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案例分享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创业故事,既是讲述创业者的经历,也是告诉大家创业当中的技巧,经验和点子,让后来者学习和借鉴,针对自身情况,来进行结合或者借鉴达到创业目的。以下是励志人生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创业故事案例分享,希望大家喜欢!
创业故事案例分享篇1:张学斌:只管公司不当老板
职业经理人要对全体股东负责,这一点是通过对市场负责来实现的。如果期望通过一两个股东的好感,博得快速发财的机会,也不是职业经理人的心态,不管大小股东,都是职业经理人服务的对象。在服务期间,应该努力保证总体利益的可持久最大化。职业经理人不是员工的帮会老大,是代表股东管理企业并对股东负责的一群人。因而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优先维护企业的利益。能够真正想清楚上述几点,就可以排除干扰,努力地集中精力优先考虑市场问题。职业经理人是为企业服务,而不是为媒体服务。如果热衷于上镜、做明星,那是演员的工作,真正的奖励不是报纸的夸赞,而在于是否真正开好企业这条航船。如果心态稍一疏忽,就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这一点黄宏生和他聘请的职业经理人很好地实践了一把。
20xx年,从海南椰树集团进入创维的张学斌任中国区总裁,管总部的投资和人力资源,并分管彩电业务。仅一个月之后,张学斌逐渐意识到问题所在,即对当时的强势老板黄宏生提出,成立彩电事业部,并且要这个事业部的经营权、人事权、财务权等,3000万元之内。不需要老板批准。
黄宏生同意了。但放权后的黄宏生一时不太适应,还是习惯性地布置很多具体工作。有一次,黄宏生召集营销部门开会,对片区经理们予以褒贬,并直接指挥。张学斌和时任营销总经理的杨东文找到黄宏生,很严肃地指出:“如果这些具体事情你也管,职业经理人将无法开展工作,企业也不用请职业经理人,花钱请职业经理人只当一个传话筒的话,既浪费也没有必要,找一个助理、秘书就可以做到。”
那次谈话,成为创维实现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的标志性事件。此后,“老板做老板的事情,经理人做经理人的事情”成为共识。张学斌说,自己并非贪恋权力,而是只有有了这些权力,才能保障自己的职责可以顺利履行。
“这是所有职业经理人面对的问题”
进入创维一个月之后,“当时公司很困难,公司的主业就是彩电,其他产业都还处于培育和投入阶段,但彩电业务又那么困难,公司人心浮动。”张学斌在做了两个星期的调研之后,制订出一个研发系统激励方案。
“当时我就跟老板讲,你一定要给我们一些空间,我们才能做好。如果没有这些空间,被捆住了,就做不起来。所以不是说我有权力欲望,这是从当时经营、业务的局面来讲,要有一定的权力,才能快速决策和推动。比如我要用某人,或者需要某项开支,总是要到董事会上去讨论,那速度肯定慢,效率就低了。所以,权力是做好这些工作的必备条件,没有权力,确实很难,所以当时才提出来要授权。当时的形势逼人,我希望老板的一些观念要转变,一定要跨过这个阶段。一个企业需要做改变的时候,执行、落实到位最关键,想到了但做不到的话,不会有理想的结果,我相信这是所有职业经理人面对的问题。”
事实上,张学斌早在海南椰树集团时已经深刻体会到职权明晰的重要性。“当时的海南椰树虽然已经是一个有限责任公司,但带有浓重的国有企业色彩,董事会和经营层的职权不是很清晰,他们不愿意将职权划分清楚。董事会也管具体工作,经营班子开会基本就是开董事会,董事会有董事长,而我只是一名董事。所以,决策的程序很漫长,很困难。”
“我希望董事长走过这条路”
“当时列出的权限是很大的,我开始也觉得老板很难答应,当时的形势严峻,我希望董事长的一些观念要转变,要走过这条路。”让张学斌没想到的是,黄宏生不打折扣地在这份授权书上签了字。
和这份授权书一起,张学斌提出了3个月治乱、6个月见效的承诺。这也是张学斌给自己的期限。
张学斌首先将原先研、产、销组织架构重新调整,整合纳入到新成立的彩电事业部,并且调整了不少部门和人员,因此大大提高了运作效率,结果是3个月就见效了。20xx年创维彩电扭亏为盈,20xx年进入行业排名前三。
显然,这种高速增长,与张学斌的成功“要权”密不可分。“但要权能否成功关键还是老板要有变革意识、有胸怀和智慧、善放权,你要人家不放的话你也要不到。老板放权力度很大。在创维决策非常快,企业决策的机制灵活,职业经理人的意见大都能得到认可。”
“任职的创始人要分清双重角色”
对于职业经理人所普遍关注的老板与经理人的关系处理,张学斌有自己的深刻体验和看法。“我认为企业做大了,决策与执行分离是趋势,如果老板(董事)将大部分时间精力花在具体执行上,会影响决策的质量和机遇的把握。老板主要应该在董事会、股东会层面发挥作用,而经理人要对经营结果负责任。董事会是制定公司的重大战略、投资方向、基本制度等,而在确立了这个基本的框架后,就要让职业经理人去承担、去发挥。”
张学斌回忆,当时有不少“老板”(执行董事)在他的手下任职,比如二老板,还有其他一些创始人。“我就跟他们说,要分清自己的双重角色,在董事会,各位董事是决策者的角色,是公司决策权力者;但在经营层面上,你们只能是我的下属,得向我负责;不是说你是老板,我就向你负责,那就乱了。作为经营管理人员,是由总裁任命的,要向总裁负责和汇报。这就是老板做老板的事,经理人做经理人的事。即使你是老板、是股东,但只要在经营层面上,那也只是经营管理团队的成员之一。所以我当时就明确提出,员工由我重新任命。当时有些人觉得很奇怪:他们是创业老板,怎么只给一个部门的副总经理?开始都很不习惯,但改革需要有个过程。”
“不管老板在不在,我向董事会负责”
20xx年黄宏生被拘事件之后,张学斌没有老板了吗?“不,企业总是有老板的,老板是股东,股东是老板,作为职业经理人,不管老板在不在,工作一样要做好。比如制定年度目标,我们提出来,由董事会批准。如果董事会认为目标有问题,可以进行调整、沟通。所以,不管老板在不在,从总裁、CEO的角度来说,我是向董事会负责的。”
而20xx年4月1日,王殿甫功成身退,张学斌就职创维数码控股董事局主席,针对这一职务,张学斌表示,董事会主席,是一个董事会召集人,对于公司重大的、要在董事会讨论的决策,召集大家,形成决议,这是主席要做的事,这跟老板在不在是一样的,老板不在,有他的代理人,最后还是股东会表决。“区别只是在于,以前老板在的时候,公司的重大战略由他来主持,我接手这个职位以后,那么就由我组织这些事情,也要作为董事会的牵头人,我在董事会投票也只有一票。”
创业故事案例分享篇2:比尔·盖茨放弃哈弗创立微软
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主席和首席软件架构师。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和商业计算软件、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者。在20xx年6月截止的上个财年,微软公司的收入达620亿美元,在7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全球的员工总数超过91000人。
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和两个姐姐一块在西雅图长大。他们的父亲,William H. Gates II,是西雅图的律师。盖茨已故的母亲,Mary Gates,是学校教师,华盛顿大学的董事以及UnitedWay International的主席。
盖茨曾就读于在西雅图的公立小学和私立的湖滨中学。在那里,他发现了他在软件方面的兴趣并且在13岁时开始了计算机编程。
1973年,盖茨考进了哈佛大学。在和现在微软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结成了好朋友。在哈佛的时候,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ITS Altair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的一个版本。
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盖茨离开了哈佛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与孩提时代的好友PaulAllen在1975年创建的微软公司中。在计算机将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这样信念的引导下,他们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盖茨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对个人计算机的先见之明成为微软和软件产业成功的关键。在盖茨的领导下,微软持续地发展改进软件技术,使软件更加易用,更省钱和更富于乐趣。
创业故事案例分享篇3:从小事做起的王永庆
提起台湾首富王永庆,几乎无人不晓。他把台湾塑胶集团推进到世界化工业的前50名。而在创业初期,他做的还只是卖米的小本生意。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不要以为创造就非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把一粒米这样细小的工作做好同样也是一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