然在业务时间会是个一手油墨的印刷工人。

林自己说,他一直都过着“灰姑娘一样的生活。”最红的时候,他送货到客户那里,客户还以为他是林志炫的弟弟,对他说,“回去告诉你哥哥他唱歌真的好听。”他说:“一定一定,我一定转告。”

在他还是优客李林的时候,白天唱歌,晚上加班,经常满手满脸油墨的跑去赶通告,引得另外一个成员李骥的不满,后来因为实在分身乏术,这个当时红遍天的组合解散了。很多人都替他感到可惜,但他不后悔。直到现在,他还是坚持着“中午12点以前我尽量给印刷厂”的工作习惯,12点以后才开始自己的歌手工作。

能在两种身份中间游刃有余,林有诀窍,“我告诉自己,当我眼镜戴上去的时候,我就是歌手,我自己心态就可以调整到舞台上,具有光环的;我要把眼镜拿下来,我就说,我现在是印刷厂的业务经理林志炫。”

他做到了,在台湾南部的学校,很多人都看到过这位高高瘦瘦的印刷厂业务员来送货,“有一次我要把四大包书送上六楼,有学生找我签名,我的条件是帮我把书送上六楼,他们答应了,我好开心,签个名就有人帮我扛书”。他到写字楼送货,遇到粉丝要求合影,林规规矩矩穿着工作服站在粉丝身边,毫无明星范。

在奇葩遍地的娱乐圈,刚刚有点名气就自命不凡两眼向上气焰熏天的各路“明星”多的是,林和他们相比,无疑算是一个奇迹。他曾经很红很红过,红到路人皆知,又因为想要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而进入事业的低谷,年轻一代在“我是歌手”中看到他,还以为是新人刚出道,这一切,都没有改变他以“林经理”的身份来生活。

娱乐圈的繁华和喧闹,只是一件华丽的衣裳,他也知道披上去的时候,自己有多么光芒万丈,他爱这种感觉,称只有听现场的观众才是真正会听歌的人。但他穿得上去,也脱得下来。他不会让这件衣服成为自己生命的负担,不会因为迷恋上更完美的自己而忘掉了真正的自己。有魔法的不只是他的眼镜,而是他淡定的心。

在上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之后,林重新被更多人所了解,很多人惊叹他47岁还能保持着年轻儒雅的容貌,这或许就是因为他内心淡泊,心态平和,没有被欲望和名利绑架。有人说:三十岁以后人就要为自己的相貌负责。是的,年龄可以带来生理上的衰老,但我们的这张脸就像一张镜子,能够折射出内心的安稳与动荡。

这是一个崇尚成功的年代,生活的个个领域都被成功学所渗透。人们追求成功,是因为要补偿自我的缺失,总觉得要达到某个高度“我”才能成为“我”,只要达不到自己就是失败的,不成功的。这种成功的代价就是失掉自己真正的名字,变成某某家、某某领袖、某某明星,为了维持别人眼中的传奇,时刻不能松懈。到最后,华服变成了绳索,捆绑了自己。

人的一生只有一个名字值得人终身相随,那就是,“我”。正是牢记着“我就是我”,林志炫在明星和经理之间穿梭自如,对高潮与低谷都淡然处之,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担得起。而从少年就红极一时充当着“美国甜心”的布兰妮终于崩溃了,是因为她一直在做着别人让她做的事情,不是在做自己。她的成功,不是自己的成功,是别人的成功,所以就显得那么重,重到无力承受。

关于成功的随笔篇3: 成功主义时代

大约一百年前,还是个17岁少年的walter judd渴望进入内布拉斯加大学学习,他的父亲告诉他,虽然家里很愿意支付他的两个姐姐的学费,却不打算给他一分钱。

他的父亲解释说,他虽然相信自己的儿子有天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但同时又担心他走错路,而一些艰苦的体力劳动会帮助他认清方向。

于是,judd登上去往大学的火车,在上午10点半到了站,12点15分,他已经在y.m.c.a(基督教青年教会)的咖啡馆找到了一份洗盘子的工作。在大学的第一年里,他每天清晨6点起床,甚至直到学年的最后一个星期才有了第一次约会。

judd终于成为了一名极具胆识的传教医生,还曾在1943年到1963年间担任过国会议员。故事很简单,却说明了几个问题。首先,在那个时代,通过洗盘子读完大学是可能的;更重要的是,那时的人们认为底层的工作是高贵的,相反,上层的工作却更加危险。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道德体系是上下倒置的,劳动阶级是自律的,有钱人却容易迷失人生的方向。

这种观念有着宗教渊源。在《旧约》中,上帝从不会挑选那些最强大的、最了不起的民族成为自己的子民;他会选择一个弱小的、卑微的群族。犹太《圣经》中充满了流亡者的身影,他们来自社会的底层,尽管如此,却被赋予了重大的责任:摩西、约瑟夫、扫罗、大卫还有以斯帖。

在《新约》中,耶稣曾为贫穷者祈福:“神的国是你们的”,但“你们富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受过你们的安慰”。

在《哥多林书》中,保罗写道:“你们中许多人没有权势,也不曾被定义为世俗的聪明;你们没有高贵的出身。但上帝偏偏选择那些愚笨的人,来让聪明的人感到羞愧;选择那些弱小的人,来让强大者感到自卑。”

从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一个人的地位不由世俗成就所定义,而取决于上帝仁慈的接纳。“不要再苦苦追寻,不要再刻意表现,不要再有所企图,只是接受你被上帝接受的样子。”

这种倒置的体系也存在于世俗社会中。共产主义小说和电影总是把劳动阶级描绘成国家道德的基石,在frank capra的电影《约翰·多伊》中,普通人是大地之盐,富人是值得怀疑的。并不是美国人排斥成功者(这可是美国!),但如此倒置的体系确实无处不在:《圣经》中、劳动阶级的理念中,甚至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观念中,人们质疑成功,谴责那些雄心勃勃、不断向上攀登的人。

这些年来,宗教在公共文化领域扮演着越来越不重要的角色。同时,这种倒置的体系开始分崩离析,精英主义盛行。这导致的结果是,人们越来越相信商业的律条,开始在各种领域使用经济学的词汇,比如“人力资源”、“机会成本”等等。大家变得不太担心那种被william james称为“道德的软弱”或者“不择手段的成功”之类的事情,而更倾向于以职业化的标准衡量人们的日常行为。

用以描述品性的形容词也发生了改变,像带有放弃意味的“自制”(renunciation)一类的词变得不那么流行,因为看上去会阻碍成功,而以更积极的“自律”(self-discipline)取而代之。

富人曾一度受到排斥,在成功的愉悦和尴尬中寻找着平衡,遵循着一种被charles murray称为的“适宜的准则”(没有华丽的衣服和车子)。就在不久前,富人还小心翼翼地在他们成功的光泽之上假饰铜锈,如今,这层铜锈已越来越薄。

现在的人们更多沉溺于各种无关事实的吹嘘,从名车豪房,到某个小岛的奢靡假期,还有形形色色的奢侈品,即使是在facebook上点个“喜欢”,也大半是和追逐流行相关。

或许这种基于竞争的体系也会给我们的文化带来更多的活力。现如今,不再有一家独大的说辞,成功者不再为成功所困扰,而不那么成功的人,却已经无处藏身。

收起全文   
热门专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延伸阅读

最近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