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阶段中,每个人都该有的三次成长

04-03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周丽瑗 阅读:878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小时候总想着长大,长大后却发现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烦恼

一直在追逐事业,根本没把恋爱当回事,转眼就把自己的大事给拉下了;

30多岁了还和父母住在一起,城市生活压力大,但被他们管头管脚压力更大;

与女朋友冲破了恋爱的重重考验,进入了婚姻,却发现婚姻果然是地狱,早知道这样还是独身好;

婚后种种矛盾,我们各自告诉了双方父母,他们义不返顾的跳进来指导工作,等我们俩都和好如初了,两家老人却一直在互相生气

我控制不住对着调皮的儿子大喊大叫,突然有一刹那,我发觉自己像极了让我讨厌的妈妈,这么多年,我都想摆脱她对自己的影响,可我还是失败了,对自己失望极了;

我辛苦持家这么多年,却发现自己的先生毫无征兆的出轨了,当时心碎至极,眼前浮现出妈妈当年知道爸爸背判她时向我哭诉的场景。

好像我们的婚恋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尖锐过,想想我们的父母和祖父母,他们的物质条件真的并不如我们,但却没有我们现在遇到这么多麻烦,真的是因为物质条件越好、生活水平越高,人们的选择越多反而越挑剔了吗?

并没有这么简单。

1.

亲密关系的本质在于个人成长

最近国内一份年度心理学报告显示:“亲密关系的本质在于个人成长,而我们现阶段的个人成长水平明显落后发达国家8年。”

那这8年是如何拉下的呢?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将我们的心理发展的过程,分成了8个阶段,每个阶段,我们都有一个需要解决的挑战。

总的来说,12-18岁,18-25岁,25-35岁,我们的主要挑战是个人成长、建立亲密关系和经营家庭关系。

那对比一下这三个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和“实际困扰问题”之间的差异,我们发现:

(图片及分析来简单心理与北京大学联合发布的《2016年心理健康认知度报告》)

在12-18岁我们应该用来完成“自我认同”也就是“个人成长”的任务,但却被大多数的情绪问题和学习压力困住了,以至于以后的每个人生阶段都需要花时间在“个人成长”这个任务上。

同时,在18-25岁,我们应该主要学习“亲密关系”的课题,由于上阶段“个人成长”的任务延误,这样只能花一小部分精力在“亲密关系”这个议题上,从而让“亲密关系”的议题也耽误下来了。以此类推。

个人成长为什么滞后?

看看我们自己,结婚年龄普遍被推迟到25岁以后,受教育时间也普遍增长,更多的人选择在大学毕业后接受更高的教育,所以从青春期(12-18岁)开始的、人们对于自身角色的探索,一直持续进行了下去,而那些成人期该负起的责任和义务也就都被推迟了。

这是导致我们18-25岁仍在进行个人成长和自我探索的重要原因。

所以,在成人初显期(18-25岁)进行的自我同一性确认和个人成长可能比青春期(12-18岁)更加剧烈。

我们花时间不停的追问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学的是我喜欢的专业吗?我毕业之后能做什么?我喜欢的伴侣是什么样的?

于是,把自己耽误下来了。

亲密关系陷入困境,为什么?

亲密关系最初开始时是本能的接近,当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探索更进一步时,我们更关注确认:从恋人眼里让我们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在整个人生中,什么样的人是我真正渴望与之共度终生的?那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如何耽误下来的呢?

美国青少年通常在12-14岁开始约会,经过10多年的探索,25岁的他们明确的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愿意/不愿意与之共度终生的人是什么样。

而我们的现状是:父母、环境、教育都告诉我们不要早恋,读书时来自学业的压力也很重,还有老师和家长在一旁虎视眈眈,给我们对恋爱进行自由探索的空间很小。

通常我们进入大学才开始被“允许”正大光明的恋爱。

然而可笑的是,等我们23岁大学毕业,以前拼命阻止我们恋爱的父母亲戚,却恨不得天天把我们的简历晒到相亲角转眼就成亲。

结果我们又在跌跌撞撞中再去学习爱的能力,当然,还要凭运气,才能遇到自己喜欢也喜欢自己的人。

因此亲密关系成为我们25-45岁这二十年中最困扰我们的心理问题,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2.

错过的,最终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

这样看来,我们的成长都是受困于青春期的个人成长滞后了?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看法。

如果一个人在0-6岁时没有得到父母很好的呵护和关爱,那对于他来说,青春期就是第二次心理修复期,但如果这个时间也被耽误下来了,那我们就会将这个遗憾带入亲密关系中去补。

无论是恋爱还是婚姻,可能都会为我们之前拉下的课程买单。

这也就是为什么青春期本应解决个人成长和学习压力的问题,但却有大量的时间去处理情绪问题。

如果一个人在人生第一次成长发育阶段是安全的,而且他父母在青春期期间也给了他足够的成长空间,也就是充分允许他去尝试甚至判逆,那这个人的情绪管理在青春期就不会是主要议题,而是更多的关注于内在同一性的问题。

比如对自我和异性的认知、对家庭和社会的认知、对世界和宇宙的认知。

所以,问题再一次指向了原生家庭。

不得不说,我们这一代所面临的原生家庭问题是相当有独特性的。

因为我们父母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安全感的缺乏,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成了主要的问题。

在他们年轻时可能对这些问题影响的重要性还不能自知,就接受了结婚生子对婚姻中的问题处理只能依样学样——学着他们的父母和朋辈们,虽然他们的婚姻也困难重重,但被其他问题给掩饰了。

所以我父母的成长过程,是相当具有创伤的一代,而作为这代人创伤的买单者,就变成了我们自己。

3.

他们并不是不想给你爱,

只是给不了自己没有的东西

在我所接触的许多个案以及周围人的观察来看,成长过程中让我们这一代感觉幸福的家庭非常少。

大多数都会出现父亲在家庭角色中缺位(忙着赚钱),母亲顶起家庭生活的顶梁柱,但由于其本身安全感的缺乏,而对孩子过分控制或过分溺爱,孩子在潜意识里会对母亲又爱又恨。

如果是男孩,他可能在成人后把这份潜意识里的恨意释放到亲密关系里,而且他的人生主要模仿对像是自己的父亲,所以他也习惯于去外部世界寻找价值感;

如果是女孩,她可能在亲密关系里完全模拟妈妈的处理方式,由于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母亲都是一肩多任所以在性格和处理方式上都会相对强势,而这样的影响会被女儿完全复制(虽然女儿在成长过程中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那就在这样的强势下,她可能再一次把新组建家庭里的丈夫逼出了家门。如果他们的家庭再有孩子,那上述的剧情还会继续下演。

但我们这代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追求物质丰富了,基本上只要够勤奋,大家的生活都在差不多的水平上,对衣食的忧虑减少后,精神世界的要求就会提高。

而且社会的宽容和允许也让我们敢于去面对更多的选择,这样离婚这件事就不会像我们的父母那辈那样难以启齿,于是80后的离婚率不断攀高,近年来逐年刷新历史最高水平。

可由于近些年对心理学的普及和心灵成长的推广,越来越多人对这方面的渴求度又非常高。

我们都认识到不能这样轻易将一段婚姻结束,而且也焦虑地看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多少显现出和自己类似的问题。

于是,我们着急地寻找各种方法去解决孩子的问题,而最终沮丧的发现,孩子的问题症结还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而自己身上的问题的来源似乎已无力更改。

但是现在的你已经长大,不要再期待任何人来弥补你童年匮乏的爱,你要有能力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4.

人生阶段中,每个人都该有的三次成长

没有任何一代,像我们这一代面临的问题如此的棘手,因为如果不在我们自己身上解决,就会将问题延续下去;如果要对着源头解决,作为已步入老年的父母们又无法接受。我们只能在自己身上开刀。也就是说,问题的源头被我们找到,但必须要在我们自己身上终结。

终结的方式就是持续不断的个人成长。

01.个人心理疏理

回顾自己的人生,将从小到大的人生卡点一一列出。比如5岁时与妈妈分离了半年时间,自己感觉很痛苦,感觉妈妈不要我了;18岁离开父母去外地上学,并没有感觉到兴奋而是有被全世界遗弃的味道;28岁被分手男朋友说我太过冷漠等。或者只是回顾自己的几段恋情,是否有相似的原因和时间点分手。

02.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渠道

实现个人心理成长的渠道有很多,无论是做一对一咨询、上各种心理成长课程,还是参加个人体验工作坊,亦或是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渠道。

03.将个人成长所学在生活中的不断练习和实践

生活质量是检验成长的最好标准。经年累月,从孩子身上从伴侣身上,会让我们慢慢看到,即使伤疤依旧在,但它已然不痛,伴侣不会再对这个伤疤指指点点,孩子也不会因为爱你而给自己也弄个同样的伤疤。

真的没有多少时间可以供我们还在执著于那些物化的外在世界的虚幻里,那些关系里的苦、那些房子车子、那些孩子让我们头痛的事,都会随着我们的个人成长得到解决。成长是件痛苦的事,但却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正如丰子恺所说:“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收起全文   
热门专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延伸阅读

最近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