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当中获胜取得的快感最是低级的满足感

06-28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阅读:21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当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洞穴比喻。说有一群人,他们一辈子都被困在一个封闭的洞穴中,他们面对的就只有一面画满壁画的墙和背后燃烧的一堆柴火。当这群人的影子被投射到墙上,他们认为墙上世界是真实,是生活的全部。这时候有人站出来说你们看到的那只是影子,只是幻像!然后他把人群带出洞穴,这时刺眼的日光照射地人眼失明,于是人群再一次回到洞穴,并把那个人称之为“疯子”。

人们喜欢生活在自己的幻像当中,并讨厌那些试图打破自己固有认知的人。美团的创始人王兴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们为了逃避深度思考,愿意去做任何事。”这个深深刻在我们基因里的天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他让我们喜欢追寻,迷恋拥有。于是一些列产物应运而生:多余花不完的钱、有空置房间的房子、更快更扁的车、贴牌的服装、确定性的生活、越庞大越好人际关系以及中学生试卷上的分数……

说到这儿,我相信你已经被我绕晕了。那么请问,我们整天追求的那些所谓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我曾问过孩子一个问题:你的努力目标是什么?

孩子回答:取得优异的成绩。

我继续问:假如你现在真的就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成为了人群当中的佼佼者,那么然后呢?

孩子不理解,缓缓说道:这样的话,我就可以有更精彩的人,受到别人的尊重,实现人生理想,等等等等。

我们仔细想一下这个问题,真的是这样子的吗?假如你现在是你的班级第一,那么你会因此受到你同学或者老师的尊重吗?你现在尊重你班级的第一名吗?

恐怕不是吧,或许你会迎来别人羡慕的目光,但这个目光并不是敬仰,可能包含的更多的是渴望和嫉妒。

那什么样的人是受尊敬的人呢?其实我们生活当中比比皆是,比如袁隆平、钟南山、杨振宁、任正非、鲁迅、邓小平等等。

这些人为什么会受人尊重呢?是因为他们强?成绩优秀?有着超越常人所不能及的努力?

其实并不是,这些人的统一特点在于放弃“小我”,选择“大我”。他们的生活不再是为了追名逐利,不再是参与竞争,不再是满足于在竞争当中获胜所取得的那些快感,而更多的是关注自己在这个社会当中所贡献的价值,这一份强大的价值感是他们前进的动力。

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回到我前面问的问题: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心理学家马洛斯,把人的需求分成了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超越需求。

我们的吃喝拉撒是人类最本质最根源的需求,也就是第一个阶段的需求——生理需求。在满足了生理需求的条件上,人们会进而去追寻下一个阶段的目标——安全需求。现如今的中国,这两种底层需求其实我们都已经获得了满足。于是我们开始迈向下一个阶段的需求——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通俗来讲,就是我们渴望得到人群的认可和他人的尊重。于是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得到这一类需求的满足,比如更轻一点的体重、更高一点的身高、牌子更响一点的衣服、更贵一点的汽车、试卷上更高一些的分数……一个人越是缺乏外界的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他就越需要通过这些“外力”来制造一种自己很强大的假象,认为这样他就会博得他渴望已久的来自他人的“爱”,这种“爱”就是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尊重、理解、信任、关注……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一个场景:有些孩子在课堂上特别调皮捣蛋,经常接老师话茬,故意制造一些恶作剧,请问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是坏孩子吗?其实并不是,只是因为他在做这些恶作剧的时候,他周边的同学在笑!于是他会越来越喜欢做这些小动作,因为他终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外界对自己的关注。

再比如说,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喜欢特立独行,搞一些杀马特发型,穿着奇装异服,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淘气吗?是因为到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应该这样子吗?其实并不是,他费了这么大的劲儿去搞那一堆,就是为了他走在路上的时候别人能多看他一眼,这会因此让他得到关注。

因为他们长时间得不到外界对自己的爱,得不到同学的关注,得不到老师的喜欢,得不到家庭的认可,所以他只能用这种特殊的手段、无可奈何的手段去博得关注,获得认同,寻找那种心理上的满足——“被爱”。

那么我们前面说的这四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这些都是人的基因里面最本质,最渴望的东西。但是有一种需求叫做超越需求,他不在以个人的利益为目的,而更多的是关注对他人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这种需求就是:自我实现需求!

前面我们讲的例子,袁隆平,钟南山,任正非等等,这些人生活的动力,工作的动力,努力的动力,拼搏的动力都不是来自“小我”,而都是一个放弃“小我”选择“大我”的过程。在他们去帮助别人、去善待别人、去实现自我的过程当中,他们获得了正反馈,获得了成就感,他们乐在其中,并因此开心幸福地继续埋头做事。这一份“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会一直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的去奋斗,去拼搏,去实现精彩的人生,这种人生不是通过考试、通过在竞争当中获胜所能取得的。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面对我们当下的学习呢?是通过不断的死记硬背?不断的刷题吗?不断的衡量自己的考试分数?不断的上课、补课?

当然不应该是这样,一个孩子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也就是前四种自我需求),而是应该知道知识本身的价值和力量,利用知识和文化的工具去实现自我超越,去成为一个在家庭中、朋友中、团队中、社会中乃至整个人类中具有价值的人。

你应该去享受知识本身的美好、感受学习本身的快乐,而不是一味的通过那些外力和自我洗脑来跟学习死磕。

为什么知识是美好的呢?他当然是美好的!你看那勾股定理它精炼简洁,你看那圆的形状它妙不可言;你读杜甫的诗它深情似海,你读陶渊明的文章它又悠然如云;你能看到虎门销烟时林则徐那伫立在海风中的背影,你也能感受到“独钓寒江雪”的湖面上那个老头心中的忧愁与愤恨;当你学到“闭关锁国”和“文化大革命”的章节你为中国的过去捏了一把汗,当你学到“五四运动”和“改革开放”的内容你又把揪住的心放下了因为你知道有无数人一直在战斗;当你知道什么是“仁义礼智信”,什么是“孝悌谦恭慈”时你变得越来越成熟自立,当你学会用“声光电力热”的原理去面对自然你又变得稳重务实。学习怎么会无聊呢?是因为你太看重成绩,太重视分数,总想着学习是为了一己私欲,总在为了那些“考大学,找好的工作,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幻象给自己打气洗脑……

就像一个成年人,为什么觉得自己不幸福?因为他觉得他只有拥有了大房子才能获得幸福,拥有比别人更贵的车才能幸福,娶了他心中的“女神”才能幸福,孩子考上清华才能幸福……你眼里都是这些利益!都是这些指标!都是这些欲望!你怎么可能幸福?你从来没有真正的地、踏踏实实地去享受过生活,思考过知识。

这个时候有人就要问了,考试是帮助我们学习的,房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人的欲望也是人类文明前进的动力,这难道有错吗?

这当然没有错,但我会给你三个理由希望你放下。

第一,如果你去不享受知识本身的乐趣,而是一味的通过那些“外力”来搭建自己的内驱力,那么这个外力一旦被撤走,一旦你考试考完了,一旦你考上理想的大学了,那么然后呢?然后就是你会把学过的这些知识全部忘掉,考试的前一夜你记得清清楚楚,考试之后的一周你忘得一干二净。

第二,一旦你学习都是为了通过考试,为了应付作业,为了应对指标,为了获得外界对自己的表扬,那么你会变成一个极端功利主义者。也就是说这个知识如果考试考你就学,如果考试不考你就不学。这种习惯会伴随你一生,比如在你日后的工作当中,这个任务有奖金你就做,没有奖金你就会选择不做。在人际交往过程当中,你交的朋友对你有利益你就跟他交往,如果他对你没有利益你就对他爱搭不理,等等等等。你一定会变成一个极度自私的极端功利主义者,这也是为什么好多年长的人说90后和00后自私、想干啥干啥、甚至是无法无天的原因,他们说的确实有一定道理。

第三,人生的指标你永远都追求不完的。中考之后你有高考高中之后你有大学,大学之后你会想找个体面稳定又挣钱的工作,工作之后你需要找一个能让你有面子的对象,有对象之后你又要开始衡量你房子的大小,因为买了房子你又要搭配一个更好的车搭配上更体面的衣服,然后你有了孩子你又开始为你孩子的成绩去较劲、去争!永远追求不完的,因为你永远都在争!

这个时候或许有人会问了,你不要说这些没用的,我现在就关注我期末考试成绩能不能进步,我当务之急就是要争取好成绩,你有没有什么能让孩子一定能考好的办法?有!

这个办法我有,而且一定能让孩子成绩考好。但是请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学得不好?为什么孩子对学习没兴趣?为什么孩子不喜欢数学?

举一个我小侄女的例子,在过年的时候我的小姑姑带着孩子(也就是我的小侄女)一起回老家过年。在吃饭的时候,我小姑姑就跟我们说:“孩子他老师说他可能反应有点慢,可能不太适合理科……”我的小姑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孩子就在旁边埋着头吃饭,一言不语就一直在那吃饭。要知道,那个时候我的小侄女才只上一年级,一个上一年级的孩子就被别人定义成一个不适合学理科的人!可以想象一下,我的小侄女怎么可能会学好数学?怎么可能会学好理科?他的生活环境,他的家长,他的老师和他过往的经历深深的在他脑海里植入了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就是:你不适合学数学!你不适合学理科!

如果孩子觉得他自己不喜欢数学,请一定不要怪他。因为这不是她的错,她的环境像刀片一样在他的意识里为他刻上了那些标签:你不适合,你没天赋,你学不好,你笨,你没兴趣,你做不到,你不如谁谁家的那个谁……

这些心灵上、意识层面的刀片刻得孩子内心滴血,逼着他怀疑自我,让他痛苦不堪。

那么回到最后一个问题:我现在就想知道,我怎么提升我的成绩,怎么期末考试能考好,你有没有什么办法?我有!

这个办法我确实是有,但是请你想一下。如果你有办法能帮助孩子学习,那么别的家庭的孩子是不是也可以用这个办法?你家孩子能用这个办法考好,别人家的孩子是不是也能用这个办法考好?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环境为什么如此内卷的原因。

这个办法就是海量的作业,拼命的刷题,疯狂的死记硬背,玩命的报班补课,无休止的考试考试考试……

人们用这种办法,孩子真的在考试当中成为了佼佼者,于是别的孩子也开始用这个办法,所有的孩子都被卷入了这场战斗当中,最后所有的孩子都考了满分,教育部一看只能是把试卷的难度进一步提高,才能再次把孩子们分出个369等。

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快速学会那些知识碎片,让他们通过考试,让他们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他确实是有效,但同时这也成功地让孩子们不去深度思考,让孩子们越来越喜欢竞争,让孩子们不习惯团队协作,让孩子们毕业之后再也不想去读书学习。

所以如果你学不会去享受知识本身的乐趣,你永远都不是在学习,不是在努力,你只是在重复一次又一次的充满了痛苦的一场“钟摆循环”——人生就是一团欲望,当欲望得不到满足你会痛苦,当欲望得到了满足你会无聊,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往复徘徊。

这一场无休止的“钟摆循环”,你唯一的破局方法就是去爱上学习本身,因为他足够美好,他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他美到妙不可言,他值得你把他记在心里而不是写在卷子上。

最后以《老子》的话结尾吧,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们搞出了一套规则定义了美的存在,那么不符合这一套规则的东西就都被定义成了丑,这本身就是最丑恶的行为!人们发明了一整套规矩定义了什么是善,那么不符合这套规矩的东西就自然而然被当成了不善,这就是一切一切的万恶之源!

收起全文   
热门专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延伸阅读

最近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