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生励志文章

04-05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阅读:21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有很多励志的文章一直的值得我们去深究,一起来看看清华大学生的励志故事吧。下面是励志人生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清华大学生励志文章,供大家参阅!

清华大学生励志文章:在北大跌倒,从清华爬起

1999年8月,咸宁市鄂南高级中学学生李亮亮以646分的高考总分被北京大学录取,一年后,他在北大因考试作弊被劝退。

第二次高考,他以1分之差被挡在中国人民大学门外。20xx年,李亮亮破釜沉舟发起第三次冲刺,20xx年8月,他终以全市第二名的高考成绩被清华大学数学系录取。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在清华园学习的李亮亮,并赴咸宁采访,了解到一个清华学子颇具传奇色彩的奋斗经历

考试舞弊,北大骄子被劝退

咸宁市鄂南高级中学旁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70多岁的李茂炳老人从箱子里翻出一大摞荣誉证书,证书上都写着儿子李亮亮的名字,这是他作为父亲骄傲

李亮亮1982年出生于咸宁市嘉鱼县,9岁时,父母离异。1996年9月,他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入省重点鄂南高级中学。为了儿子的学业,从一家小煤矿退休的父亲在鄂南高中旁租了间房陪读。在这所尖子云集的重点高中,李亮亮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数学。

老师、同学眼中,他就是清华、北大的人。1999年7月,李亮亮在高考中发挥失常,只考了636分,要填报自己喜爱的北大数学或经济管理专业不可能了。在班主任熊正维老师的建议下,他填报了北京大学化学系。

这一年,他以总分646被北京大学地质系录取。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反而让李亮亮陷入两难。父亲李茂炳以他老矿工的亲身体会,不同意儿子上地质系,要他复读。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这年9月,李亮亮还是踏进了北大校门。进入自由自在的大学校园,李亮亮渐渐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他开始逃课、通宵上网、打游戏。结果第二学期的《大学物理》考得一团糟。

考试结束后,李亮亮突然感到恐慌:自己已有一门课不及格了,要是《大学物理》再不及格……考试结束后,李亮亮到物理系找老师,看到试卷就摆在老师的办公桌上,他不禁灵机一动:何不找个机会偷偷把没做的题目给补上。

第二天中午,他溜进办公室偷改试卷时,被老师抓了个正着,这一严重的舞弊行为很快被通报到教务处。按北大的校纪校规,李亮亮将被开除学籍。他高中的班主任熊老师得知后又气又急,他给北大打电话,请求学校从孩子的前途出发,以一种治病救人的态度酌情处理。

几天后,北大作出决定:要么留校察看一年,要么自动退学。李亮亮大脑一片空白,在辅导员的安慰下,他选择了自动退学。当天晚上,李亮亮给在咸宁的父亲打了个电话:“我想回来复读再考……”

接到儿子的电话,李茂炳心急火燎地赶到北京,一到北大,就被地质系的宋书记请到办公室。从宋书记办公室出来后,明白真相的李父突然苍老了许多。看到父亲满脸的失望和沧桑,李亮亮突然特别恨自己,希望父亲狠狠地骂他、打他一顿。

可父亲只说了一句:“什么也别说了,明年再考回来。”

重压之下,第二次高考失利

20xx年8月10日,李亮亮又翻出高中课本,回到鄂南高中,回到了他熟悉而又陌生的高三课堂。为了不影响李亮亮的学习,熊正维老师和李父隐瞒了李亮亮的退学真相,对外称,李亮亮是因为不喜欢地质专业,主动从北大退学回来的。

从北大退学回到高三课堂复读重考,使李亮亮成为整个鄂南高中乃至咸宁市的新闻人物。人们都在关注着:明年高考李亮亮还能考上北大这样的名校吗?20xx年7月,由于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之北大退学留下的阴影,李亮亮在高考中再次遭遇滑铁卢。

高考结束后,他悲观地给自己估了640分。估完分,李亮亮不敢回家面对父亲,也不敢面对自己,他只想逃避。傍晚时分,他心情沮丧地坐上了最后一趟回老家嘉鱼县城的汽车,一个人来到三湖连江的水库边呆坐了三天三夜!

他三次走进了水中,可三次都回到了岸边。有一个声音在反复地问他:“你这样去死算个什么?你对得起老父亲吗?你对得起爱你如子的老师吗?”“不!我能重返北大,我能考上清华!”

当太阳第三次升起的时候,李亮亮拖着快要虚脱的身体,回到了鄂南高中旁那间租住的小房。年迈的父亲满眼血丝,儿子失踪的这三天,他未曾合过眼。看到儿子平安回家,他松了一口气,默默地做了一碗儿子爱吃的鸡蛋面,放在他的床头。

根据所估计的分数线,李亮亮第一志愿填报了“中国人民大学”。结果当年中国人民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是636分,李亮亮以一分之差被挡在门外。这时,郑州大学给李亮亮发来了录取通知书。是继续复读还是去郑州大学?

又一个两难选择摆在李亮亮面前。父亲跟他商量,希望他能再复读一年,可李亮亮担心的是:如果明年高考成绩比今年还差怎么办?父子俩拿不定主意,他们找到熊正维老师。熊老师推心置腹地对李父说:“现在最痛苦的人是你儿子。没有人能帮他,没人能理解他的感受。复读还是上郑州大学并不重要,关键是他自己能否走出阴影。”

熊老师这番话一下子解开了李亮亮心中的死结,“从什么地方跌倒就应该从什么地方爬起!”他当即决定选择再次复读。

三上高考场终圆梦清华

20xx年8月,鄂南高中以宽容的心态再次接纳了李亮亮,巧的是,熊正维又成了李亮亮的班主任。

而此时,他原先在北大的同学却即将进入大三阶段的学习。在鄂南高中,“李亮亮”这个名字太响亮了。为了排除干扰,李亮亮曾改名李德星。高三第一学期,李亮亮状态极不稳定,时而考年级第一,时而又排在十名开外。熊正维老师对此既着急又担心,他的心理压力丝毫不亚于自己的这名得意门生。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李亮亮只考了650分,排在全年级第13名。分数公布的当天下午1点多,李亮亮躲到一个非常偏远的游戏机室,疯狂玩游戏。

晚上11点多,熊正维等三个老师和其父亲找了几家游戏机室才将他找到。看到自己倾注全部心血的弟子竟然如此自暴自弃,熊正维老师难掩心中的失望。他控制不住情绪,冲上去猛地踹了李亮亮一脚。接下来是长达3小时的训诫,整个过程中,李亮亮一言不发,一直默默流泪

新学期开学后,李亮亮像变了个人似的,他给自己制订了一个残酷的学习计划:早上五点半起床跑步,然后背英语、语文,晚自习回家后学习到凌晨两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李亮亮的成绩开始直线上升,状态也逐渐稳定。20xx年7月8日,高考结束后,李亮亮自信地估出成绩:680分。

这次,他终于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考了自己最喜爱的专业——清华大学数学系。不久,成绩揭晓了,总分678分。其中,他以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获得满分。

如今,李亮亮在清华园学习已近一年。在学校,他再也没逃过一节课。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他每门专业课成绩都在80分以上。此外,他还是学校入党极积分子,并选修日语和经济学。

李亮亮说:“这段经历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它教会了我如何面对挫折、压力和荣辱!”

编后:有人把高考叫做“黑色七月”——当高考还在7月份举行的时候,而今,高考在6月举行了,有人就又把高考叫做“黑色六月”了。

高考确实是道坎,但就算是在这里绊倒了,天也不会塌下来。说到挫折,恐怕李亮亮所经历的,是绝大多数学生所无法接受的,但他仍然挺了过来,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功考上了自己满意的学校。

李亮亮他特殊的经历以及他的故事,希望能给备战高考的高三学生们一点鼓励和启示

清华大学生励志文章:清华姊妹花

20xx年,一同被保送清华大学;20xx年,双双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20xx年,携手攻读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她们就是曾在网上红极一时的清华姊妹花马冬晗和马冬昕。昨天,已经读博士研究生二年级的两姐妹回到母校大连育明高中,给学弟学妹们讲一路走来的励志故事。两姐妹还正式被聘为育明高中校外辅导员。

双双获得清华“特等奖学金”

20xx年,马冬晗和马冬昕双双被保送清华大学。姐姐马冬晗获得三年学分专业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其中11门课排名第一。妹妹马冬昕18门课排名第一,三门课程得了满分,连续三年学习成绩排名年级第一。她曾任清华大学校学生会副主席,被选为北京海淀区第十届人大代表。

20xx年,两姐妹分别以总分第一名和第三名的成绩获得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全校只有5个名额)——这是清华授予学生的最高荣誉。20xx年,这对姊妹花又双双免试攻读清华大学博士学位。

姐姐当上系学生会主席

在昨天的励志报告会上,姐姐马冬晗讲述了一段竞选系学生会主席的经历。大一时,马冬晗就在系学生会工作,大二时担任部长,当得知当年5月要进行学生会选举时,她萌生了要竞选主席的想法。可一位副部长却给她泼了冷水:“你是没戏的,我们系从来就没有女生担任学生会主席的传统。”马冬晗不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统,我要打破这种局面。”马冬晗查阅大量资料,了解学生会的历史,又找了很多同学聊天,了解大家对学生会服务的需求,最终,她如愿当选精密仪表系第36届学生会主席。此外,她还曾担任系乒乓球队、羽毛球队、排球队队长。

“奇迹是创造出来的,敢想才能敢做。”妹妹马冬昕说,在清华,她超越自我,实现了一个个“奇迹”。大一上学期,向来体能很差的她完成了马拉松十公里跑。大二下学期,100米跑从18秒开外跑进了15秒,当时,很多同学都对她表示怀疑,说“短跑是靠爆发力的,再练也没用”,可马冬昕并不认输,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终于跑出了15秒满分的成绩。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她做实验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别人一天最多做3组实验,可她偏要尝试突破5组。从早7点到晚12点,她通过优化实验操作方案,真的完成了5组实验,而且质量很高。

做事不要有“拖延症”

除了研究生身份,马冬昕还担任化学系的辅导员。“清华也有一些学生有拖延症。”马冬昕说,每当有学生向她诉苦,不知道如何解决“拖延症”时,她会告诉对方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比如,不愿意写论文,除非老师催着交了才动笔。她会告诉对方“先回去写一个小时看看,如果还不行,再来找我”。事实上,没有人再回去找她,因为他们一旦开了头,就会发现后面的任务或工作会顺利很多,起码不会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马冬晗讲了一段自己的经历,“我去年打算写一篇论文,年初就把相关实验数据都整理完了,可迟迟不愿意动笔,觉得这是件挺头疼的事儿,在导师的督促下,7月终于开工了,在定好了题目,写好了前言后,发现后面的工作并没有那么难,可以说越写越顺。”最终,经过两个月时间写就的这篇论文,于20xx年11月被SCI发表。

收起全文   
热门专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延伸阅读

最近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