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做坏人才能成功,为什么我们要做好人?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如果成功者都是坏人,为什么我们还要做好人?
在万维钢的《智识分子》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成功者都是坏人,为什么我们还要做好人?
这一问并不是出于一个感性的出发点,而是理性真诚的疑问。
文中提到,每个人都希望好人会有好报,但这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反而,心理学家搞了一系列最新的研究表明,得了“好报”的人,大多不是“好人”。
文章从正反两面列出了一些实验结果:
“好人”与“成功”之前并无特别的联系,相反“坏人”习惯以自利的角度出发,反而更容易成功,而“好人”唯一的优势就是心理优势。遵从自己的良心做事,“好人”认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而那些卑躬屈膝的在某种程度上,则是他人的“奴隶”。
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和对得起自己良知的方向,如果你是一个理性的人,你应该怎么选?每个人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抉择。谁不想站着就把钱挣了?但“好人”真的除了心理优势,再没别的所得了么?
答案是否定的!
做“好人”会收获幸福感
最近在看《非你莫属》,天津卫视的一个求职招聘类节目。新一期来了位36岁外貌普通的王先生。在这之前,他一直坚持做公益,已有整整17年。
在海拔高达4500米、昼夜温差70多度的可可西里,干到上下嘴唇能有半厘米那么厚,吃所有东西都吃不出味道。
冬季连续几个月都没吃的,只能吃生羊肉,因为在可可西里,“煮”或“烤”都会把羊肉变成“牛筋儿”一样的东西,根本咬不动。吃不下的时候他就蘸点辣椒油。
因为是无人区,常年见不到人,尤其在冬季,基本上就是他一个人驻守。看到狼都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要追着跑上半天的。他说狼是很善良的动物。
有一次,他的同伴在外出做环保工作时,车陷进冰窟里,零下40多度的寒夜,为了取暖开车结果导致一氧化碳中毒,再也没走出可可西里,年仅21岁。。。
而所有这一切,他们一分钱都拿不到。
现场的老板和主持人都很动容,但同时也充满疑惑。有人问,这么苦,为什么还要做?
他说:“因为我们高兴的事情也很多啊。爬到高高的塔上,就可以看到很多动物在奔跑”。说这些的时候,略显木讷的脸上洋溢着微笑。
做好事的过程,总是附带着满足感与幸福感,而精神的富足有时比物质的富有来的更猛烈、更纯粹、更直击人心。
如果你没有在温差70多度的可可西里待过,可能真的很难体会这种感觉。
而且他从公益里收获的远不止是单纯的快乐,他对整个人生都有了更为豁达、更接近真谛的看法,他用亲身经历为自己的人生过滤了繁缛,留下了纯粹。这可能是月薪3万都求不来的高度。
因为“好人”会帮“好人”
小区门口有家粥铺,老板是年轻的两口,从农村来城里打工。因为老家没工作,就想出来多赚点钱,养父母、供儿子上学。
店面很小,但很整洁。两口子一个做饭,一个招呼客户。人多的时候,客户需要自己找零。
一碗粥只收1块钱,即使在我们三线城市也真的再没这么低的价了,我真是想不通他能赚到什么。
我经常跟他说:“你涨下价吧,哪怕调成1块5”。他憨厚的笑笑,总是说:“我觉得1块够了,米都是我们自己家种的,不比别人还要买”。
有一次回家晚了,来不及做晚饭,就准备在门口买几个包子喝碗粥。结果一进门,他说没包子了。
我看到他手里拿着的几个包子,他涨红了脸,憋了半天才说,看到门口有个乞丐一天没吃饭了。
我跟老公经常去他哪儿喝粥,有时明明吃过饭了,也要跑到他们家再去喝碗粥,跟老板聊一会。
去年,这家店重装,面积扩大了3倍。
今年,又在市区多开了一家分店。
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被他们的“好人”品质折服,而愿意多光顾。
相反,小区附件还有一家饺子馆,刚开始的时候,取材新鲜、配料独特,味道很不错,每次吃都让我想起家的味道。
第一次去的时候,人还少,后来就经常爆满,我就买了带回家。有段时间,每隔几天我就必须要吃一次他家的饺子,否则就觉得缺点啥。
但没过几个月,味道大不如从前。起初还以为是偶尔的失误,结果连续多次味道都很一般,甚至说有点难吃,再没有那种特别的味道。我特别留意了下老板也没换,估计是老板在食材上动了心思吧。
后来,再没去吃过。
再后来,没多久就关门了。
不守规矩的人,或许在最初会走的很快。但是经不起生活的考验,根本走不远。
我们常常会高估一件事的短期收益,而低估一件事长期坚持的效果。我们身边充满了“聪明人”,但走到最后的往往都是那些“聪明人”看不上的“傻子”。
坏人也并不一定都能成功
我的朋友小米, 985名校毕业。肯吃苦、有想法、能力也不错。
刚进公司那会,跟同批进来的一个小姑娘合租,就叫他小A吧。两人经常一起上下班,一起吃饭。小A嘴很甜,开口闭口“亲爱的”,感觉真把小米当亲人了。
有一次,老板给他们布置了同一个任务,让他们给出解决方案。
小米加班加点地看专业书、从网上找资料,加上自己的专业知识,列了一个对新人来说还不错的执行方案。
这天,小米和小A走在回家的路上,小A问他:“方案考虑的咋样了”,小米说“差不多了”。小A说自己也弄好了,明天一起去找领导汇报。然后顺口还问了下小米的方案怎么做的。小米没多想,就和盘托出。
第二天汇报,小A抢在第一个说,刚开始小米还蒙在鼓里,等小A说到最核心的地方,小米才发现和自己的方案如出一辙!小A还在领导面前说自己多用功,搜了很多资料才想到的这个方案。
结果可想而知,小米被领导说方案跟小A的有些雷同,希望小米多像小A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接下来的几个月,领导明显对小A态度好很多。两个人都在场,领导却像对着小A一个人在说。很多事情也都让小A牵头,而小A一出会议室就把所有事情都交给小米。而小米自知领导不待见自己,也不敢单独去汇报。
小米心里委屈的很,自己的思路和执行力都不比小A差,却获得这么一个结果。几次给我打电话,说着说着就哭出来。
后来半年,小米都没跟我联系。
最近一次联系是在上个月,我问她最近怎么样。小米说:“忙啊,很忙”,但语气里都是欣喜的味道。原来领导很器重她,同事也认可,俨然已成为公司的业务骨感。
我又问:“那个小A呢”,小米叹了一口气,说:“她啊,现在被领导调到一个闲置的岗位,跟我也没什么交集了”。
原来小A在小米这件事尝到甜头以后,故技重施又用在其他人身上。结果有人拿着证据直接把她告了。而此时,领导也对小A产生了怀疑,毕竟领导也不傻,再加上这次事故,就被调配到一个无人问津的岗位了。
你看,坏人也不总是会成功。而等待他的,就是人财两空。
在这个功利的社会,我们都渴望成功。为了成功,我们可以牺牲时间、健康、家人,包括尊严。
但并不是所有的牺牲都值得,有时候我们离成功近了一步,却离人生远了一大截。
要做有原则的“好人”
人之初,性本善。相信大多数人还是想做个“好人”。但我们不能做“老好人”。
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国家不是家庭”,细想很多地方都适用。
家庭是一个“按需分配的地方”,这里讲奉献、不讲索求,倡导对任何事都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但国家不一样,它需要各种法律法规的制约,才能确保更多人的安全和利益。
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家里、生活、职场,是完全不一样的地方,也就需要我们用不一样的准则去对待。
不同的场景使用不同的准则,是对一个成熟现代人的基本要求。
在家,就要风雨同舟,一家人在一起,没有过不去的坎;在职场,就要讲究效率,基于效益的准则做事是一个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而与合作商之间就应该追求利润、双赢,一味的奉献,只会让你丢了饭碗。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来自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
爱与善是幸福,亦是真理,世界上唯一可能的幸福与真理。
作者:牛丽芳,一只有态度的80后伪文艺青年 经过多年的纠结还是准备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