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层做起成功的人都有谁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纵观所有成功人士,他们并非一下子就取得成功的,有许多人都是在基层中一步一步地实现成功。励志人生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从基层做起成功的人物,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基层做起成功的人篇1:唐骏
我在进入微软之前,其实已经拥有了3家公司,但我还是决定从微软的软件工程师做起,如果我一开始就说要应聘总裁的职位,比尔·盖茨肯定认为我脑子坏掉了。
——唐骏
人在社会上生存,无论做任何事情,想一步成功都是很难的,只有努力从底层做起的人才能稳扎稳打,能上能下。
唐骏说:“有些人刚进公司,就说‘我要成为一个CEO’,其实这是非常不现实的一个规划,因为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毕业生变成一个CEO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你把自己的规划定得太高,你会发现经过两年的努力,离CEO的距离跟两年前是一样的距离的话,那个时候你就很可能会放弃自己的追求。”
每个人都希望早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但是应该懂得,实现职业理想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它就像盖房子,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地基打好,然后再一块砖一块砖地垒实,然后再一层层地盖下去。长此以往,你会发现一座大楼已经在不经意中一天天地盖了起来。
唐骏于20xx年2月就任盛大公司总裁,在此之前,唐骏从1994年进入微软一直到1997年,在微软总部所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当一名软件工程师。后来,1997年因工作出色,唐骏才被委派到上海成立了微软(中国)技术支持中心。此时,唐骏仍然不变的是刻苦勤奋,从底层做起的精神。到20xx年3月,仅4年半时间,经过唐骏不断的努力微软(中国)技术支持中心从最初的27人发展到了400多人。
随后,3月20日微软(中国)公司总裁兼总经理高群耀辞去总裁职务,唐骏便于3月26日正式被微软总部任命为微软(中国)总裁。
想成功,就要有一种从底层做起的精神。这个道理其实古人早已明白,生活在春秋时期的老子早就说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任何事情都是一步步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低到高积累而成的。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步就想踏上管理的宝座是很不现实的。要想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就必须从小事做起、从底层做起,不断积累经验,不断磨炼意志,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提升才有可能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从基层做起成功的人篇2:汪海
20xx年时,汪海还是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一名学生。那一年他第一次接触网络交易。然而几年后,这个26岁的年轻人在合肥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拥有了自己的网络公司。他创办的合肥论坛已经成为安徽第一人气社区、中国最成功的区域论坛之一。
8元钱的赢利
汪海在上学时是个穷孩子。当时他每个月的生活费才60元,而其他同学基本都在200元左右。他爱玩电脑游戏,时常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溜出去打游戏,但玩得并不快乐,在他每月60元的生活费中,只有5元钱可以用来零花,其余要用来吃饭。但他知道家里生活也比较艰难,所以从不向家里多要钱,总是试着自己想办法,“如果能自己挣钱就好了。”汪海当时总是这样想。
真正刺激他的一件事发生在20xx年。那年他外公病逝,他回到距离合肥50公里的安徽舒城农村老家料理外公的后事,他吃惊地发现,外公外婆一辈子的财产竟然才有600元。在外公去世前的几天里,老人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有一次清醒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叮嘱外婆:“我那件衬衫里还有10元钱,不要忘记了。”
“这让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贫穷。”汪海说。
这时,很早去深圳工作的哥哥在电话里对汪海提到了当时最热门的电子商务。当时学校并没有和互联网相关的课程,汪海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仅仅是企业可以通过网络交易,但怎么交易,他的大脑里是一片空白。
20xx年下半年,汪海尝试着通过朋友的信用卡,花了十几美元买到一个国际域名,建立起自己的第一个网站——“中国营销网”。为此,他还花了300元买了一台二手的286电脑。
通过这台连外壳都没有的电脑和一根电话线,汪海开始做起代理网络域名(即网站地址)的生意。几个月后,一位上海的客户通过EMAIL找到了他。这个大二学生尽量让自己在回信中表现得老练和成熟,最后做成了第一笔生意。“那个网络域名我买来是80元,卖出去是88元,挣了8元钱。”
当时提供这类服务的企业并不多。在随后的几个月内,汪海的业各呈现井喷之势,每个月的赢利达到3000元左右。那时候,合肥市普通职工每个月的收入才1000多元。
20xx年9月18日,在这一天之内,汪海挣了4万多元。在新浪网一项新推出的网络推广业务中,他为他所代理的企业预定搜索关键词,每个词预定费是8000元,新浪给汪海的价格是4000元。在这一天内,他从一大早就开始预定,一天预定了十几个词。“激动得都发抖,这一天记忆深刻。我感觉自己那天做梦都笑出了声。”他说。
此后,汪海开始代理企业的网络推广业务,他的主要客户是鲜花快递企业和翻译公司。“因为这两类公司在网络推广中投入最大。”他说:“还有一类就是成人用品。”在一段时间内,他垄断了全国这两类公司推广业务的80%。“我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服务,知道他们什么时间需要服务。”
“汪海做事很容易”
早在毕业前,汪海的异常举动就引起了父母的不安——间隔一两天,自己读大学的儿子就能收到数额不等的汇款单,就连送信的邮递员也觉得奇怪。在20xx年,汪海与客户资金的往来还是通过邮局汇款进行。
有一天,父母终于憋不住了。他们严肃地质问汪海:“你这些钱从哪来的,你是不是在做违法的事情?”汪海解释了半天,父母也没能明白。
对于他毕业后的选择,父母坚决认为应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工程师,对他们来说,儿子大学毕业却在家呆着,怎么也说不过去。一直到20xx年汪海成立公司后,他们才有勇气告诉周围的熟人:儿子的工作是搞电脑的。
20xx年7月毕业前,汪海仍然不知道自己是应该继续经营中国营销网呢,还是去另一家企业做总经理助理。当时那家企业给他开出的月薪是5600元。此时,一个广州的客户表示愿意出价5万元收购他的“中国营销网”,这让汪海看到了希望,他最终下定决心准备干下去。
当时,国内三大门户网站先后公布自己第二季财务报告,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宣布中国互联网已经告别了烧钱时代,开始步入赢利阶段。互联网经济自20xx年低迷之后,开始缓慢复苏。
这种复苏也体现在汪海身上,就在这一年时间内,他每天早上8点起床,凌晨2点睡觉。吃饭只用5分钟解决,体重下降到100斤以下,但生意好得出奇。“毕业后的一年内,我基本上是人间蒸发了,因为太忙了。”他的工作内容仅有两项-通过邮局收款、汇款,通过QQ、电话做客户服务。每个月有上万元的收入。
有一天,汪海终于觉得自己忙不过来了。他想到去人才市场招聘一些雇员,去了一打听,才得知必须注册公司才能进行人才招聘。于是他在20xx年7月注册了一家网络公司招聘了9个人,正式创业。公司的名字是母亲取的一一海易网络,意思是“汪海做事很容易”。
23岁的汪海随后花了27万元买了一辆尼桑蓝鸟车,视为至爱。不过他的父母倒是不放心,他们和汪海签定了一个协议,必须带他们一起玩。于是,已经退休的父母在楼上楼下分管他两家公司的记账工作,每天早上和他一起坐车上班。
此时,联合利华等30多家跨国公司已将制造基地迁入合肥市。这个城市的另一个地方也开始变得人流如织。20xx年是首届扩招大学生的毕业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出现拐点。就在汪海为选择左右为难时,145万大学毕业生涌向各地人满为患的招聘会。当年有37万本科生在家待业。教育部、团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不停地出台政策,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甚至鼓励毕业生自己做老板。
从学生到CEO
外资的大量涌入,使这个中部省份的中心城市出现了不同以往的繁荣景象。但汪海发现,在这个拥有400多万人口的城市里,却一直没有适合本地网民发布信息的门户网站。他认为这是一个商业机会。
20xx年底,他又创立了自己的第二家网络企业——肥肥网络公司,经营“合肥论坛”,提供本地的网络新闻。这个论坛很快成为合肥市著名的本地网络信息平台,有5万多注册用户,同时有3000人在线。
但一年后,这家企业依旧处于亏损状态。每个月的支出是2万元,广告收入为零。
正当汪海对这家网络企业存与留而挣扎之时,一家国内大型社区网站提出以45万元并购他的“烫手山芋”。他一下子认识到这个论坛的价值,决定撑下去。
到了20xx年,似乎一夜之间,合肥论坛成了广告商眼里的明星。客户广告投放量从第一个月的3000元,到月均3万元一直到现在的月均5万元。这些广告客户中,有不少来自那些在开发区投资的跨国公司。
现在,这位年轻的首席执行官(CEO)不得不面对的是管理员工和公司发展的难题。
“他们昨天还叫你小汪,今天就是汪总,有点难以承受。”汪海一开始甚至不能适应员工对自己称呼的变化。第一次公司开会的时候,他说话都打哆嗦。
为了消除这种不适应感,汪海开始实行所谓的人性化管理。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每天早上8点半,他带领员工齐颂《羊皮卷》,每两个星期会去KTV里唱歌一次,不定期地带员工一起出去吃饭、旅游。
但他很快发现,虽然与员工打成一片,但是员工们的锐气没有了。很多人开始对这个公司前途感到迷茫。有一次,汪海在厕所里无意听到自己公司两位员工的对话,一位充满疑惑地问另一位:“为什么汪总那么喜欢玩呢?”
“我才明白一个CEO的工作不仅仅是让员工感觉亲切,而是要把握公司发展的整体战略。”他说,“还必须与他们保持距离感。”
但他还是保留了洗澡的爱好,他的口袋里装满了澡票。这是他与客户沟通的方式。
20xx年初,合肥论坛正式引进战略投资者江苏三六五网络公司。三六五网络的战略投资者华商传媒,是上市公司华闻传媒子公司。因此,合肥论坛实际上已间接成为华闻传媒的控股门户网站。
据汪海介绍,合肥论坛在获得战略投资后,将对合肥论坛的发展不断注入资金,为论坛的持续稳健运行奠定基础,这也标志着论坛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作为一个成功的年轻创业者,汪海对自己有着客观的认识。而这正是许多他这个年龄段的创业者所缺乏的。“管理者必须要对所管理的企业有一个评价,就像对自己的评价一样,要客观并且深刻。”汪海如是说。
从基层做起成功的人篇3:董明珠
提起董明珠,竞争对手们是这样形容她的:“董姐走过的路;都长不出草来。”,可见这位铁娘子的厉害之处。而格力内部的员工这样评价自己的女上司“说话铿锵有力,做事雷厉风行,即便不化妆,她也比实际年龄看起来年轻许多。”媒体们则说“这个女子,虽然36岁前的人生平淡无奇,但36岁后的她,却用自己的坚韧和执著走出了一条别人无法复制的路。”80后励志网带你一起了解这位女强人的女性职场励志故事。
为什么说董明珠的创业故事很励志,因为很少有人像她这样,36岁再从基层业务员做起,而20xx年时间,她用自己超乎普通女性的能力,升任格力集团CEO。
一、大器晚成不失天分
董明珠跟那个年代很多人一样,出身也平平,1954年,她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普通人家,1975年参加工作,当时在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工作。36岁以前,她的生活也是平淡无奇,没有人会想到,36岁以后的董明珠,却用自己的坚韧和执著创造了让人无不佩服的职场传奇。
1990年,董明珠毅然辞去工作,南下打工。当时已经36岁的她,到了格力公司,要从一名基层业务员做起。不知营销为何物的董明珠却凭借坚毅和死缠烂打,40天追讨回前任留下的42万元债款,令当时的总经理朱江洪刮目相看,成为营销界茶余饭后的经典励志故事。这位女强人的创业传奇就是从这里开始。靠着勤奋和诚恳,董明珠不断创造着格力公司的销售神话,她的个人销售额,曾经飙升至3650万元。
二、雷厉风行的女上司
1995年,董明珠成为格力的销售经理,下属们是这样看当时的这位女上司:一个从不按牌理出牌的人,她的“牌理”只有一个:自己的原则,自己认为对的。
董明珠上任后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在隆冬时分积压了19000套空调。对此,大家通常的做法是每台降价300元卖出了事。董明珠说:“不行,正常产品降价有损形象。”她出人意料的做法是把积压空调分摊给每个经销商。销售员没想到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会烧到自己身上,而且烧个没完。
生活细节上,这位铁娘子还做了这样一个规定“上班时间不许吃东西,一经发现,第一次罚五十,第二次罚一百,第三次走人”。当所有人以为这也就说说而已的时候,一天,董明珠走进办公室,发现8名员工正在吃东西,仅过了10秒钟,下班铃就响了。董明珠毫不客气,每人收了50元。大家目瞪口呆。董明珠说,只要违犯原则,再小的事,都是大事,都要管到底。
一天,有一个年销售额达1.5亿元的大经销商,来格力厂要求特殊待遇,语气中透着不容商量的傲慢。董明珠非但没有理他,反而狠狠反击:把他开除出格力经销网。所有人都在为这位女上司捏一把汗,一个位子还没有坐稳的销售经理,一天之内,竟毫不犹豫地扔掉1.5亿元的年销售额。董明珠的回答很简单:只要违犯原则,天王老子也给我下马。
女强人的铁腕让经销商们不得不服软。许多空调厂往往纵容大销售商,允许他们跨地区经营,这样本地小经销商根本竞争不过,也把市场搞乱了。董明珠这样一做,小经销商可以把规模搞大,也就有了奔头。
三、铁腕解决欠款问题
拖欠货款是中国零售批发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让很多经销商头疼,不信邪的董明珠一年里就把全部问题解决了。她的做法很简单,也很霸道:凡拖欠货款的经销商一律停止发货,补足款后,先交钱再提货。
不过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她这下捅了马蜂窝,大大小小的经销商纷纷向格力老总朱江洪告状,有的甚至宣称:“有她没我。”董明珠没有服软,针锋相对的说:“那就有我没他。”朱江洪劝董明珠:“是不是可以补完款,先发货再收钱?”董明珠微微一笑说:“好啊。”结果款一到账,货却把住不发。董明珠说:“要货?先拿钱来。”董明珠振振有词:“就算别人全这样,我格力也偏偏不。”即使100次撞墙头破血流,董明珠也要撞10l次。欠款这堵破墙一定要倒。
董明珠的强硬带来的效果是:1997年、1998年格力没有l分钱的应收账款,也没有l分钱三角债。此后,大家都相信董姐,不划款,你拿不到一个货;只要划款过去,从不拖欠货的。董姐办事,服气,放心!
年轻的时候董明珠每天只睡5个钟头,据说现在董明珠也往往是在睡眠或打盹时想问题,一有什么想法,半夜一两点,董明珠会跳起来,拿起本子就记下来,甚至半夜打电话给老总。正是她的这种奋斗精神,许多营销绝招就是这样诞生的。
1995年,董明珠发明了“淡季返利”,即依据经销商淡季投入资金数量,给予相应利益返还。这样把“钱—货”关系,变成“钱—利”关系,既解决了制造商淡季生产资金短缺,又缓解了旺季供货压力。1995年格力淡季回款比上年增加3.4倍,达11亿元,为1996年与春兰总决战做好了市场准备。
1995年,格力叉发明“年终返利”,将7000万元利润还给经销商。
1996年,空调淡季,格力靠淡季返利拿回了15亿元回款。在淡季价格战中,各个品牌只得纷纷降价,甚至零售价低于批发价,批发价低于出厂价,大伤元气。董明珠规定格力l分钱也不能降。到了8月31号,格力却宣布拿出l亿元利润的2%按销售额比例补贴给每个经销商。这样在空调业最困难的1996年,格力销售增长17%,第一次超过春兰。
格力不仅把缩小营销队伍省下的钱补给了经销商,1997年还拿出2.5亿元返还经销商。
董明珠认为:只有经销格力赚钱,才能长治久安。她不仅将紧俏空调品种平均分配,避免大经销商垄断货源,扰乱市场,还推出了空调机身份证,使每台空调在营销部备案。
一般来说,空调9到3月份是淡季,4到8月份是旺季,淡旺季有不同的价格,淡季比旺季低2个万分点。一般厂家都在挖空心思想把旺季从4月提前到3月,以获得更大利润。
1998年,董明珠却突发奇想,在朱总支持下宣布把淡季延长一个月。4月继续实行3月淡季价。格力到手的钱不要。等其它厂回过神来,众多大经销商已纷纷划款给格力抢买格力产品,有厂家长叹:“董明珠也真狠—这么多年,我们从没想到过这一招。”
就这样,20xx年的时间里,董明珠从一名基层业务员成长为格力的总经理,从20xx年至今,她一直担任着格力的副董事长、总裁职务。自从董明珠出任总经理后,她和董事长朱江洪,创造了我国商界独一无二的奇迹。在她的领导下,格力电器从1995年至20xx年,连续20xx年空调产销量、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20xx年以后,销售额每年均以30%的速度增长,净利润保持15%以上的增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