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自己打拼成功的故事精选

03-14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阅读:10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总有一些人在寻找着走向成功的捷径,其实到最后你会发现,所有的成功都是靠自己的!励志人生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靠自己打拼成功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靠自己打拼成功的故事篇1

近些年来,“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等新名词粉墨登场,甚至出现了为了走捷径认一个有钱有权的干爹的“干二代”。但,有钱权撑腰的“×二代”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年轻人没有依傍。他们中有那么一些不感慨、不愤懑,不把希望寄托在上辈荫泽上,自己打拼、自己奋斗,同样过上了富足快乐生活,这就是“拼二代”。

寒窗十六载,拼不过有钱有势的爹

1996年我大学毕业了。尽管毕业成绩高居榜首,但因为当初走的是本厂定向委培生,我只能羡慕地望着四处奔波挑选单位的同学们,默默等待回到位于井径山区的工厂。

与我同样身份来的朱瑶却是另一番景象,几乎天天都在兴高采烈采购上班的行头,丝毫没有从大城市重返小山沟的怅然。当年朱瑶不是工厂子弟却以极低的高考分数占用了一个定向名额,我一直纳闷:就凭朱瑶那娇滴滴的公主模样,她会去我们厂那种闭塞荒凉的地方上班?

后来才听别人说,她上定向委培只是因为高考分数不够录取线花钱买的名额;临近毕业,家里又甩出一笔违约金解除了定向。本与大学无缘的朱瑶,因为有个富爸爸,成为与别人一般无二的天之骄子,根本无需再回小山沟,怪不得这样无忧无虑。

我也动了心。说实话,上了4年大学,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它时尚、有活力、充满机遇和挑战,对比之下,从前生活惯了的厂区早已盛不下我的梦想

我让爸爸打听解除定向需要的违约金数额,爸爸隔天给我回了信:“厂里说得两万……丫头,回来吧,你张叔他们不也是大学生吗?人家都干得挺好的。”

我的心顿时瓦凉瓦凉的,知道这事再没回转余地。爸妈当了一辈子工人,吃穿之外供我们姐弟两人读书已经不易,两万元不啻为天文数字。

到了离校的日子,朱瑶的爸妈各开一辆锃亮的豪华车,迎接功臣一样,把她超多的行李左一件右一件塞进后备箱和后排座椅,兴高采烈扬长而去。听说她那神通广大的爸爸托朋友把她安排在了一家银行,不仅跨专业而且跨行业,名声好待遇高工作清闲,人人向往。

而我,仍如来时那样背着硕大的帆布背囊,一步三回头地离开省城,孤独地踏上返乡的路。

繁华远去,人烟渐少,锈红色露天机械和低矮破旧的生活区进入视野,止不住的悲哀涌上心头。那一刻,我生平第一次对生我养我的父母生出一股怨气:不是我不行,是父母不行,如果他们能像朱瑶的父母一样,在大学里样样出色的我何至于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埋没终生。

追逐梦想的路上,吃得下苦中苦

我被分配到工艺车间技术室。所有的厂房都已经年代久远,白墙变成了灰黑色,有些地方剥落了,露出红色的墙砖,车间里弥漫着铁屑混和着冷却液的味道。技术室盘踞在车间入口处的二楼,里面摆着两张倾斜的绘图桌,3张高矮不一的办公桌,3个不同年龄段的技术员各据一张,我的月工资是270元。

车间里的工作已经成了套路,车间技术员职责跟看图员差不多,把厂技术室的图纸读懂,拆解优化出合理的工序,画成与之对应的工序图交给工人加工。这对于学了4年专业的我来讲,真是小菜一碟,很快就能驾轻就熟了。日子缓慢而无趣,接近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让我不知如何安放我那颗蓬勃的心。

爹妈怪我不知足:“不错了,转正以后工资将近400块,你爸都30年工龄了,也不比你多多少,安心干吧。”

我承认我不知足,与20xx年艰苦的学习相比,这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太过冤枉,满足不了我。

我决定考研,这是能够摆脱目前困境唯一合理而“高尚”的理由了。于是毕业一年之后,我重新捧起书本,投入到昏天黑地的考研复习中,第二年如愿以偿,顺利考回母校。

研一刚刚念完,厂里因效益滑坡实行减员增效,所有不在位的职工原则上列入被减之列。厂办说如果我中断学业回去上班,还可以为我保留职位。

父母力劝我回去,因为96年之后,国家已经不包分配了,如果真的被厂里“减”掉,就等于没了铁饭碗,对吃了一辈子“公家饭”的他们来说,这太可怕了。

我最终还是留了下来,因为不管别人怎么说,我知道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失去厂里的补助,继续学业变得异常艰难,但我知道,像我这样没有父辈恩泽的孩子,要追逐梦想,就要吃得下比别人更多的苦。

我给大一大二的学生做辅导员、去家教中心兼课、帮导师做项目、甚至去麦当劳当小时工,忙得像一只陀螺。熬到20xx年研究生毕业,身高1.64米的我瘦到不足百斤,但我的头脑,却比任何时候都丰盈。

笑到最后:没有权钱撑腰也成功

凭借出色的学习成绩藉由导师力荐,我被一家著名的瑞典食品灌装机生产企业驻中国办事处河北区聘为售后服务工程师,年薪4万。

当我在电话里把这个喜讯告诉爸妈的时候,他们好半天没出声。尽管经过几次工资改革,他们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xx年突破了千元大关,但对于他们来说,年薪4万仍然是一个惊掉下巴的数字。

不过,资本家的确是资本家,给了你4万的年薪,不会让你干三万五的活。我一年有200天奔波在全国各地,充当救火员的角色,哪里的机器出了问题,必须在最短的时限内让它恢复运转。

为了能胜任这份工作,我将公司旗下所有型号的机器摸得滚瓜烂熟,中英文说明书倒背如流,连简单的瑞典话都会说了。因为碰到棘手的技术问题,电话打到总部是很正常的事,没有“原创人员”的帮助,有些事情真就搞不懂。

当然,为此我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学机械、学控制、学电气、学英文、学瑞典语,连恋爱时间都腾不出来。直到33岁才经人介绍与一位德国海归相识相爱,结束单身

20xx年来,我一步步从区级售后工程师晋升为售后服务部主管、部长,华北大区售后服务部主管、部长,20xx年到瑞典总部学习一年,回来后擢升河北区区总,年薪80万。

前些天,多年未见的朱瑶不知从哪打听到我的消息,找上门来。故人相见,自有一番亲切,聊了半天闲话,绕到正事上,我才听明白,原来朱瑶想让我把公司的对公账户挪到她所在的银行。看着她略显谦卑的笑容,我有些诧异:当年那个公主般的富二代,怎么会落到四处揽储的地步,不过是200万的任务,她爸爸一个人就够了吧。

朱瑶苦笑,父母年纪大了,逐渐退居二线,把公司交给朱瑶的哥哥。朱瑶的哥哥也是福窝里长大的,怎禁得住商场如战场的拼杀,几手败笔下来公司就江河日下,现在经营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朱瑶当年到银行,全靠老爸的钱做后盾,专业本不对口,又没有钻研精神,业务窗口干不来,只能在二线干个万金油的职位。这几年银行企业化改革,风声日紧,若再完成不了揽储的任务,怕是饭碗都保不住。所以才千方百计地打探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无论如何请我帮忙。

朱瑶感慨地说:“毕业时咱都是一个起点,我还比你要高些,可你看现在,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咱们这些同学里,有父母当官的,有父母能挣钱的,开始是不错,日久见真功,还真没几个混得过你。看来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自己能拼能奔才是真的,老同学,你行!”

送走朱瑶,已经快到下班时间了。想了想,我打电话回家拜托儿子的奶奶去接他。我当然可以开着锃亮的豪华车去接他,就像当年朱瑶的爸妈那样,可是我却不想那样做了,并且从今往后,我想刻意移开自己的手。即便我们现在可以当之无愧地算作富人,也要让孩子拥有寻常人家的心境和耐力,将来不指靠任何人,做个“拼二代”,那才是对他最真的爱。

有人把当今中国社会称为转型期,一定有各种不同寻常的问题出现,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二代”之间出现分化也在所难免。相比一般人而言,“×二代”本身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有钱权撑腰,轻而易举地过上了优越的生活。

身处不完美的社会,既然不可能在拼爹游戏中获胜,最靠谱的做法不是去挑衅贫富分化,发泄愤懑情绪,而是通过不断努力和奋斗成就事业。如果“拼二代”越来越壮大,富商达官“爹”也只能逞一时之勇,最终败下阵来,还原一片蔚蓝的晴空。

靠自己打拼成功的故事篇2

他出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普通的农户家,6岁那年,父亲不幸去逝,留下母亲和他们兄妹三人。为了维持生计,母亲早出晚归,四处揽活,基本上没有时间照顾他们。作为长子,他十分懂事,主动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

12岁那年,母亲不堪生活的重负,带着他们改嫁了,然而他和继父的关系却处得不是很融洽,他时常有一种身在别人屋檐下的感觉。为了不看继父的脸色生活,他决心自立,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去改变命运,让弟弟妹妹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是,小学还未毕业他就辍学了,在一家农场找了一份零工做。尽管农场的工作十分辛苦,但自食其力的感觉还是让他无比欣慰。

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他孜孜不倦地努力着,在农场一干就是好几年。其间,他也从一个小孩长成了一个大人。长大后,他渐渐意识到,农场的工作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不见天日的劳作仅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根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为了找一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他果断地放弃了农场的工作,做了一名粉刷工。干了几年后,他发现粉刷工也不适合自己。接着,他又做了一名消防员,可依旧感到前途渺茫。此后,他又换了很多种工作,卖过保险,当过兵,做过治安官……可以说能够做的工作,他都一一尝试了一番,但他仍然没有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转眼间,他已步入不惑之年。回眸这四十年,他惶恐地发现,自己一事无成。那段时间,他彷徨到了极点,不断地追问自己,我到底适合做什么?如何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然而,生活的磨难并没有让他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短暂的痛苦后,他又继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不久,他在肯德基州开了一个加油站,加油站的生意还不错,每天都有很多的客人,他由衷地高兴,眼里又看到了希望。

在开加油站期间,每每看到那些历经长途跋涉,饿得饥肠辘辘的司机时,他就动了恻隐之心,常常邀请他们一同进餐。那些司机对他做的美食赞不绝口,尤其是他做的炸鸡,味道十分鲜美。这突然让他有了一种想法,为何不准备一些方便食品,来满足这些司机的需求呢?况且自己的烹饪技术还不错。

说干就干,他在自己的加油站旁卖起了炸鸡。起初,人们只是来加油时买上一两只,但随后他们发现这儿的炸鸡口味非常独特,就介绍自己的亲戚朋友来买。没过多久,他的炸鸡就火爆起来,生意出乎意料地好,收入竟超过了加油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他的炸鸡很快传遍了整个肯德基州,于是人们纷纷来到他的加油站,有的甚至不是为了加油,而专程来品尝他的炸鸡。

由于顾客剧增,加油站的地盘更本完容纳不下,他只好在马路对面买了一块地,专门投资修建了一个可容纳一百五十多人的快餐店,当然其中的主打食品还是炸鸡。然而,他的生意做得并不顺利,先是政府为了修路,拆掉了他的快餐店;接着,他被生活所迫,将炸鸡的专利卖给了别人;随后又因商标侵权,与人打了一场官司;直到88岁,他才真正拥有自己的事业。这个命运多舛的人叫做哈兰·山德士,就是肯德基的创始人。如今,他的炸鸡风靡全球,在世界上拥有一万五千多家连锁店。

原来,上帝的延迟并非拒绝,只要你认定一个目标,勇敢地走下去,早晚会迈进成功的殿堂。

靠自己打拼成功的故事篇3

第一眼看到孟非,你一定觉得他很普通——他穿最平常的衣服,剃着光头,跟大家一起挤公交车。

可是如果你真把他当成平头百姓,那就大错了!他是南京人最喜爱的新闻主持人;中央电视台要他,他敢说“不”;他还作为全国地方台的主持人唯一入选20xx年“中国最新锐十大主持人”……他俨然就是南京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

不过如果我告诉你,这位主持人只是名高中生;他曾经打过5年工,在流水线上作业时,他的双手甚至差点被机器卷走,你相信吗?

在众人瞩目的孟非传奇的背后,是一个坚强的人不断超越自我的奋斗打拼故事!

梦破,落榜生四处打工

1971年,孟非出生于重庆市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他的父母忠厚实在,对儿子寄予了莫大的期望。12岁时,由于父亲工作调动,孟非一家迁居南京。此后,孟非先后在南京市第三中学和南京市第一中学和南京市第七中学(现南航附中)读完了初中和高中,但成绩很不理想。1990年高考,他的语文成绩仅次于江苏省文科状元,可数理化三科总成绩却不足100分,落榜是意料之中的事。孟非想插班复读,但找了很多学校,人家一看他的高考成绩单,就立刻摇头拒绝。他也想过出去找工作,可一个高中生哪里有人要。在家里呆的时间一长,孟非着急了:今后怎么办呢?当时正逢南下淘金热兴起,为了寻找出路,他就和一帮同学去了深圳。

然而,深圳残酷的现实很快粉碎了他的美梦。一连十多天,孟非和同伴马不停蹄地到处奔走,但一无所获。眼看带的钱没了,孟非只好从小招待所搬出来跟一大群人挤在一间破烂不堪的简易房里。在那里,他一遍遍翻阅着从街边捡来的旧报纸,寻找着招工信息;然后一次次去“见工”……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孟非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一个月后,他终于谋到了一份搬运工的差事。

那种搬运工是临时的,哪里有活干去哪里。不仅累,报酬也少,而且时常还得忍受工头的责难与训斥。一个星期后,孟非终于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真的做一辈子搬运工吗?他前所未有地怀念起学校生活来。

搬运工只干了一个月,孟非便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南京。在回程的火车上,他安慰自己,从头做起,一切都不太晚!印刷小工差点儿手残废

为了养活自己,一回到南京,孟非就朝人才市场跑。不久,他辗转听说南京一家报纸的印刷厂招工人,立刻跑去报了名——当印刷小工虽然薪水不高,但可以免费看报纸,已经逐步务实的孟非看重的就是这个。1991年12月,孟非成了一名印刷小工。

当印刷工人也不容易。孟非所在的那家印刷厂的印报量为每周400万份,机器需要从周二到周四不断工作,而真正操纵印刷机的,只有他和另外三名小工。孟非从周二早上8点钟上班,一直到周四晚下班,平均每分钟要从机器上取下1112张报纸。在不分昼夜的连续3天工作时间里,每10个小时,他才能休息一次,时间仅为1个小时。这样的工作跟打仗没什么区别,而且要是手脚稍微慢一点,在规定的时间完不成流水线作业,就会影响下一个环节,会受到班组长的一顿大骂。

第一个月忙下来,孟非拿到了仅为23元的工资,但是他仍然禁不住激动地泪流满面,不容易啊!

不干活时,孟非就抓紧时间学习。他在日记本中写道:“我不能一辈子呆在这个地方,想换好工作,就得有知识。”

孟非选择了成人高考。再拿起书本,他感到无比的亲切,工作强度越大,求学的欲望就越强烈。1992年9月,孟非报名进入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函授班。函授班针对社会在职人员招生,周六、周日上课。孟非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无论再累再忙,他都会按时听课。

一边打工一边上课,孟非的生活节奏猛然加快,休息时间更是少得可怜,他没有星期天,更没有节假日,边打工边读书仅仅2个月,他的体重就减轻了将近8公斤!

但孟非从不叫累,他憋足了劲要把失去的一切找回来!为了学习,他尽量压缩睡觉时间,一有空就多看书。实在熬不住了,就把头浸在冷水里泡一泡……他每天都对自己说:这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啊!

但是幸运之神并没有降临到这个勤奋得不要命的小伙子头上。1992年下半年的一天,孟非实在太累了,他一不留神,取报纸的时候手竟被机器卷压进去了!全厂一时惊慌,立刻停止了工作。

后来因为抢救及时,他的手总算保住了,但是这件事却引起印刷厂领导的极度不满——这次工伤事故是建厂以来最大的一起事故,印刷车间的领导们因此受到上级批评,因而迁怒于孟非。1993年过新年前,孟非就被印刷厂骂了一顿,然后自己辞职了。

孟非抑郁地走在南京街头,欲哭无泪……

电视台里的一名临时工

为了生活,他开始不间断地打些短工:送水、拉广告、做保安……后来听一个朋友说开家超市挺挣钱的,孟非就到处借钱,开起了小型超市。但由于对这一领域并不熟悉,小超市最终还是于1994年初被迫关门。血本无归的孟非心情沮丧,他觉得仿佛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该怎么办呢?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自救?倔强的孟非选择了后者。他又一次开始到处寻找招工信息,他相信,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天地!

1994年2月,孟非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江苏电视台文艺部体育组要一名接待员。孟非眼前一亮,自从在报社的印刷厂工作之后,他一直对媒体心向往之。虽然他知道,这接待员的工作最多只是端茶倒水,接接电话……可还是去报了名。这一次,孟非打工的经历帮了他,身体强壮能吃苦的他很快被录用了,从此成了电视台里的一名临时工。

这一干就是一年多,他仍然做着可有可无的工作,是200多名临时工中最不引人注目的一员。渐渐地,已经24岁的孟非对眼前的工作又产生了困惑,他忧心如焚:难道我这辈子只能端茶倒水吗?我要做一名记者。

1994年7月,孟非通过两年的函授班学习,拿到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文凭,此时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为什么只能打杂?我也要做一名记者!

有了目标,孟非的生活里仿佛洒满了阳光,他每天早早来到台里,利用帮记者们打扫卫生的机会熟悉记者的工作流程。如果一些老记者出去采访时需要带一个扛摄像机的,孟非总是争先恐后地去干——为这个,他多次被别的临时工骂成“傻冒”!但是只要一出去,他都多少有些收获,或者学会些采访技巧,或者熟悉摄像机的操作。

在这一过程中,孟非的日记里多了些内容:记载自己每天学到的东西。为了更快地接近记者这个群体,孟非还开始了“感情”,他跟前跟后,帮记者和编辑们端茶倒水,打扫卫生……时间一长,不少记者跟孟非都热乎了,孟非扛摄像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渐渐地,有些小新闻,老记者看不上眼的,就开始交给孟非,做好后加上老记者的名字就成了。每次有这样的事情,孟非总是非常高兴,当成头等大事来做。

这样积少成多,孟非的名字在电视上出现的次数渐渐多了。后来,领导便格外开恩,让他干好自己的事情后,可以出去跑新闻。得到这个通知的时候,孟非喜出望外——他太珍惜这个临时记者的机会了。

从此,他每天都要透支体力拼命赶做节目,通宵熬夜更是常事。但看到自己拍出来的片子,全部是自己剪辑、自己写稿,甚至于自己配音的时候,他的心情就像秋日的蓝天一样明朗极了!渐渐地,有一些比较大的题材领导也开始交给他做了。

终于转成了正式的记者

1996年8月,孟非作为总摄影参与拍摄了26集专题片《飞向亚特兰大》。该电视片在全国长篇电视专题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而孟非的敬业精神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这一次,孟非终于堂堂正正地甩掉了打杂的帽子,转成了正式的记者。这个男人哭了……他在日记中对自己说:“苦难中积聚的力量正一步步地把我引向成功!”

接下来,孟非的事业一帆风顺。1995年,江苏电视台为了抢占先机,组建了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筹备了一档10分钟的深度报道栏目《都市传真》。孟非进入该组后,正式开始了跑社会新闻的历程。由于文字功底深厚,他在做记者的同时也做起了编辑工作,他的工资则提高到1000多元。

意外的是, 1998年春节过后,由于长期劳累,孟非的头发开始大把大把地往下掉,有时候拔一下,就可以掉下一小撮。当年夏天,孟非索性剃成了光头,还别说,这光头配着他的笑脸,显得既聪明又精神。从此这光头一直陪着他到现在。

感谢苦难,南京人爱上光头主持人

孟非一直都是个倔强的人,每走一条路,他都不轻言放弃。要么走到无路可走,要么就走到最好。从1998年开始,他先后换了不少岗位,还做过一档不成熟的谈话节目的编导……这些,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20xx年1月,江苏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决定改《南京新闻》为新闻直播节目,起名为《南京零距离》,时间为一个小时,宗旨是“为平民百姓服务”。

南京零距离主持人孟非一切准备就绪,主持人的选择就摆到了台面上——是沿用原来庄重型的主持人还是重新选择主持人?台领导在这个问题上举棋不定。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打破资历、学历限制,在全社会进行公开竞选。

孟非用他这么多年来的经验分析了自己的优劣:平民节目,当然要求主持人有平民特色;不一定长得帅,关键是要有底层生活的阅历,说百姓关心的话题……而这方面,放眼全台,有谁比自己更有资格?他敏锐地感觉到:机会来了!这将是他从幕后转向台前的一个机会。可是,自己的普通话能过关吗……孟非只犹豫了一分钟就做出了决定:普通话可以学习模仿,那些苦难的经历却是他难得的宝贵财富,是模仿不来的。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孟非搏对了!

那天,孟非用诙谐的语调平静地讲述了自己多次打工的艰难经历,尤其是关于打工者的生命尊严与价值的问题。他胸有成竹地提出了自己做“平民化主持人”的崭新设想,并表示会尽量弥补自己的不足。

孟非的一席话抓住了台领导的意图,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孟非的气质与这档节目非常适宜!

可是孟非到底适合不适合做主持人?他的光头能播新闻节目吗?在此之前,主持人都是些俊男靓女,突然间冒出这样一个人来会不会让观众吓一跳呢?主考官们议论纷纷。最后,台长发话了:“行不行,要观众说了算。先试试,不行再换人!”

“无知者无畏!”第一次上电视,孟非是穿着最平常的衣服去演播室的。作为一档新闻直播节目,60分钟的时间里,他手上只有一张新闻串联单,所播内容都是三个小时之内发生的事情。更别说提示器了,没有!

这么多新闻怎么串起来呢?孟非思考再三,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放松了心情,采取一种谁都想不到的方式播起了新闻:他即兴发挥,像拉家常一样把平时的思考和经历变成幽默、精到的即兴评点,就成了串连词。台领导和同事们看得心里七上八下:这能行吗?

谁也没料到,《南京零距离》由于定位准确,第一期就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简直是电视台有史以来最壮观的一夜,摄制组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观众纷纷感叹从未见过这么有个性的主持人。

孟非走向了人生的高峰

机遇常常降临到有准备的人身上。善于把握机遇的孟非从此走向了人生的高峰。

由于关注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没过多久,《南京零距离》收视率就一路飙升,从选稿到播报内容,孟非开始全权负责。他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新闻主持人”的概念,成功地塑造了另一类平民化的新闻主持模式。20xx年7月一个月,《南京零距离》的平均收视率就高达8.3%,最高收视率甚至达到惊人的17.7%,超过了同时播放的央视的《新闻联播》,创造了收视率的奇迹。20xx年一年,《南京零距离》的广告收入高达5000万元,孟非成为《南京零距离》不可替代的核心人物,不少观众亲切地把孟非称为“城市平民的代言人”。

由于常常针砭时弊,揭发丑恶,孟非也遭到恐吓,可是他不在乎。他保持着多年来的作息习惯:上班乘公共汽车;平时自己亲自上街买菜;不时还找人拉拉家常……这些,后来都成了他的台词和思想的来源。

收起全文   
热门专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延伸阅读

最近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