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赤城零污染生态养猪开启致富路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刚到11月中下旬,河北省赤城县的山里已是严冬景象。不过,走进三道川乡小三道川村村民王登成家的猪圈,并不觉得冷。两头乌黑发亮的大肥猪懒洋洋地趴着呼呼大睡,它们的身下不是冰冷的地面,而是松软的碎屑状物质。
“我这个猪圈不脏、不臭,冬天还能自动发热。”说着,王登成抄起身边一把铁锨进到猪圈里翻动起来,居然还冒出白花花的热气。
来自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牧医系的郭秀山教授揭开了谜底。猪身下铺着的碎屑状物质,叫做“发酵床”,有80厘米厚,是由稻壳、锯末等垫料以及微生物等组成的,猪把排泄物拉到发酵床上,经过猪的拱翻和人工掩埋,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下,排泄物被完全消纳,无臭气排放,同时还释放出热量,而废弃的垫料经过加工后会变成有机肥,又返回到田地里。
2015年,郭秀山教授带着北京市农委支农项目“发酵床养殖模式的示范与应用”来到这里,帮助小三道川村3家养殖户将传统猪圈改造为发酵床养殖的新型猪圈。对于地处生态涵养区的三道川来说,这样一种零污染的生态养殖技术,除了让猪圈更干净,还有更大的价值。
王登成家的猪圈紧邻川道里的一条小河,往上走不远,就看到一处泉眼,清澈的泉水汩汩涌出,这样的泉眼三道川乡有很多。所谓“一杯京城水,半杯源赤城”,发源于赤城境内的黑河、白河、红河全部注入北京的“两盆净水”白河堡水库和密云水库,“黑河之源”的标志就在三道川乡。山上泉眼流下来的水,都汇入了黑河。而当地农民的猪圈、羊圈往往临河而建。
因为与水源地有如此密切的关系,畜禽养殖带来的面源污染更不容忽视。为了保住流向北京的一溪清水,当地正在承受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规划出台,赤城县被划为生态涵养区,不久后,这里或将全面“禁养”,这就意味着,如果没有特别好的生态养殖办法,这里的村民,就断了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三道川乡乡长杨春说,畜牧业一向是乡里的主导产业,全乡光肉牛就有1万多头。当地正在探索产业转型,减少传统养殖对环境的破坏。发酵床养殖项目目前虽然规模不大,但长远看有意义,乡里想在附近几个村子推广,发展成生态养黑毛猪产业。
但郭秀山教授坦言,这项技术要想推广开,还面临一些困难。比如,在生物发酵作用下,发酵床会产生热量,夏天温度略高,需要研究用非接触式发酵床替代现在的技术。而相比于传统养殖,发酵床技术需要更加精细的管理,有些村民习惯了传统粗放养殖,还没有感受到环境约束压力,采纳动力不足。
资金也是拦路虎。改造猪圈,每户要投入3万到5万元,对当地村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王登成说,如果有资金扶持,他们村酝酿搞一个生态养殖合作社,既不污染水源,又能脱贫致富,“村里人都盼着过好日子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