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都要对工作保持敬业精神

05-09 来源:文章阅读网 作者:网络整理 阅读:193

老婆大人让发的红包,说不发就揍我,我也没办法呀!还说没人领也要揍我,我好无奈!!!

你从工作经历中能够感受到:当你最初接触一项工作的时候,由于陌生而产生新奇,于是你千方百计地了解熟悉工作,干好工作,这是你主动探索事物秘密的心理在职业生涯中的反映。而你一旦熟悉了工作性质和程序,日常习惯代替了新奇感,就会产生懈怠的心理和情绪,容易自我满足而不思进取。一个人一时的敬业很容易做到,要做到在工作中始终如一,能将敬业当作一种习惯却是难能可贵的。

《纽约时报》上有一篇文章讲述了两则故事,我想很多人已经读过。

有个老木匠已经60岁了,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木匠,再三挽留,木匠决心已下不为所动。老板只得答应,但问他是否可以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只得答应了。

在盖房过程中,大家都看出来,老木匠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了,用料也不那么严格,做出的活也全无往日水准,敬业精神已不复存在。老板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在房子建好后,把钥匙交给了老木匠。“这是你的房子,”老板说,“我送给你的礼物。”老木匠愣住了。同样,他的后悔与羞愧大家也都看出来了。他这一生盖了无数好房子,最后却为自己建了这样一座粗制滥造的房子,就是因为他没有把敬业这种精神贯彻到底。

另一个故事是:在欧洲手工业时代,一个专打铜锣的铺子里的工匠师傅已近70岁了,还每天坚持掌锤。每到了锣心的时候,老工匠就会使足力气打下最后的一锤。

原来,锣心的一锤与周边的锤法都不一样,锣心以外的每一锤都只是准备,最后的一锤才是定音的,或清脆悠扬,或雄浑洪亮,都因这一锤而定。这一锤打好了,就是好锣,要打得不轻不重,恰到好处。否则,这只锣就报废了。论多么优质的铜材,不论剪裁的尺寸多么合理,也不论一开始打了多少锤,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最后关头的恰到好处的最后一锤,这才是一只锣制造成功的关键。

文章讲述的这二则故事的主要意旨是,一个人一生都要对工作保持敬业精神,直到他退休前的那一刻;做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前面做得再好,也可能会因为最后放松要求的败笔而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热门专题:
上一篇下一篇
6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去社区看看
最新

留个脚印~

0

美国军队有一条规定,军人一律不得蓄长发。而黑格将军担任北约部队总司令时,却蓄着长长的头发。有一名被禁止留长发的美国士兵,看到画报上登载着长发的黑格将军像,便把它撕下来,贴在不许他留长发的连长办公室的门上。为了表示抗议,他还画了一个箭头,指着总司令的长发,写了一行字:“请看他的头发! ”连长看见了这份别出心裁的“抗议书”,没有把这个愤愤不平的小兵喊来训斥一通,而是将那箭头延长,指向总司令的领章,也写了一行字:“请看他的官衔! ”

0

因为军舰上禁饮酒类饮料,所以部分好酒的士兵们便只能在餐厅里偷偷地喝。一天,士兵们正在喝酒,忽听到有人向餐厅走来,而且脚步声越走越近。于是,士兵们立即把餐桌上的酒瓶都藏了起来。“少尉你好! ”他是分队少尉,士兵们和他打着招呼。少尉从餐桌下面找到了酒瓶,他是见酒没命的人,拿起酒瓶就想喝,没想到酒瓶刚送到嘴边,舰上的执勤军官走进餐厅。少尉立即开口打破了餐厅的寂静:“一点不假,确实是酒,罚你们全体禁闭! ”

0

军营里过星期天,中尉连长告诉全体士兵说:“凡是要进城的人都要衣冠整齐,我要亲自检查。”弗莱德是一个新兵,正准备外出,他第一个来见中尉,中尉一抬头,说:“你的头发太长了,理完发再来见我。”弗莱德到理发室一看,里面挤满了人,轮到他要等很长时间。他灵机一动,马上回营房把皮鞋擦得又光又亮,飞快去见中尉。“报告,中尉,”弗莱德把头抬得高高的,“请看,我的皮鞋擦亮了吗?”“嗯,比刚才亮多了。”中尉足足看了3秒钟才回答,“你现在可......

0
蛮不错~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延伸阅读

最近更新

热门阅读