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柔寡断没主见,那你告诉我怎么办啊人生哲理

12-14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阅读:78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有些人总是习惯性问身边人的意见,

但无论你给怎么样的意见,

他都拒绝接受。

永远处于做和不做,

这样还是那样的选择之间。

收到一位女生的邮件,说是为自己缺乏主见和自信感到烦恼

她说,在以前还在读书的时候感觉还好,也没有什么事情。但毕业出来工作之后,忽然要面对些事情,才慢慢的发现自己不够主见的这一缺陷。

比如,在做一些决定时候会犹豫不决,会问很多人的意见,但是听了别人的说法后反而又没有了自己的主张,现在变得越来越优柔寡断,有时候甚至会逃避,或者拖着拖着事情就不了了之。

有时候和朋友一起出去吃饭,无论是找餐馆还是点菜,她都会说随便,都可以,不喜欢拿主意做决定。

她说在工作方面还是挺有能力的,经理对她也挺满意,同事也曾表扬过,说她看问题有见地,对项目的运营也给了部门很多不错的意见。

但是,当要她自己去决定一件事情的时候,她就变得优柔寡断了。

她说自己常常会问身边的人该怎么办,收集各方面不同的建议,但越是这样的时候自己反而越是犹豫不决,总是忍不住问别人该怎么办?

这位女生在邮件中还举了个例子,是她去年去数码城买笔记本电脑的事情。

当时看了好几个牌子和型号,有些商铺她都来回逛了两三次,本想多对比下,但后来内心竟然会有害怕的感觉,她怕店员会想:这个人怎么来来回回看那么多次都不买。

结果拖来拖去,最后是随便进了一家数码店,在销售的推荐下买下了一部电脑,不仅超出了预算,而且所购买的电脑,也不是自己事先了解的那几个牌子和型号。

她说,虽然后来也发现了,销售有忽悠她的成分。但是,在当时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似乎预算、性能,当时考虑的性价比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而且,每次想到要自己做决定的时候总是没有主见,心里又不停的在责怪自己,该怎么办?

“该怎么办?”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口头禅。

很多人在做事之前,做决定之前会问别人怎么办?会征求别人的意见。

征求意见是挺好的,可以把事情考虑得更周全。但我们也碰过,有的朋友会不断的问该怎么办?

对方也一直在问身边人的意见,但无论你给怎么样的意见,他都拒绝接受,他永远处于做和不做,这样还是那样的选择之间。

似乎自己已经完全丧失了思考能力,只希望你能够给个解决方案,然后按照这个方案的步骤去做了,事情就完结了。

我想,这可能就是那位女生,在销售的推荐下,买了一部自己从未考虑过的牌子的电脑之后,所感受到的如释重负的感觉。

而很多时候,当我们被对方问急了,就下定论的对对方说一句:就这样,你就这样做,你就选这个。

这让我想起,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咨询师们也会常常碰到的问题。

有一些来访者,在咨询的时候,会希望他的咨询师能够帮他做出决定,包括是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决定。

他们会说:你说该怎么办?你告诉我怎么办吧?

有时候,咨询师会有些压迫的感觉,特别是对于新手咨询师而言,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我曾听过一位同行的分享,他说这种感觉,就好像是有一个孩子在等着你,他用很无助的眼神看着你,希望你能够帮他一把。

来访者面临着现实与内心的困惑和冲突,他希望有人可以帮他看看是怎么回事。

而且,很容易的就会把对权威,对父母的期望投射在咨询师身上。所以很多来访者会认为,在咨询室里,面对着专业的人,他一定会有办法,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

但咨询师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很容易的发现,最大的问题不是‘该怎么办’的问题。

而是无论怎么办,无论哪一种方案的选择,来访者看上去都好像没有办法去面对和承担。

他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而是,他不知道或是不敢面对怎么办了之后的结果。

这样的来访者往往是在生活中总被要求的那个人,已经变成了别人要他变成的样子,以致自己什么事情都拿不出自己的主张,如果遇到要自己决定的事情,就会陷入内心的困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困境?

在《心灵的面具》中提到了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叫‘失区别’,也称作‘自体-客体融合’。

“你变成了他人要你变成的那个人。你变成了他人要求你成为的那个样子以避免令你困扰的情绪出现,常见的是对丧失的恐惧。”

这种类型的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自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缺乏主见,希望别人可以给自己拿主意,或者附和他人的观点。

比如点菜的时候总是随便,希望别人点好。当面临决定或难题时,总会问别人: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做?

这种情况,我们也常常能够在那些听话的乖孩子身上看到。

这种防御机制的动力心理学解释是:我为了避免被批评,为了避免遭受惩罚,所以我问你‘我该怎么办?’这样感觉就好像,你承担了我的一部分,包括责任

这个防御机制的背后,常常是,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总是面对着父母的指责。

所以,我们为了保护自己,就让自己跟在父母的身后,我都听你们的了,我不要我自己了。

这样的话,即使是错了,也是我听了你们的要求之后的结果。这样,我就可以避免更多的指责和惩罚了,我就可以不用那么难受了。

有些父母常常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主见,其实很有可能是你把孩子的自我功能剥夺了,甚至还在不断的对孩子挑刺。最终孩子的自我功能丧失,所以不得不问别人该怎么办。

我们之所以会采用‘失区别(自体-客体融合)’这样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因为我们的行为背后,都曾是一颗受过指责惊吓而又幼小害怕的心。

在这个防御机制的后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实是我们的自主功能和自我探索的能力被抑制的结果。

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讲,在做选择的时候会有很多对自身的理解,有很多过往的知识经验可以运用,正是这些自我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有能力去做一些现实中的选择。

但是,我们在面临一些问题的时候,会容易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心智又退行到了那个害怕指责和惊吓的孩子。以原始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来降低自己的焦虑。

所以,当下次你不断的想问别人“我该怎么办?”的时候,不妨先试试问自己,我真正害怕的是些什么?

收起全文   
热门专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延伸阅读

最近更新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