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还在漫无目的地活着

10-23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范亚飞 阅读:209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年轻人告别校园需要花费22-25年。我们的一生大概花费1/4的时间学习人类自有文明史以来累计下来的所谓知识。接下来20到30年大部分人用前1/4生命学到的知识谋生。然后就是等待不知道何时离开这个世界。

人大约是这个星球上唯一能明确意识到自己最后归宿的物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会对自己短暂的一生做一个至少自己认为有意义的计划。相反,据我所知,至少在中国,漫无目的地活着是一种常态。当然,我们不排除漫无目的也是一种目的。

我不到5岁的儿子偶尔会突然问我:“爸爸,人是不是都会死?”“爸爸我们人是从哪里来的?”孩子们天生就是哲学家,问一些可能我们和未来的他们永远也无法回答的问题。可是,通常情况下,一进入学校,5岁孩子都会问的一些问题很快被其他问题取代。起跑线、分数、才艺、第一名、奖状、名校、金钱、成功……

小学争得第一是为了读最好的初中,初中争得第一是为了读最好的高中,高中争得第一是为了上最好的大学,大学争第一是为了毕业获得最好的工作,获得最好的工作是为了生活得最好,生活得最好是为了拥有良好的感觉——特别是与别人比较时。

你于是反驳我,谁说我们活得漫无目的,我们目的明确。永争第一确实算是目标明确,不过我要反问一句:你快乐吗?肯定有人快乐,也肯定有人不爽。你于是再次咄咄逼人地反问我,那么你倒是说说如何有目的地活着,朕愿闻其详。我当然无法定义什么叫有目的地活着。但我至少私下认为以下活着大约、可能是一种浪费:照本宣科、毫无创造力地度过自己的小学、初中、高中;以打游戏打发掉自己最好的大学时光;以嫉妒和痛恨别人的优秀与持续不断的努力浪费掉自己的青年岁月;喊着老子当年是某某大人物的朋友度过自己落寂的中年;以悔恨和不甘最后离开这个世界。

有人说,既然知道最后的归宿都一样,那么去干这干那的意义何在?不如随遇而安。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可以,只要你开心、快乐。人生其实就是选择。问题是我们自己选择随遇而安,命运不见得给我们这个随遇而安的机会。没有一个活人生活在真空里,随遇而安至少是一种特权,因为随遇而安往往意味着你不需要跟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瓜葛。你以彼岸世界的心态生活在此岸世界,能达到这样境界的人,要么衣食无忧,要么食不果腹,衣不裹体。

无意识地、随波逐流地、得过且过地、被动地活着是我们大部分人的常态。被动地活着意味着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这般得就从孩提走过青年,飞过中年,滑到老年,然后等待死亡。你可以选择积极地活着,然后不那么遗憾地离开,你也可以选择被动地活着,然后也希望你能不那么遗憾地离开。

我选择积极地活着。我把有意义、有目的、积极地活着归结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无数人;寻师者与贵人;最后是自悟。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让你不空虚的办法也许就是不断挖掘我们内心的好奇心,并通过读书、旅行、交流、请教、思考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没有好奇心的人活着也死着。

你可能好奇地问我,什么算是读书。据我所知,所谓读书就是你初、高中偷偷放在课桌下看的东西;你大学逃课在图书馆、马桶上、手电筒下读的东西;就是你工作之后不断使自己升值而后谋求升职读的东西;就是你经济自由之后读的可以缓解你对死亡的恐惧的东西;就是你的灵魂告诉你需要读的那些东西。

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的那些所谓知识当然与读书的本义相距甚远。考试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大量的标准化生产线需要大量标准化的工人,于是教育很自然地沦为了技能培训。

这并不是说培训比教育低级多少。工业和商业的兴盛至少提高了很多人的生活水平与物质条件。我所慨叹的是,很多人在衣食无忧之后开始变成行尸走肉。从条件不好到好,一部分人能保持好的心态,懂得珍惜;还有一部分人会变本加厉,把童年的创伤变成掠夺的借口,最后自己把自己毁掉。越是富裕年代出生的小孩越容易觉得一切好像理所当然。

一个富二代家的孩子觉得每个家庭都是有车的,每个家庭都有花不完的钱,当发现不是这样的时候,健康的孩子会生出悲悯,不健康的孩子会生出鄙视、优越感和不解。人的健康并不仅仅是肉体的健康,更是心灵的健康。肉体的健康靠锻炼,心灵的健康首先靠读书。因为读书给你一个能与过去所有伟大或者龌龊灵魂交流的机会。活着的意义之一就是你竟然可以和几千年前的人交流,尽管是单向的交流,这还不足够激起你对生命的好奇么?

除了读书我们还要阅人。很多大学生问我大学到底应该如何度过?我说至少每年读100本书,交很多朋友,参加一个社团,假期尽量融入社会,并且最重要的是不要急着成功。你所熟知的这个社会的成功,你看到的大部分只是事情的表象。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靠着概率走的狗屎运。我从一个农村孩子奋斗到自费出国留学,拼到在一家美国上市公司的高管,从大学算起整整用了10年。

我当然并不是说我自己已经成功。第一我自己对成功的定义可能和大众不太一样;第二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成功的定义;第三每个年龄段对成功的定义也不一样;第四你所处的社会阶层不一样你对成功的定义也会不一样。所以,你看如果谁说自己成功了,那他真的有可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欲望是一个悖论。好的方面是他驱使你不断追求还没有得到的东西,这个追求的过程也许就是活着的意义。同时坏的方面是,他也很有可能让你误入歧途,自毁前程。我们因此要做欲望的主人,而不是他的奴隶。应该说这10年,我一直是过着一种规划的生活。曾经有朋友问我,你在工作上的安排是不是背后有高人指点。我没有回答。

孩子们,人生没有意外,你今天做的事情是为三年甚至更长的未来做准备。如果你现在天天早睡早起养成优秀的生活习惯,你未来工作的时候可能也会把这种优秀带入到你的工作中。相反如果你天天在中国过着美国的时间,那么这种不优秀的习惯可能同样会带入你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你毫不在意地在透支自己的阳寿——仿佛你的生命属于别人。过有意义的生活除了读书、阅人之外还需要好老师或者贵人为我们在适当的时候指点迷津。即使是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天才如果没有柏拉图,也许他就不是亚里士多德。如果我们人生当中能遇到几个好老师的确会胜读10年书。

我自己很庆幸遇到了不少好老师。首先是我的母亲,她遗传给了我对世界永远充满好奇心的基因;第二个是我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她用温和和善良把一个倒数第一名的小男孩改变成一个正数第一名的小男孩;第三个是俞敏洪、王强老师,虽然我没有真正意义上听过他们的课,可是他们读书成癖的习惯深深影响了我;第四个是我英国的导师,他彻底定型了一个30多岁男人的三观——在没有使用任何说教的前提下。他启发会了我对这个世界上任何东西都要批判但不批评。批判是建设性的破坏,批评是吹毛求疵的、毫无建设性的、自我炫耀的、无知而不自知的、非理性的刻意攻击。要对所有声称的真理保持怀疑。他经常看着我的论文,皱着眉头问我,Who said this? Who told you he/she is right? What is his/her argument? What is his/her evidence? 从此我的文章里再也没有出现过诸如绝对、完全、一直、绝不等等这样的非黑即白的字眼。走向智慧的第一步是:承认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太确定意味着你很容易走极端。

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悟。“悟”翻译成英文是self-reflection。读书你不自己悟最后的结果就是死记硬背;阅人你不自己悟人性的本质,认识再多的人也许都没有太大意义;遇到一个好老师,你自己不悟,最后你恐怕也不会有太多成长。所以不妨听听我的建议: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悟。

收起全文   
所属专题:热门专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延伸阅读

最近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