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才是你人生开挂的秘籍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1
生活中我们如果无法改变风向,可以调整风帆;无法左右天气,可以调整心情;事情若无法改变,那就去改变观念。
只有学会对常规说“不”,我们才能去做真正特别的事情。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生活中甄别并作出“最优选择”,而不是“满意选择”呢?
这就源自于每个人内心的标准,一个人标准的高低决定了你作出选择的层次。
《精进》一书中举了一个萨尔曼的事例,他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又在哈佛读MBA,毕业后在一家金融公司做高级分析师,在很多人眼里,他是妥妥的人生赢家,学业事业双丰收,可是在业余时间,他却发现自己更擅长做老师,他独特的教学方法可以让那些不适应课堂教学和成绩落后的学生后来者居上,这个发现让他探索到他人生中更多可能,于是一发不可收拾,他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开始上传视频教学课程,并且全部免费发布。
当这项工作越来越占用时间,一度发展到他必须要在工作和业余之间做出选择时,常理上,我们大部分人可能会选择继续在原公司任职,安稳体面,又衣食无忧,可是萨尔曼却选择了后者,因为对他来说,他觉得后者更具有意义和价值。经历过艰难、窘迫、困境之后,他所创办的“可汗学院“”倡导的“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引发了全球教育界的反思和变革。
可见,满意选择让人平庸,而最优选择却让人出众,甚至对社会产生特殊意义。
2
《一代宗师》对格局有很好的诠释,即“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
这个网络发达,屏读时代的到来,让格局这个词,出现在我们眼底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教育孩子,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所以家长格局要高;
职场竞争中,有人说,不与小人一般见识,要“宰相肚里能撑船”;
社会关系里,有人说,吃亏是福,心胸不可狭隘,不与他人斤斤计较,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
那么,究竟何为格局?
采铜在《精进》一书中把格局分为了四种:
第一种为零度格局,即盲众。
这种格局的人往往无目标或者以追逐当下潮流为生活准则;
眼界停留在流行文化以及身边亲友的观点上;
奉行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信念,容易盲从,生活中我们常说的谚语“墙头草,风往哪吹往哪倒”,说的就是这种格局的人。
第二种为一度格局,即逐利者,也就是《一代宗师》里的所谓“看自己”。
这种格局的人往往是利己主义者,生活中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眼界停留在与逐利相关联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很多人会有比较完善的常识体系,对利益机会比较敏感 ;
信念上,他们笃信丛林法则,认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笃信能力越强,利益越大。
第三种为二度格局,即理念之人,也就是《一代宗师》里的“看天地”。
这种格局的人,他们毕生的行动就是追求和捍卫真理;
比一般人有更高的眼界,对某个甚至多个知识领域有非常深入、系统的钻研,并能提出极具创造性的观点;
追寻人生价值和真理,是他们的毕生信念。
第四种为三度格局,即至善之人,也就是《一代宗师》里的“看众生”。
这种格局的人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的福祉为目标;
眼界很高,对他人有很强的同理心,有理念人的共性,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更深刻认识;
他们的信念是努力改善世界,减少世界的苦难和不公,其中不乏一些人有坚定的宗教信仰。
反观一下自己,你处于什么格局?
纵观我们身边的人,多的是零度格局和一度格局的人,而二度和三度格局的人则少之又少。
假如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容器,你能装多少“水”?
有的人可以盛得下侮辱、批评、攻击、成败得失,内心犹如一个大湖,给把火可以瞬间浇灭,给包盐可以瞬间稀释,试问自己,我能做得到吗?
所以,看一个人是否成功,不是看他赢了多少人,要看他成就了多少人,看一个人的结局,就要看他有多大格局。
3
当我们明白了自己的格局所在,就对自己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如果把格局比喻成一个阶梯,那么,只有在自己现有格局的基础上,不断的向上攀爬,才能看到更大更广的世界。
拿出一些勇气,做一些没有做过的尝试,打破那些贴在自己身上的身份和标签,为自己设定一个更高的目标,才能在面对各种选择时,游刃有余,择出最优的那一个。
面对选择,我们要考虑的是,
我要做什么,而不是我应该做什么;
我擅长做什么,而不是只能做什么;
我未来是谁,还能是谁,而不是我现在是谁,只能是谁。
社会的变化,文化的更新,时代的更迭,都像滚滚不停的江水,奔流不息,任何人都不可阻挡,唯有不断打磨自己的属性,锻造出更加全面和独特的自己,才能不被滔滔的洪流所吞噬。
当我们陷入人生的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因素,还有我们过往经历中的种种习惯和思维模式,找出我们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对其修改、校正、才能让自己的思维重新处于活跃状态,为自己找出更多选项,并进行尝试。
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青春期的孩子逃学,职场中员工的频繁跳槽,之所以逃,都是因为遇到了潜意识的隐含假设,就是,假如,我离开这个地方,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我就会有一个新的开始,我就能开创新的局面;
而事实真的如此吗?看看我们身边的事例,就知道了。
一个频繁逃学的孩子,到了另一所学校,依然还是学不下去;
一个频繁跳槽的员工,到了另外的公司,依然还是会有新的问题。
深究起来,就是他们都陷在了“无路可走”的假象当中,只把原因锁定在客观外界,而没有对自己做更深层面的认知,所以,对于他们来说,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离开,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在这不行,到哪你都不行”。
一生就这样蹉跎着,庸碌而过。
而唯有改变,不断的修正自己、重塑自己,让自己在被修剪之后,能发出新芽来,你才能变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金子。
4
人生多变,它就像一个故事,有冲突,有转折,有高潮,有暗流,也有伏笔,而要成为一个赢家,需要的不仅仅只是盲目的努力,还要依托于方向的选择。
采铜对人的外职业生涯和内职业生涯做了深度的剖析,
内职业生涯,是一个人内在的兴趣、禀赋、动机和能力,它往往具有连续发展性,绵延与人的一生当中。
外职业生涯,是人的职位、社会角色,往往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更容易发生变化和转折。
就比如,我们小时候,家长说,好好读书,以后就能吃上国家的“公粮”,而不必像父母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一辈子,可没过几年,公粮就不吃香了;
再比如,前些年,大家都拼了命的想要找一份体制内的安稳工作,可是没几年,就开始流行下海经商了;
又比如,当实体店还在创下一个又一个销售新高时,电子商务早已经异军突起,如同一只隐藏在暗处的鲨鱼,在你猝不及防时,给你精准而致命的一击。
就像那个中兴程序员的跳楼事件,仅仅只是因为被裁员,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外界的因素都足以成为压垮我们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时代在更迭,社会在进步,没有一成不变的环境,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职业,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停留在外职业生涯的选择上,所以容易患得患失,不愿做出新的尝试,而其实,真正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一定是隐藏在你内心的不会改变的东西。
所以这样说来,内职业生涯的选择要远远优于外职业生涯的选择。
5
当选择不再是问题时,剩下的就是行动了。
有人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过去不可回溯,“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世人皆以为,天时地利人和,做任何事只有把握住时机,才能出奇制胜。
可是,当时机没到时,就仅仅只是观望吗?当机会来临时,你能辨别的出吗?即使你辩得出来,那么你能及时抓住机遇吗?答案都是未知的。
所有的等待都有成本,与其把希望寄托在未知的时机上,不如现在就开始去做。
拖延症患者的共性就是,用各种各样的借口去掩盖自己的懒惰、恐惧和侥幸心理,为自己设立出重重无形的阻碍,当这种心理上的阻碍远远超过了行动本身的难度时,便形成了拖延惯性。
一件无论看上去多么复杂的事,只要开始着手去做,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记得有一次老师给女儿布置了一篇作文,孩子从放学回家就开始犯难,觉得没办法开始,一直拖到临睡前,看着钟表一点一点的指向十点,自己在那开始暗发脾气。摔笔,跺脚,扔橡皮,又不断的将摔断的铅笔重新削尖。
我面对她积聚了一晚的情绪,强压着心中的怒火,一方面觉得是她自己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平时让她看看同步作文,根本不屑一顾),一方面又觉得要帮助她完成这项任务,任何抱怨或者强压都将于事无补。
于是找出几篇同题材的作文,和孩子一起分析了它的结构,如何开篇,如何结尾,如何修辞,描述,当这样一个结构,清晰的呈现在她面前时,她在半个钟头内完成了看起来足以要她命的300字作文。
所以,当拖延目标时,我们自己才是行动最大的敌人。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闭上眼睛做再美的梦,都不如睁开眼的一点行动,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努力,都将化为你成功路上的一块块基石,即便崎岖,高低不平,也终将是铺就一条通向罗马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