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励志小故事

01-07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阅读:8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在我们有所空闲的时候,不妨找一些青春励志小故事来看看,那么青春励志小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青春励志小故事:没路走是逼你飞

作者:鸥鸟

老闫是我大学时的室友兼死党,老闫的名字叫闫龙?(yan),一般人都不认识那个“?”字,连老师一开始点名时也叫他“闫龚”,后来有人就叫他闫龙天。

老闫身材瘦小枯干,但声音浑厚,标准的男中音,班里的女同学都说老闫的声音很有磁性。有着一副好嗓子的老闫却从来没有唱过歌,到底是不会唱,还是不适合唱,我们这么铁的关系都不得而知。

老闫天资聪慧,上高中时就读的是他们地区(后来区划改革叫市)的一高,一个农村的孩子能考上地区一高,应该属于凤毛麟角了,其学习成绩之好可想而知。

按老闫当时的高考成绩,他应该是能上重点大学的。可因为志愿没报好,最后就被财经学院给“收容”了,因此我们才有缘成为了同学。

现在回想起来,四年的大学时光过得太快了,当老闫在我的纪念册上龙飞凤舞地写下“我难长高君难胖,苟高胖,勿相忘!”的留言后,我们就不得不各奔前程了。

上大学期间,老闫的父亲在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并欠下了不少的外债后病逝,母亲也体弱多病,妹妹还在上学。为了早日养家糊口,原本学习成绩很好的老闫没有选择考研,而是选择了就业。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既没关系又没钱的他被分配到了他们县里的一个乡政府工作

上班没几年,不知道是因为学经济管理专业的缘故,还是在单位表现良好,或者说是兼而有之,老闫被县里的组织部门相中,提拔到县化肥厂任副厂长。按当时的级别,老闫也算是个副科级干部了。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形势的变化,老闫所在的化肥厂破产倒闭了。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这时,母亲与大哥又相继病故,嫂子改嫁,无依无靠的侄子由他抚养,家里的经济状况日渐紧张起来,渐渐就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老闫想重新就业,可一没关系二没经济基础,四处奔波四处碰壁,想找个满意的工作谈何容易。

不甘心的老闫思考再三决定还是打起自己的主意,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靠着妻子一个人那点儿工资收入,老闫在家里当起了家庭妇男。他一边操持家务、辅导孩子,一边开始自学法律。

闭门苦读了两年之后,老闫重新收拾笔墨纸砚,踌躇满志地再下考场。幸运也好,实力也罢,财经学院毕业的老闫同学竟然一次闯关成功,考取了连很多法律专业毕业的人都难考取的律师资格证。

老闫的好嗓子这下终于派上了用场,律师不但需要熟悉法律知识,还需要有好嗓子、好口才。在律师这个行当里,老闫干得是得心应手、风生水起。他先是挂靠在别人的律师事务所,等磨砺得翅膀硬了就毅然单飞,创办了自己的事务所。

现在的老闫在他们那地儿的法律界已是个小有名气的角色了,各种案子应接不暇,天南海北地到处乱跑,几乎全班所有的同学那里他都造访过,惬意得很。

我们都很羡慕老闫的勇气与成功,而对于自己的际遇,老闫却是这样认为的:人都有随遇而安、得过且过的惰性,如果不是被逼到了四面绝境的地步,是绝不会想到还能向上飞的!

我们这些仍在机关里浑浑噩噩打发日子的人,对老闫的这句话深有同感。大学其实只不过给了我们一纸文凭,而每个人脚下的路还得靠自己一步一步去走,无路可走了,就只有向上飞。

青春励志小故事:成败只差三厘米

作者:何小军

在南京青奥会央视总演播室里,出现了一个俏丽的身影,她在荧幕前镇定自若,大气稳重,她的评论准确专业,行云流水。她就是央视体育频道评论员陈滢。她是南京青奥会央视总主持人,这也是她第一次担任重大综合赛事的总主持人。

时间俏主播陈滢的名字响遍了大江南北。但是,大家怎么也想不到,十二年前陈滢还只是央视一名翻译和配音工作者。

20xx年,还未大学毕业的她进入央视实习,第二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正式工作,由于本科是英语专业,最初在体育频道翻译资料,同时参与赛事配音。那时台里从国外引进比赛的录像,上面带着BBC、NBC等频道的英文解说。她的工作就是先听译,再翻译成中文并配音。

有人说,翻译工作是嚼别人吃过的馍,没什么味道,也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对于非体育专业毕业的她来说,要翻译好这些解说也并非易事。各种专业词汇让陈滢很头疼,因为体操、花样滑冰每个项目都有一套不同的专业术语,光体操项目就有近20xx个技术动作,再加上不同的规则和不同的评分标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她每天抱着字典和专项书籍学习,裁判守则更是时刻不离手。

因为陈滢自小练习舞蹈,喜欢音乐,所以对与舞蹈有关的体操、花样滑冰比赛特别喜欢,在翻译过程中,对这两个项目的录像也格外上心。在听了国外解说员的解说后,时常有不过瘾的感觉,逐渐地她会在国外解说的基础上加入自己想说的内容,让评论更丰盈、更有人情味。就这样,她在幕后一干就是三年。

机会给予有准备的人,但同时,机会也需要自己争取。20xx年11月,中国花样滑冰大奖赛时,陈滢勇敢地向领导请缨。一个幕后的配音编辑要走到台前来,这可是要有足够的勇气的,陈滢如此,领导也是如此。“现场解说好比在刀尖上跳舞”,自己在控制喜怒哀乐的同时,还要把现场的热烈气氛传递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其中的分寸很难掌握,在比赛现场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里工作,对评论员的自控能力要求极高,既要全神贯注理性地分析比赛,又要感性地传情达意。台领导对她说:“你只有这一次机会,不行以后就永远不要再提了。”结果那一次的解说陈滢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之后,她解说的赛事越来越多,都灵冬奥会、北京奥运会、温哥华冬奥会、伦敦奥运会、索契冬奥会,渐渐地,她成为央视体操和花样滑冰等项目国际赛事解说的不二人选。20xx年南京青奥会,她力压群芳,成为央视总主持人。大家有所不知,和单项评论工作不同,总主持人的工作需要了解奥运会26个大项300多个小项的信息。由于此次青奥会的播出大本营设在北京,不像之前的奥运会把大本营设在赛事举办地的主新闻中心,所以资料搜集更新非常困难。难上加难的是,和以往大型综合运动会的主持人都配备专门的撰稿团队和提词器服务不同,本次青奥会要靠主持人自己即兴组织语言串联节目。最终,凭借快速的学习能力和认真的工作态度,陈滢出色地完成了南京青奥会的主持工作,并得到了同行和观众的赞许。

陈滢自己把这次赛事主持的成功归功于自己多年的赛事评论经历

这让我想起了竹子。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生长了3厘米,从第5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用了6周时间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4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米,才有了后面的拔节生长,以致成钻天之势。

其实,做人做事亦是如此,不要担心你之前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人生需要储备!多少人,最后之所以没能成功,就是因为没有熬过那“三厘米”阶段!

青春励志小故事:相信奇迹,才会创造奇迹

作者:周礼

多年前,有一位19岁的年轻人正在念大学,晚饭后,他习惯地拿起导师给他安排的作业,他是一个极有天赋的学生,几乎没有什么数学问题能够难住他。和往常一样,他很快就完成了前面的习题,可是在做最后一道题时,他卡住了,感觉寸步难行。

这道题是他从未遇到过的类型,要求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一个正十七边形的图案来,他冥思苦想,但始终找不到破题的方法。一向聪明好强的他不相信自己做不出来,他觉得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数学问题,只是自己暂时没有找到方法而已。后来,他索性边画边想,并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思维。当东方发白时,他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因为他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天,当他将作业交给导师看时,导师惊呆了,颤抖着问他:“这是你自己完成的吗?”他点点头说:“是的,它几乎耗费了我一个晚上的时间。”导师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他无比高兴地说:“简直难以置信,你竟然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解决了这个两千年来悬而未决的难题,要知道,阿基米德没有做出来,牛顿没有做出来,包括我自己也没有做出来,你真是一个难得的天才。”

他就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多年后,当高斯忆及这段往事时,仍感慨万千地说,如果当初导师告诉他,这是一道悬疑两千多年的数学题,我恐怕用十年的时间也未必做得出来。

与高斯有着相同遭遇的还有著名的短跑名将班尼斯特。长期以来,体育界一直认为,人类不可能打破4分钟跑完一英里(约1609米)的极限。史上最好的成绩是4分1秒4,它由瑞典选手根德尔·哈格创造的,此后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够接近这个数字。对此,许多田径教练和心理学家进行了无数次科学研究,他们认为要想突破这个“梦幻1英里”,除非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即:气温在华氏68度左右,没有风,地面坚硬干燥,周围还要有很多热情的观众鼓舞士气。但就读于牛津大学医学院的班尼斯特偏偏不信这个邪,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成为第一个突破4分钟极限的人。随后,他利用在医学院学到的知识,制定了一套独特的训练方案,并刻意远离那些控制着这项运动的教练和经纪人。

1954年5月6日,这是一个见证奇迹的时刻,但老天爷似乎并不眷顾班尼斯特,那天的天气很不好,不仅下了一场阵雨,还刮着每小时15英里的逆风,现场的观众也寥寥无几。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种不理想的状态下,班尼斯特却以3分59秒4的成绩跑完了1英里,实现了人们一直渴望突破的纪录。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班尼斯特打破纪录后的两年里,竟然有将近400人打破了这个神话。

原来,相信奇迹,才会创造奇迹,有时,信心比金子还重要。

收起全文   
热门专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延伸阅读

最近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