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应该怀有一颗仁慈之心

01-26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罗文博 阅读:1306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所谓仁慈其意就是:怀抱仁义,宽宏对仁,与人和睦,怀他人之心。所以仁慈,也就是说:不忍心伤害别人,与人和睦相处,并且怀有理解他人之心,即善者也。

仁慈来源于高尚的道德,是智者心灵深处的一种沟通,是仁者内心世界的支点。“仁慈”在中国自古有之,在民间早有流传,也被众多的“慈善家”们所接受和效仿。单从早期的这些“仁慈”行为来看,虽然带有一定程度的迷信色彩:但从客观意义上看,“仁慈者”所求得的,实际就是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平衡,并非刻意求取什么“好心”助人必有“好报”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仁慈就是一种无私的表现。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包括儒家文化中的宗教观念,它的价值取向是指向现实人生的。人生怀有一颗仁慈之心,就会拥有一种宽广的胸怀。仁慈不是一种愿望,而是一种能力,一种能洞察的能力。做人应该怀有一颗仁慈之心,以善良、宽厚为标准来行为处世,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越来越文明。生活在其中的人,才能感觉到幸福

那么,做人应该拥有一颗仁慈之心的内涵有那些呢?个人理解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

仁慈之心是一种人生修养。“上善若水”。此句出自《老子》(又名《道德经》)第八章。“上善”乃修养最高之意。“上善若水”,顾名思义,就是修养最高的人就像水一样的意思。其旨在于启示人们要做像水一样有修养的人。对于人生修养与道德教育的研究,很有必要深入到宗教文化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其成败,使宗教文化的中积极有益的文化成分,服务于新时期的道德文明建设。《古人曾提倡“淡泊明志”、“以恬养性”。人生修养应追求的一种境界人的心态平和了待人处事显得高雅、谦逊、诚实、礼貌、有气质。平和心态是一种人生修养,一种人生境界。平和的心态即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态度,又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平和的人,眼界极高,表面平凡,实则内聚,心中有坚石般的意志,胸中有经世济邦之策。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顺心,或是烦恼事情,或是不如意。那请用一颗平和心态来面对吧,平和的心态会让我们心情轻松。宽厚仁慈,真诚纯朴,修身怡心,当今社会面临太多的竞争和选择,很多人觉得不快乐,如何求得内心的安宁,养护自己的心灵是关键。

仁慈之心是一种最高境界。容人之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必改,善莫大焉”。容人之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的短处是客观存在的。容不得别人的短处,势必难以相处、共事。人性的开端其实与哲学的开端是一致的,都包含一种或善或恶,或崇高或卑微的意识,它就像人的脊背,承载着谦恭、忠诚、高洁、无畏、宁静和平和等诸多品质。人性的浮沉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位置,一种高贵、自尊、温和、具有爱意等人性的丢失,无论如何也是对人而言的一种灾难。一个有高尚德行的人应该是能关心到众人的苦乐,关心到整个世界的。至于一个有卑劣恶行的人,除了自利之外是什么都不想的。

仁慈之心是一种宽宏大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待人处世宽容、礼让,对别人的优点虚心学习,学人之长;对别人的缺点正确看待,容人之短;对别人的不妥之言不计较,容得下话;对别人的错误不记旧账,容得下过……特别是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能忍得了一时之辱,不意气用事,不争一时之长短。这样,既不伤人,也不会使自己受到伤害。宽容别人,也就是宽容自己;不苛求别人,也就是不苛求自己。一个人只有心胸豁达,气度超然,宽容别人,才能为自己的成功铺就一条宽阔的道路。“有容德乃大”。宽容是做人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一种风度、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聪明、一种智慧。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需要具有一种宽广的胸襟和一种无的勇气,也可能是一种超然的智慧和一种劝人的艺术。

仁慈之心是一种胸怀坦荡。坦荡是一种豁达,坦荡人的心灵就像一汪碧泉,清澈见底,容不得半点污悔和虚伪。坦荡的胸怀就是敞开胸怀容载万物。包括参天的大树,矮小灌木丛,乃至毒草,无所不容,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坦荡的胸怀,坦荡的人生,是一种容纳与包容。拥有博大的胸怀、容人的气度,作为普通人能够广泛赢得友谊、信任和支持。《汉书》上就说过刘邦“常有大度”,其帐下聚集了张良、韩信、萧何等一批精英,帮其打败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宽宏大量能够感化他人,能够升华人格。宽宏的度量是一个人素质和水平的综合反映,是立身处世不可或缺的力量。

仁慈之心是一种行为处世。处世待人最重要的一个字是“诚”。古人所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至理名言。活着就要真诚。真诚是向世人敞开的心扉,是高尚者心底坚贞不移的节操,体现的是一种道德素养和气节修炼。处世的基石是为人待人处世一个可贵的品质是与人为善。谈到处世之道,有人首先会问:处世有什么高明之法?处世的基石是为人。如果说处世有高明之法的话,那就是为人中的高尚品格。当然,处世交往中也要讲究方法,讲究艺术,但方法只是工具,品格却可以发光。锤炼自己高尚的人格形象,是处世交往中的万能利器。

那么,做人应该拥有一颗仁慈之心怎样去践行呢?个人理解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

怀有一颗仁慈之心的人,应该要换位思考。人际关系从来都是相互的、双向的。生活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感情、精神、物质上的真诚付出、互惠互利,以及行为上的互相帮助,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交往深度、交往牢度将无从保证。而要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最佳的路径选择就是“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源于“和谐思维”的模式,以承认个体间的平等为基础,以承认社会价值的多元性以及人们追求的多元性为前提;当遇到矛盾、问题时,总倾向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注重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注重心理换位,以此做到感同身受,心灵沟通,达到相互理解,解疑释惑,消除隔阂,增进团结和友谊的目的。欣赏他人,实是一种真本相,一种高境界。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不是胸怀宽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是否欣赏他人,又是如何欣赏别人。一个人如果视同道是冤家,看他人一无是处,“他是伤疤我是花”,最终自己也将难有大的作为。只有学会欣赏别人,才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雨细鱼儿出,风轻燕子斜”般和谐的人际环境。欣赏是一种理解的延伸,是一种知性的壮美,是一种无穷的力量。在这一点上,先哲培根的话最是经典:“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重山荒芜”。

怀有一颗仁慈之心的人,应该要豁达大度。人生在世,总会有许多风雨坎坷,怎样才能活的快乐、活的潇洒,怎样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在现实当中实际面临的一个问题。其实,每一个人都很明白:只要在现实生活当中豁达些、宽容些,用一种宽容的习惯去消除隔膜,容忍别人,退让别人,做到知人善用以退代进,那么,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海阔天空了。人这一生如果要是整天活在被名利缠绕的现实之中的话,那就谈不上有宽容豁达了。宽容豁达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超然洒脱的态度,也是人类个性最高的境界之一,更是一种“德”。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注重“德”,一个人有“德”才会服人,有才无德的人也许可逞一时之势,却不能把握历史的方向,最终还是会被历史所淘汰。正因为正是本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这种“德”而行,多少中华名士用他们身上的美德征服了世人,用他们宽容豁达征服了世界。因此,宽容豁达也是一个群体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大法宝,做一个胸怀大度的人,用自己一生之中的宽容豁达来开创美好人生。

怀有一颗仁慈之心的人,应该要心胸宽广。历史上凡是成就了一番大业者,多是心地坦荡、襟怀坦白之人。古往今来,人类不可能离群索居,每天都得接触各式各样的人、事、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待人处世宽容、礼让,宽容是理解和尊重的体现,代表着关心,蕴涵着信任,潜藏着激励。宽容需要气度,气度来之于人的涵养。人有多大的胸襟,就会有多大的快乐。宽容是做人的需要,是处世的需要。学会宽容,将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永远充实。我国素以宽容为美德,故有“将相头顶堪走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之美言。一个人只有心胸豁达,气度超然,宽容别人,才能为自己的成功铺就一条宽阔的道路。做人宽容,可促使自己心态平衡、身心健康。

怀有一颗仁慈之心的人,应该要高尚气节。高尚气节是人生有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一个人欣赏别人的能力,体现其综合素质。在人的一生中,欣赏角度随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断改造而完善。渴望被欣赏是人之共性,欣赏别人,不仅能给人以快乐、鼓励,而且还能培养自己海纳百川的胸襟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欣赏,是生活的兴奋剂,是情感的润滑剂,是工作的催化剂,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环节。智者往往是在欣赏别人的同时把自己投入到铸就辉煌的熔炉中。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始终保持高尚的气节和情操。

怀有一颗仁慈之心的人,应该要积德施善。积善可以得福,积德可以增寿。“行善积德”的传统哲理,在民间早有流传,也被众多的“慈善家”们所接受和效仿。单从早期的这些“慈善”行为来看,虽然带有一定程度的迷信色彩:“行善”是为了“积德”。要牢记老祖宗“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的叮嘱,并深思之,体会之,践行之,使善良成为一种永恒的心态,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境界。一个人“心中有光”,有一颗仁慈、宽容、博爱之心,有一份热诚、坦荡、无私之情。善良源于高尚的道德,是智者心灵深处的一种沟通,是仁者内心世界里一片广阔的视野。有了善良这一宝贵情操,行动就有了指南,人生杠杆就有了支点。

收起全文   
热门专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延伸阅读

最近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