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哲理

12-04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阅读:192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诗共二十首,写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此为第五首,是《饮酒》诗的代表作,也是陶渊明全部诗歌中的杰作之一,历来脍炙人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起笔不凡,写出了一种令人惊异的反常现象:生活在人群聚居之地,却没有车马的喧哗,尘世的扰乱。“车马喧”明指车马的喧闹,实指世人为功名利禄而奔竞的情状。两句之间用一“而”字上下连接,使语意转折,并引起读者深思。然后,诗人自问自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之所以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是因为“心远”的缘故。所谓“心远”,是指思想上丢掉了私欲,断绝了尘想,不慕荣华富贵,高官厚禄,只求归返自然,恬淡超脱。由于“心远”,即使“结庐人境”,也就自然而然地显得幽深寂静,不偏而偏了。这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觉,表现了主观反作用于客观的深刻哲理。它告诉我们:只要通过主观努力,达到某种思想境界,可以改变和减少客观外界对自己的影响。

以上四句,是精辟的议论,警策醒世,富有“理趣”。以下六句,是写景抒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前二句写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悠然自得,我们仿佛看到了那长长的东篱,那篱边的丛菊,那采菊的诗人,以及他无意间看见远处南山时那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神态。这时正逢傍晚,山上的岚气弥漫,远山变得朦朦胧胧,依稀可见;归鸟成群,结伴相随。山色鸟影,大自然的一切显得那么美丽,那么可爱,那么淳净,那么和谐。此时的诗人,超然世外,物我浑然,他的心境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了。

从艺术上看,这幅渊明采菊图与远山夕照图极为美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境与意会,抓住了一瞬间的感觉,着一“见”字, “意境全出”,是难得的好句。后两句写山色飞鸟,一静一动,一远一近,由地上写到天上,景象开阔,画面生动。“采菊”四句与开篇四句有着内在的联系。全诗的主旨在“心远”二字,“采菊”四句所描绘的,正是前面“心远”的具体发挥、具体表现。诗人通过生动的形象向读者表明:如果一个人挣脱了世俗的精神枷锁,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其主观心境与大自然的客观环境真正浑然融合了,那么他的精神也就从尘世之累中得到了彻底的解脱。这是陶渊明在他的许多诗篇里所表达的一贯思想,也是“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所在。这其中的妙谛, 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故曰:“欲辨已忘言”。

全诗语言朴素,立意高远,写得很自然、很朴实、很活泼。诗句像是从嘴边流出来的,像是无意为之,看不出丝毫雕琢的痕迹,明白如话而又句句珍珠,可见陶渊明在立意构思和提炼语言方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最富哲理意味的诗句是:心远地自偏 “心远地自偏”是指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就是心早已远离世俗。

收起全文   
热门专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延伸阅读

最近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